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2019年高二年级阶段性学情调研 历史试题(选修)‎ ‎2019.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据法而应立为太子的是 A. 微子启 B. 仲衍 C. 受德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三个儿子中以受德出身最为尊贵,依法应立受德为太子,C项正确;其他两个儿子出生时,其母尚为妾,不当立,AB两项错误,因为有宗法制,所以并非无法确定,D项错误。‎ ‎2.唐代科举是一年一考,对于非长安考生来说,每年必须经过初考,然后进长安参加终考,如果没考上,需回原籍准备来年考试,古代交通不便,这样大部分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根据唐代法律,如有高官推荐,则考生不用参加初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制度不太完善,难言公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科举的初考和终考规定,会受到居住地、财产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并且高官推荐的考生可以不用参加初考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考试的公平,可知其制度尚需完善,D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创立适应了士族没落和庶族兴起的现实,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立,A项不符合史实;按照考试成绩选官的科举制与凭借出身的九品中正制不同,可以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BC两项错误。‎ ‎3.《元史·百官志三》载:“朝廷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故更名。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这里的“官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的是宣政院,所以材料中的官员应隶属于宣政院,A项正确;中书省和各行省不负责佛教事务,理藩院为清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BCD三项错误。‎ ‎4.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符合材料中封建王朝在制度建设上具“承前启后”特点的,是唐代在隋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秦朝在建立之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使用郡、县制管理地方,统一后正式实行郡县两级地方管理制度,在“别人的旧”上不明显,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和雍正帝创立军机处的做法,在他们之前,没有出现过,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5.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据如图指出“辽东地面”所在的地理位置为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伙同法国和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要其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辽东地面即辽东半岛,图中A处所在位置,其它BCD三项所指为山东半岛、杭州湾和台湾岛,均不符合题意。‎ ‎6.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景:“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她后悔莫及。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这一情景的发生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A. 《南京条约》签订 B. 《北京条约》签订 C. 《辛丑条约》签订 D. “二十一条”签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迫使慈禧太后对“进攻使馆区”后悔莫及的相关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C项正确;《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时,慈禧尚不是太后,AB两项错误;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时,慈禧太后已经死去,D项错误。‎ ‎7.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据此推断 A. 日军全面侵华即将到来 B.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中国人民开始对日作战 D. 蒋介石对抗战的前景充满着乐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发表的《庐山谈话》所表达的守卫国士,抗战爱国的决心,有利于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对日作战,《庐山谈话》表达的是弱国被迫抗战,无法体现其对抗战前景的乐观分析,ACD三项错误。‎ ‎8.如图为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下列对这一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重大会战 B.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C.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一次大规模战役 D. 标志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以铁路沿线破袭为主,在华北地区开展的百团大战,属于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C项正确;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进行的战斗,发生在1940年8到12月,其时已经处于相持阶段,AB两项错误;标志着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是淞沪会战,作战区域以上海为中心,D项不符合题意。‎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到:“太平天国……其兴起蓬勃激昂,而其衰亡亦哀婉可悲。……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满清宫廷赶走了。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农民阶阶级的局限性 B.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C. 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 D. 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太平天国派出“并非太平军主力”军队承担关系其命运前途的北伐任务,因为偏军深入而全军覆没严重影响了其发展,这属于军事战略的失误,C项正确;农民阶级局限性体现在政治斗争时,领导集团的不团结(天京变乱)和目光短浅(制定的革命纲领因绝对平均空想落后)等方面,与军事失误无关,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10.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做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D. 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相关资料,可以用来研究1911年武昌起义相关的保路运动,B项正确;同盟会成立时,四川等地的保路运动还没有发起,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而国民革命运动则兴起于十三年之后的1924年,ACD三项错误。‎ ‎11.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图片中的井冈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而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只能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12.