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笫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等信息表明,生产力水平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是铁器牛耕的推广,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能力,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无关,A错误;材料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C错误;材料与社会制度无关,且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D错误。‎ ‎2.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排除。汉代已经推广牛耕,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3.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 将公田化为私田 B. 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 土地兼并 D. 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其它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A、B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的改革措施。D选项中的“井田制”是西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制度),属于奴隶社会。‎ ‎4.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工师”:掌管百工及手工业之官。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因此B正确。AD说是工匠,错误。C说是管理市场的官员,错误;故选B 考点:西周时期的手工业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工师”的含义。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有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掌握。‎ ‎5.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官营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生产,进行集中的作坊生产,生产规模大,排除A;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排除B;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工艺技术水平最高,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6.《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 文学作品对夜市描写都不可靠 C. 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 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可知唐代晚期夜市存在,说明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说明《唐六典》中没有关于夜市的记载,故A项排除。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记载失实与否,需要具体考证,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夜市 ‎【名师点睛】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是主要原因。‎ ‎7.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故C项正确。蚕桑、柑橘桑麻也属于农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故B项排除。农业精耕细作是指工具、技术的方面,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商品化 ‎8.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 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低下;而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商人的地位提高,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9.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B. 商人地位低下 C. 海外贸易不发达 D. 重农轻商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引文重点强调的是置办产业,要以购买田产为主,市廛、典铺则在其次,反映出时人重视农业、贬低商业的思想,这与当时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重农轻商的思想,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A. 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B. 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C. 唐朝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 D. 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逐渐兴起,对自然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作用,B的表述符合题意;先秦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排除A;唐朝城市有市和坊的界限,排除C;明清的政治中心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 ‎11.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等信息可知,约翰·巴罗肯定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①正确;据材料“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个体家庭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②正确;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且此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③错误;故选B。排除ACD。‎ ‎1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 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朝中后期,中国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始终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洋纱、洋布的输入,使传统的“纺”与“织”,“织”与“耕”相分离,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只是使这种解体加速。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3.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 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 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 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 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答案】D ‎【解析】‎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品面向市场,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和市场不发生直接联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者都是用机器生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国资金二者都有一定的依赖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是技术决定工资高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 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 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 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二是帝国主义的入侵,进一步瓦解着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5.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搭配准确的是 A. 商周一铁器 B. 秦汉一彩瓷 C. 唐宋一青铜器 D. 明清一棉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属于容易题。商周的青铜器水平先进,被称为青铜时代;铁器出现于春秋战国;彩瓷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棉布成为老百姓最主要的衣料。A、B、C皆可排除。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各个朝代发展的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16.读清朝后期士兵服饰变化图:‎ 以上各图反映了 ‎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 ‎②中国军队近代化 ‎③中国近代前期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清兵服饰看,图一、图二中士兵穿着旧式军服,而图三士兵开始穿新式军服,说明中国在西方文明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服饰方面有重大变革;同时从图一、图二看,士兵所持武器由弓箭变为洋枪,说明在洋务运动后,中国军事开始走向近代化,这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以上分析均能说明文化的变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 ‎17.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私人性质的报纸 ‎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邸报”‎ ‎18.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 《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 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 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 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运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获得了不少的修筑铁路的权力,所以会有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俄罗斯的可能性,C符合题意;而A“《民报》”、B“飞机”都是出现在20世纪初,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因此AB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火车 ‎19.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 反对世界大战 B. 倡导民主科学 C. 宣扬实业救国 D. 维护领土主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政府正在宣扬实业救国,正在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宣扬实业救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与材料无关;D项“领土主权”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实业救国 ‎20.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外,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密切的关联。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 B. 一战后,国内政局稳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中国民族工业日渐衰退 D. 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短暂春天,故A项错误。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C项排除。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 ‎21.1947年,上海五家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行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叙述的历史现象是1947年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其大幅贬值,使民族工业多年的积累顷刻间化为乌有,遭到了致命打击。A应该是减少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应该是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应该是加重了官僚资本的压迫。故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 时间 ‎ 原因 ‎ 主要史实 ‎ 产生 ‎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 ‎(1)上海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 初步 发展 ‎ ‎19世 纪末 ‎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 短暂 春天 ‎ ‎1912~ 1919年 ‎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 较快 发展 ‎ ‎1927~ 1936年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 沉重 打击 ‎ 抗战爆 发后 ‎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 陷入 绝境 ‎ 抗战胜 利后 ‎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 ‎ ‎ ‎22.