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铁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铁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⒈ 周礼中有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安全 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 王位世袭制 D. 嫡长子继承权 ⒉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⒊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4.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B.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⒍ 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 A.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 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 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7.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8.《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 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9.右图是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A.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弱 B.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 C.中国近代化阻力有所减弱 D.实业救国的理想初步实现 ⒑ 甲午战争以后, 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 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 等。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⒒ 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 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B. 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C. 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 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⒓ 1940 年,毛洋东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毛泽东所说的“政权” A. 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B. 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 C. 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 D. 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 ⒔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B. 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⒕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 A. 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 “双百方针”的指导 C. 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D.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⒖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D.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⒗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⒘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⒙ 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⒚ 1832 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1875 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二者的相同作用是 A. 防止了君主派的复辟 B. 有效巩固了共和制度 C. 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D. 保障了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⒛ 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地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后来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 A.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B.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 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21.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幻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2.“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倡导思想自由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构建民权政府 23.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A.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B. 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C. 使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D.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24.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该表主要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逐渐转型 C. 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 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25.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26.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 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 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C. 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D. 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27.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 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 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28.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9.一项统计显示,1951~1961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已经从50%下降到32%,而同期英国对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这种状况表明 A.欧洲成为冷战的重心 B.英美盟友关系破裂 C.西欧的经济联系加强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30.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紧张 C.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24分,32题8分,33题8分,共计40分) 31.(24分)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8分) 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摘自《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33.(8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 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4分) 试卷答案 01---05:BBCDA 06---10:ACBCD 11---15:BCADC 16---20:ADBCB 21---25:CDABD 26---30:BCACD 31题:【答案】 (1)不同点:①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②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③从分权到集权。 (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4分) 表现: ①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中国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④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⑤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了我国历史的第一次民族融合; ⑥从思想文化看,“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4分) (2)表现:①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疆域狭小,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美国疆域辽阔,实行代议制民主; (每点2分,共4分) ②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美国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每点2分,共4分) (3)内涵:①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2分) ②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2分) 举例: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②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解析】 由“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以概括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由“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结合所学可以从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和从分权到集权角度概括。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和社会性质等角度回答转型后的表现。 由“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可以分析出美国由于疆域辽阔,不实行直接民主,实行代议制民主;由“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没有像英国那样实行君主制,而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由“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结合所学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两个方面回答。第二问“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结合所学从真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两个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32题 【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 ㈠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1分) ㈡论证:(6分) (1)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3)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 ㈢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1分) 观点二: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㈠态度:我同意“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1分) ㈡论证:(6分) (1)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3)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㈢总之,西方由于自身的内部发展,为掠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同意“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1分)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崛起的评价,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根据材料选出观点,然后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进行阐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叙述清楚,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夯实的基础知识。 33题: 【答案】(1)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地方政府财政资助。(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4分) (2)清初土地政策调整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有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积极缴纳赋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4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然后卖给农民耕种”“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及所学信息,结合“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可得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结合“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以及免税的年限延长等信息得出农民积极性及增加政府收入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