丰子恺认为“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须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如图创作于1945年9月2日,下边的题字是“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愿望 ②作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③简洁的笔墨却能给人们带来深远的意境 ④表现了内战爆发后,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丰子恺绘画思想和这一漫画绘制于1945提9月2日及其“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点睛之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人民希望和平建国,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画面的简洁、意境的深远等,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国共内战是在1946年6月爆发的,说法④不符合史实,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13.如果时空能倒流的话,有一天你见到了老子和孔子,恰逢他们又在打架,你会帮助谁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帮老子,老子是天下第一 B. 帮孔子,孔子兼爱合我意 C. 都不帮,我信奉法家思想 D. 不好说,他们政治地位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按照法家学说,无论是什么人,两两打架就属于私斗,是违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遵纪守法,不能帮其中的任何一方,C项正确;“老子天下第一”是唐代宣扬道教为国教的产物,不符合春秋史实,墨子主张“兼爱”,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而老子和孔子是没落贵族,两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法家重视法纪,‎ ‎14.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15.有一首诗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诗中描述的字体是 A. 篆书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中赞扬书法家如“怀素”风格一致,龙飞凤舞挥洒肆意,其字体属于草书,D项正确;篆书突出图画美,隶书强调对称稳定,行书还具有字迹清晰特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且三者都与“怀素踪”不符,ABC三项错误。‎ ‎16.光绪年间,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西洋的轮船枪炮、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湖南大学者如王闿运回应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人至耻与为伍”。这表明 A. 王闿运的洋务思想日趋固化 B. 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 C. 士大夫革新与守旧思想并存 D. 封建迷信守旧思想弥漫朝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湖南大学者王闿运等人强烈反对郭嵩焘推崇西洋近代文明,明确表示以他为首的“湖南人至耻与为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在当时士大夫中间存在革新与守旧两种思想,C项正确;王闿运的说法明显不是洋务思想,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两人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不能说明“封建迷信”,“弥漫朝野,ABD三项错误。‎ ‎17.如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在当时有可能成为畅销书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⑤ D. ① 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底,受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共产党宣言》和《庶民的胜利》极有可能成为畅销书,①②两本书符合题意,A项正确;在社会动荡和矛盾尖锐的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进入了学习思想文化阶段,《儒门医学》、蒸汽机的技术和各国的军事制度等,对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意义不大,已经不是中国人最新最迫切的学习内容了,③④⑤三书于当时都不是最新最急需的书籍,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是错误的。‎ ‎18.1940年1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不能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能马上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由此推断,该论述出自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十大关系》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1月”,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和革命前途进行系统分析论证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B项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于1925年,《论十大关系》写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写于1949年,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9.孙中山曾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反思欧洲列强存在“社会革命”,为“一劳永逸”其提出了民生主义,即“核定地价”等主张,C项符合题意;“复四千年之祖国”,“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属于民族主义,“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属于民权主义,均与“社会革命运动”的问题无关,ABD三项错误。‎ ‎20.2002年《香港商报》发表社评《纪念邓公南巡坚持与时俱进》,纪念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十周年。南巡谈话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主要是因为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向 D. 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认识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困扰国人的重大课题,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D项正确;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中共十四大,肯定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与为改革开放注入新活力不符,南巡谈话无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向,ABC三项错误。‎ ‎21.如图是小敏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的资料书目。就此判断,她探究的主题方向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曲》、《十日谈》和《哈姆雷特》等书籍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佳作名篇,B项正确;三本书的作者生活在14——16世纪,与智者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无关,ACD三项错误。‎ ‎22.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一书中将普通人称为“愚人”,对之满怀同情、大唱赞歌;并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 开启理性的先河 B. 抗议君主的权威 C. 颂扬生命的激情 D. 