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广西河池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代 D.宋代 2.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 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 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日:“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5.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人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6.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播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7.“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8.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9.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 10.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播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已经论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11.1928 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禁止工人捣毁工厂、商店。1929年12月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A.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的变化面变化 B.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C.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 D.使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到农村 12.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13.有学者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14.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1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重要讲话,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6.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神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姻。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烟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17.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18.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19.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0.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使美国走出了危机。下列与罗斯福总统做法一致的理论是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社会主义 21.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 22.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3.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其背最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2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的联系和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经济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经济区域化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断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 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各自城市化的特点。(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会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 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6分) 一、选择題(共24小题,每小题2 分,共48 分) 1-10:BBBAA CDDBC 11-20:CDBAD BCDCC 21-24:DDBB 二、非选择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25题25 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带动;便利的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美利坚民族高度流动性特征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任答五点计10分) (2)影响: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四点计8分) (3)特点: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影响;工业布局从以上海为重心的东部向以重庆为重心的西部转移;美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内生型的;社会流动性大。(中美各至少答到两点给7分) 26.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必须准确,观点给4分,说明给8分。 示例: 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 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到了国计民生,但也是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 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 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 27.(1)原因: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原料和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三点计9分) (2)背景: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与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形成,西欧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英国担心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地位;美国和西欧存在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英国与欧共体不断增强的相互贸易的需要。(任意三点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