对中国近代化的评价,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评价中的“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 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 B. 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究探索最早的地方 C.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 D. 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江浙人摸钱”指江浙人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突出表现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C正确;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南方, 红军长征后转移到北方,A错误;中国人民抗争最早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它发生于广西;探索救国道路最早的应该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在东南沿海,B片面;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仍是现象,与材料本质无关,D错误。‎ ‎23.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 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中共召开“八大”,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故选A。B、C两项发生于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60年冬制定的,故排除。‎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共八大 ‎2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 互助合作运动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C. 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D. “文革”“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随后出现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故选A。互助合作运动指的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排除B;C不符合历史史实;“文革”发生于1966-1976年,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名师点睛】“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25.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 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 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依据材料“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的信息说明中共在文革之后认识到封建主义的残余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显示了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B与材料意思不符;C不是材料反映主旨信息;D在材料中没有显示。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认识 ‎26.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 结束“两个凡是”‎ 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提出“一国两制”‎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结束“两个凡是”属于当时思想路线的别乱反正,与题干“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不符;C不对,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而且主要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D不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B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利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名师点睛】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7.1979年湖北省管的177种工业产品生产计划,全部是指令性的。到1984年,指令性的减少到44种,其余的改为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说明了 A. 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与发展 B. 对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政策 C. 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 能力。解题时需要学生注意时间限制,即“1979年”“1984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开始之时,还处于探索阶段,C符合题意;AB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发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目标,AB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8.《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 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中央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与福建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排除B。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与题干中“画了一个圈”不符,排除C。香港、澳门为特别行政区分别成立于1997年与1999年,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29.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党的会议是 A. 十三大 B. 十四大 C. 十四届三中全会 D. 十六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正确分析与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依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应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C正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A错误;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目的仍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B错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影响,D错误。‎ ‎【点睛】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 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案】(1)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发展迅速。‎ ‎(2)城市商业繁荣;交易无时空限制;早市、夜市相连。‎ ‎(3)是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 ‎(4)宋朝的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对外贸易兴盛;清朝时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外贸易渐趋萎缩。教训:要坚持对外开放,采取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准确提取,从图片中的车水马龙的景象,商业区与居住区混杂在一区,说明宋代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商业经济繁荣,城市面貌变化巨大。‎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由材料中“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便可以直接归纳出当时宋代的商业繁荣、无时空的限制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再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是管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机构。‎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与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然后总额信息可以得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家的落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 ‎32.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擎.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 新产业与女营业员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 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思潮?‎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答案】(1)条件:世界市场形成;民国建立,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2)特点:重视学习与创新;讲究诚信;促销手段多样;涉足多行业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妇女解放。‎ ‎(3)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任意四点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时(1917年)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内、国际环境,具体这样来认识:国内环境: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鼓励民间实业的发展,总体上推动了此时期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国际环境: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一战期间(1914-1918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比较好,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材料二相关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经营模式上,重视学习与创新;②经营理念上,讲究诚信;③经营促销手段上,体现多样化;④经营范围上,涉及诸多行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解读其经营特点所折射出的社会思潮: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工业艰难发展,“实业救国”;②辛亥革命后,随着“放足令”的实施以及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入等,妇女进一步得到解放。‎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直到1993年“先施”公司的经营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近60年的时间里,对“先施”公司的成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具体这样来解读:不利因素:①日本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破坏;②外商的经济侵略、排挤等;有利因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赢得了民族独立;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策的不断深入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等。‎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 ‎ ‎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答案】(1)措施:实行“一五”计划;‎ 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实践:发动“大跃进”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解析】‎ ‎(1)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具体措施是: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第一小问,联系图片得出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第二小问要从资源、 国民经济比例、环境等角度归纳其结果。 ‎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速度、数量到效益、质量等角度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原因要联系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化的要求和全球化等因素思考,整合答案。 ‎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联系工业化、 现代化与国情,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等予以分析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