批判世俗的享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伊拉斯谟对普通人满怀同情、大唱赞歌,反对将人生活得“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他赞成人文主义,颂扬生命的激情和幸福,C项正确;材料对愚人的称颂,在于突破禁欲观,不是在强调理性,与君主的权威没有矛盾冲突,其对世俗的享乐持认可而不是批判的态度,ABD三项错误。‎ ‎23.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业给清政府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这一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 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D. 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6年”“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生产的棉花来自世界各地,“弹、纺、织、染”多个工序,“皆用火轮法”,且生产得快且多是由于蒸汽机的普遍推广所致,B项正确;珍妮机使用手摇,大量棉纺织品进入中国是其结果不是原因,材料中“火轮法”指蒸汽动力,不是火车运输,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24.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说:“我们不知道20世纪会怎样或者它会有什么成就,但它之前的每个时代都致力于造就20世纪。”在1900年,就有一篇观点新颖的论文“能量在辐射过程中不是连续的,而是以一份份的形式存在的”,并最终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持这一理论的科学家应该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普朗克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普朗克《关于正常能量光谱分布定律的理论》中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推动了能量辐射问题的解决,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C项正确;伽利略、牛顿与20世纪的科学新发展无关,AB两项错误;爱因斯坦不是最早提出量子理论的科学家,D项错误。‎ ‎25.下列作品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诗经·蒹葭》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相似的绘画作品是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A项正确;《格尔尼卡》是立体画派,《日出·印象》开创印象画派,《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6.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178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一批思想家都踊跃参与,发表各自的见解,其中康德的文章最有影响。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中给出了如下回答:‎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材料二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举世只有一位君主(普鲁士腓德烈二世)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人类“不成熟状态”的表现。就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2)据材料二,分析“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的实质。针对“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康德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基于“自己的成熟状态”,个体应如何处理个人意见与公共规章之间的关系?在自由的含义中,你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如何: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理智。‎ ‎(2)实质: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回答:理性至上:要有勇气。‎ ‎(3)关系:只有在遵守公共规章制度下运用个人的自由,自由才有保障。‎ 位置: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是民众追求和表现自由的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在自由的含义中应该占据核心地位(或答首位)。‎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即可得知人类“不成熟状态”。建议:根据材料一中康德的分析“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建议人们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2)实质:根据材料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本质上是强调和推崇“理性”和思想解放。回答:根据材料二“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面对“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给出的回答就是理性至上、并要有勇气运用理性。‎ ‎(3)关系: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个体的成熟状态下,面对个人意见与公共规章所要做的是在遵守公共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运用个人的自由,保障自由。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言论自由应该占据首要或者核心的位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借用天赋人权等原理,说明言论自由是人民追求自由,表现自由的直接的途径。‎ ‎27.晚清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变与不变,是对时代推来的问题作出的两种相反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扩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来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 ‎ 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说过:“时至今日,地球诸国通行无阻,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就这句话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言,可以看作是积两次失败之痛,中国社会反思的结果。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变与不变之争,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怎么看待孔子;二、怎么看待学习西方。究其实质,前者说的是传统;后者说的是革新。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中,这两个方面是难分难解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翻译西方书籍类别的改变,指出晚清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有何不同的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翻译类别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之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或答:从器物到制度)。‎ 原因: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维新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冲击。‎ ‎(2)小论文写作要点(供参考)‎ 论证 一等 论点 晚清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变与不变,是对时代推来的问题作出的两种相反回答。‎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论据 ‎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顽固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向面方学习。