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 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3. 下列不属于我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特点的是 A.王权与神权结合 B.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者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最高执政者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5.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8.“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 9.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10.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12.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 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13.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 1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15.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 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16.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 17.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开创了郡县制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8.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19.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20.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 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 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A B.B C.C D.D 21.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22.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23.《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24.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起了重大作用。右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B.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 D.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25.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26.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 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是人类史上 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率领 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7.如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B.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28.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国际地位 29.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法国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30.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31秦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3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们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33.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出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 3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5.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三、文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30分。36..(10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1分)根据材料回答选拔人才的标志是什么?(1分)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2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2分) 3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分)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1分) 38.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井图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3分) (2) 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3分) 月考答案 BADBC DDDBC CBBAA ACADB ACACC BACDD BABBB 36.(1)汉代 德行、才学 (2)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自主报名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3)新规定:分地录取 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以德取人 自由开放 公平公正 37.(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分,任意三点即可)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3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1分) 38.(1)管理严格;坊市分开;定时开关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晋商和徽商 (3)共商皆本;“圣王时代就有工商业” (4)唐朝;农业为商业提供商品;商业促进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