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淮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 1.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2.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3.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 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 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4. 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 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5.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 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6. 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务。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 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 A. 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 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 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7.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 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A. 维护了罗马贵族利益 B.有效抑制了个人私利 C.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D.体现了罗马法公平性 8. 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 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1. 美国独立之初,自由主义者相信天赋人权和个人自主,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到 19 世纪末,自由主义者反对垄断。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则认为当经济的不平等造成政治的不平等时,自由便 失去了意义。这反映出 A. 新政开创国家干预模式 B.经济自由妨碍了政治自由C.垄断组织消除自由竞争 D.自由主义是美国立国基础 2.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联邦当局与州当局间的权力划分——州政府以制定 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这表明 A. 州政府享有的权力十分有限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联邦制是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D.联邦政府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视普及初等学校体育为重建军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首次采取立法手段将体育设置为初等学校必修课,希望初等学校通过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 从而为军队输送忠诚强健的“公民战士”。这一做法反映了 A. 第三共和国重视国防事业 B.体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C.第三共和国面临内忧外患 D.法国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4.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 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5. 《共产党宣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 1872 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 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 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6. 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 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 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措施 A. 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 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启蒙思想 C.西方商品 D.民主制度 8. 春秋时期起,在诸侯国的交往中,彼此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一方面要求遵守盟誓,另一方面又 认可“要盟(即受武力压迫而签订的盟约)不信”,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而西方近代国际法观念公认“至于各国相待,有被逼立约者,犹必遵守”。据此推断出 A. 中西方法律观念差异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B. 观念差异引发中英对“修约”事项的态度差异C.清政府认为《天津条约》对中国没有约束力D.西方国际法观念影响了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1. 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 1866 年,满汉总督比例为 1:6.5 ,满汉巡抚比例为 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2.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 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 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A. 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3.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20.1909 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B.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C.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 D.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 21. 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 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 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22. 下图是 1927 年 5 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北京政府由冯玉祥发动政变而建立 B.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C.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向好 D.“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23. 九一八事变后,博古在《论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的口号》中指出:“中国革命目前阶段的特点, 是在两个伟大的革命潮流的汇合,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地革命。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对此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符合中国国情 B.此观点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C.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右倾错误 24.1931 年后,国民党利用各种纪念日来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1935 年,孙中山诞辰六十九周年纪念大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多种多样,政府和民间皆参与。 国民党纪念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 A.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 B.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C.树起孙中山大旗进行反帝反封建 D.塑造形象凝聚人心以抵御外敌入侵 25.1949 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 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 1954 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 1954 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 表明 1954 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7.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28.2002 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乡淳风桥村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70 多名村民代表提出: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这反映了 A.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C.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D.中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升 29.1959 年 3 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反映出台湾当 局 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30.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 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 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不结盟 31.1945 年 9 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 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 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32.2008 年 11 月.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发表的《2025 年的全球趋势》坦承:“今后 15~90 年里, 对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际行为者更大的影响,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上, 它将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当时 A.“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B.霸权主义影响力减弱C.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3 题 25 分、34 题 12 分、35 题 15 分,共 52 分) 3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 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某 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 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材料二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 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上“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的一 个实例,并加以阐述。(7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9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9 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在民主制时期,雅典公民代表大会由 500 人会议中一专门委员会召集,每年分为 10 期, 每期召开一次(后增为 4 次),二十岁以上雅典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成为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材料二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美国《1787 年宪法》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生、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 年宪法》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比较的角度,任选两个主题,并加以分析说明。 35.(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 线一方去找。”毛译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 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 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一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二 1969 年 3 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 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8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 分) 参考答案 1-5 CCDAB 6-10BCCDB 11-15 DCABC 16-20 BBCDC 21-25 BBBDC 26-30 CDBAA 31-32 BA 33.(1)实例:如德国的君主立宪制。阐述:德国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权力有限并受制于皇帝,具有很强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7分,实例准确3分,阐述4分)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9分,任答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因素:封建势力强大;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列强干预。(9分,任答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4.主题一,雅典实行直接民主,中国、美国实行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2分) 古代希腊属于小国寡民,城邦国家,人口少。中国、美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4分) 主题二,最高权力机构建立的方式不同(2分) 希腊公民大会有专门委员会召集,中国、美国更注重通过宪法方式建立,纳入宪政的范畴。(4分) [] 主题三,雅典、美国的民主制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宪法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最广泛性。(2分) 雅典只有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奴隶、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美国黑人按五分之三计算而印第安人则完全没有民主权利,是少数资产阶级民主。中国则是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民主权力。(4分) 35.(1)外交政策:“一边倒”。(2分)原因: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6分,任答3点即可)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2分)影响:使中美两国的战略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5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