‎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前后),民族危机深重;顽固派反对政治改革和西方文明。维新派托古改制,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20世纪初,民族危机更为深重;守旧势力尊孔复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族,掀起新文化运动。‎ 结论 面对时代的困局,交与不变的两种相反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新旧媗递的复杂性。‎ ‎【解析】‎ ‎【详解】(1)反应:根据材料一中“在1850年到1899年……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可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从器物到制度)。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强调的“时间”和分期前后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导致翻译类别改变的原因。‎ ‎(2)论文:首先明确主题即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之争”,然后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和材料二中“变与不变之争,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怎么看待孔子;二、怎么看待学习西方。究其实质,前者说的是传统;后者说的是革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解放的历程中,寻找到相关的三个或以上的史实,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或(辛亥革命)等,从三个事件的背景(即“大变局”)、表现(即变与不变,传统和西学的不同态度)和作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述,最后升华认识为“交与不变的两种相反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新旧媗递的复杂性”。表述成文的过程中需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遵守字数规定。‎ ‎28.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时报》描写的社会新事物所涉及到的领域。针对引文描写的现象,试评述民国初年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二,概述西方学者对民国政体的评价。“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如何理解?‎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政治制度“真实发生相当作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意味”的历史理解?‎ ‎【答案】(1)领域:政治变革: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 评述:引文一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的变迁;但另一方面,事物的变迁(新陈代谢)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新旧长期并存。‎ ‎(2)评价:共和政体在中国毫无根基,失败必然。‎ 理解:共和政体符合世界潮流。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顾国情,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行不通。‎ ‎(3)注意:与传统相融合;与人事相配合。‎ 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详解】(1)领域:根据材料一中“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剪发兴,辫子灭”等信息,可知《时报》描写的是政治、文教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评述:根据材料一和第一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从社会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漫长性等方面评述民国初年社会的新陈代谢。‎ ‎(2)评价:根据材料二中“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等信息,可知西方学者对民国政体的评价是共和政体,在中国毫无根基,势必失败。理解: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及其之后的具体分析,可从中国近代的国情出发,指出无论多么理想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东西,都不可不顾国情简单照搬。‎ ‎(3)注意:根据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可知要想政治制度“真实发生相当作用”应该注意与“传统”相融合;与“人事”相配合。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作用和主要教训等,评价其非同凡响的历史价值。‎ ‎29.对叩关者是礼赞还是指控?日本人对“黑船来航”历史态度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观察视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1853年7月8日,时任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的佩里率4艘黑色军舰,载炮七十三门,闯入浦贺港。他将美国总统的亲笔信递交幕府。美国总统在信中说道:日美两国都物产富饶,太平洋虽宽阔,蒸汽船十八个昼夜既可抵达日本,互通有无,对双方都有好处。另外,美国船只出海捕鲸,常航行到日本近海。这些船只或遭飓风,或遭海难,搁浅日本海岸之时,希望日本能为船员和货物提供避难场所。第三,美国去往中国的蒸汽船,需消耗大量燃料、食物和淡水。希望日本能开放一两处港口,方便船只靠岸、修理,船员上岸购买补给。‎ ‎——(日)三谷博《黑船来航》‎ 材料二 ‎ 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船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 材料三 ‎ ‎ 旅日作家李长声曾经指出:“中国人看日本,有几个毛病。一个毛病是习惯用中国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厢情愿地诠释日本”。厌恶日本的,凡事都说日本坏。喜欢日本的,“凡事都说日本好”。为迎合这些人的心理需求,各种耸人听闻的讲法,便以讹传讹地泛滥开来。另一方面,中国人又习惯用殖民、侵略、反帝、反封建等叙述模式,去理解日本近代史。因是削足适履的操作,在很多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总统亲笔信所要表达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幕府的应对之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人为佩里树碑立传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如何才能避免“中国人看日本,有几个毛病”的问题?‎ ‎【答案】(1)目的:通商。应对之策: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 ‎(2)原因:佩里叩关唤醒了日本,明治维新使之迅速走上强国之路:为佩里树碑立传,能以史为鉴。‎ ‎(3)避免:置身于日本的处境中去理解: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日美两国都物产富饶,太平洋虽宽阔,蒸汽船十八个昼夜既可抵达日本,互通有无,对双方都有好处”等信息,可知美国总统要表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对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等作为应对之策。‎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为佩里树碑立传的原因一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二是因为从此日本民族意识觉醒,使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3)避免:根据材料三中“习惯用中国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厢情愿地诠释日本”,“习惯用殖民、侵略、反帝、反封建等叙述模式,去理解日本近代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传统视角,了解日本文化等调适,力争避免文中提到的“几个毛病”。‎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