-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林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③项错误,①②④符合。故排除ACD,选B。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设立三公九卿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使得官僚体系内部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加强了君主集权,故选C;A项是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不是隋唐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也是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科举制解决的是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 3.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D. 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皇帝通过内阁这一内厅秘书机构,管理国家政务,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无权统率六部,使皇帝成为了政府的真正领袖,C项正确;唐朝的政事堂议事官员、元朝中书省长官都是国家法定的机构,在制度上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使皇帝还不算是法理上的政府领袖,AB两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使皇帝在法理上的政府领袖地位得到强化,将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分析的皇帝、内阁和政府关系无关,D项错误。 4.《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军机大臣的职权 A. 决策权 B. 按旨拟诏,上传下达 C. 外交权 D 监察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即按旨拟诏,上传下达,故B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处也没有外交权和检察权,故CD项都错误。故选B。 5.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勒索巨额赔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多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①④。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③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故排除ACD,选B。 6.“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一条款应出自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依据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列强要求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国主义的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规定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都没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18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时期:尊敬时期、轻视时期、乐善好施时期、赞赏时期、清醒时期和敌对时期。其中,“赞赏时期”的看法最有可能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正是因为这点,中国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因此“赞赏时期”对应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国力孱弱,得不到美国的基本尊重,故洋务运动时期对应的是轻视时期,排除A;辛亥革命时期的美国对中国是多有帮助的,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立,故辛亥革命时期对应的是乐善好施时期,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在外交上实行孤立遏制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应的是敌对时期,排除D。 8.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 日本局部侵华 B. 东北三省沦陷 C. 国共相互对峙 D. 中国全面抗战 【答案】D 【解析】 1945-14=193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31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时间不符合材料,符合题意,故选D。 9.《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报刊,1853年4月23日报道:“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据说南京的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已在英勇作战中阵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报道中的“叛军”是指 A. 太平军 B. 英法联军 C. 资产阶级革命党 D. 八国联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53年”、“南京……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攻占南京的史实,故A选项正确;1853年英法联军没有发动侵略战争,故B选项错误;1853年资产阶级革命党还没有形成,故C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在1900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0.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A. 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 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D. 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依据材料中“1936年的陕北”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A选项错误;从1930年10月起,工农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因此B选项错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仿美”。“揖欧”(学习欧洲)表现是 A. 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 效仿美国,推行三权分立 C. 以德为师,尝试君主立宪 D. 以俄为师,厉行富国强兵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仿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模仿了英国,故A项正确;仿效美国,不属于学习欧洲,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以俄为师,故D项错误。故选A。 12.《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 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 北伐战争时革命军兵临城下 C.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 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答案】D 【解析】1911+38=1949,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这是南京解放前一天,渡江战役解放军逼近南京,国民党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故D正确;ABC时间不符合题意。 1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 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本原精神”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1) 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归纳为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材料“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归纳为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等方面进行说明。 (2) 原因:由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可归纳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由材料“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归纳为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本原精神”: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都是中央和地方这对矛盾,因此“本原精神”指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权力的削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1)“当前局势”:根据“1840年3月”“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结合所学可知,指林则徐虎门销烟,迫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原因:结合所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根据“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原因: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侵略方式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 1946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历史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副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并说明理由。 【答案】(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2)事件: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际意义:①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②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社会主义力量。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 不能实现。 理由: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解析】 (1)由材料“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可知,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它反封建并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2)事件:由材料“中国捷克日本”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际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 (3)背景:由材料“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为抗战的胜利和重庆谈判的举行。 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建国方案最终是没有实现的,因为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了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和奴婢,设女营女官。 材料二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内政。 材料三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付与停滞腐朽……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中国纪事》 材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怎样的愿望?有何进步意义?产品分配体现怎样的原则? (2)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施的原因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答案】(1)愿望: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意义: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原则:绝对平均主义。 (2)客观上,长期处于战乱,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上,该纲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等。 (3)进步作用:①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④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解析】 (1)愿望:由材料“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可归纳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的角度进行作答。 原则:由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等信息可知,其原则为绝对平均主义。 (2)结合所学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主观上看,该纲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且绝对的平均主义也不利于也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革命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从客观上看,当时的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也缺少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实施这一方案。 (3)进步作用:由材料“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历史人物;由材料“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等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开展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由材料“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