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

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 第一卷:选择题(客观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48分(24×2分)‎ ‎1.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 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 ‎2.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 )‎ A、被后世成为“万世师表” B、认为动荡的根源在于违背了自然 C、代表了先秦时期平民百姓的愿望 D、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3. 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 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的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A、认为“理”在儒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生活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5.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 A.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 背离了传统儒学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7.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8.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 )‎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唐甄 ‎“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 A. 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 B. 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C. 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 D. 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 ‎9.思想家陆九渊曾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其主张( )‎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②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③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11、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 A、关注理性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 ‎12、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一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  )‎ A.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 C.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批判君主专制以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13、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14、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 A.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15、“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它的主要性质,即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1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亲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1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18、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文化环境的差异                          D.国际地位的差异 ‎19、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0、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            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            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21、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22、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 ‎23、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24、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第二卷 非选择题(主观题)(52分)‎ 二.材料解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多元政治文明现象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了具有平等、民主、公平价值的社会理想。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等,这些理想模式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更为普通人民提供了种种希望和企盼。中国古代政治活动都围绕着政治制度而展开,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政治信息沟通制度等。……中国古代形成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政治管理理念。政治改革行为本身及其成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中国古代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谢俊春《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兹、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以法国重农学派的权威魁奈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认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办学校,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点,不仅成为他们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摘编自王殿卿《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多元政治文明因素(6分)并阐述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分析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9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8分)并分析其历史意义。(7分) ‎ 屯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C D ‎ D A D A B A B B D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B C D B D A A ‎ 25、(1)多元政治文明因素: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行为)(6分)关系:政治意识文明固化为制度性文明: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多元有机整体的核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2)影响:为启蒙思想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对近代西方社会反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4分) ‎ 背景: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欧洲相继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对异域文明和文化持开明态度;(3分)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和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3分)17—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学术、科技系统整理和总结,名家辈出,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社会基础。(3分)‎ ‎26、示例一:15—16世纪是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12分) ‎ 示例二:17—18世纪才是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12分)‎ ‎27、 (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8分) ‎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7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