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0 古代中国的科技及文学艺术
1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四大发明 成就 发明过程 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 ①西汉前期,中国已出现纸。 ②105 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后经阿拉伯人传入 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②11 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 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 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火药 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 中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 度的解体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②后来人们制成指南针。 ③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的时代四大发明虽然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挥巨大 的作用,但不能说其作用不大,其对西方社会的 转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 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发挥改造社会的巨 大作用。 3.数学成就 (1)《九章算术》 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 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 (2)计算工具 早期使用算筹,后演变为算盘,并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 二、天文历法 1.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比较先进的原因 (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2)为封建王朝的帝王提供“应天承运”的依据,宣示统治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3)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进行研究。&网 (4)许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2.表现 (1)天文学 ①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古代中国已经有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历法 ①夏朝时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却比它早颁行了三百年,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三、农学成就 1.《氾胜之书》 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2.《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特别 是北朝时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有关内容。 3.《农书》 元朝王祯著,该书对提高生产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4.《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四、医学的主要成就 1.《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3 2.《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的中医专著,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 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本草纲目》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写成的药物学专著,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 贡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五、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 1.《诗经》 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 感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 表达情感,又称“骚体”。代表作《离骚》。 3.汉赋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赋手法夸张,词藻华丽。司马相如的《子 虚赋》和《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 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 歌的繁荣。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等。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 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中唐的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的疾苦。 5.宋词 (1)产生背景:到了宋代,随着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 活的需要。 (2)代表人物:豪放派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 6.元曲 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 7.明清小说 4 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六、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演变 (1)演变顺序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为主流)草书行书 甲骨文: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网 金文:比甲骨文出现的稍晚,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2)演变规律 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的发展历程 (1)秦朝:已经有了汉字书法。代表:李斯——著名篆书家。 (2)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艺术。代表:王羲之——“书圣”。 (3)隋唐时期:书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代表: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4)北宋时期:个性化、平民化。代表:“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元明时期:书法艺术不断完善。代表:赵孟〖XCQ2.TIF,JZ〗、文征明、董其昌。 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 (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异彩纷呈,出现了彩陶画、岩画、壁画等。 (2)夏商周三代: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3)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的出现,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4)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和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十分有名。 (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5 (6)隋唐时期: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绘画的重大成就。 (7)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时期,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代表 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8)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 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2.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 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明显地反映了商业 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 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 (3)从绘画的风格看 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八、京剧 1.产生的条件 (1)封建政府的促进。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演出,为京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北京的中心地位。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为京剧形成提供了舞台。 (3)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出现了“徽汉合流”的现象,逐渐形成京剧。 (4)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形成过程 (1)起源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徽调融入北京语汇,在北京扎根。 (2)形成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后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 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3)走向成熟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 化装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学# 6 3.特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3)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4)表演按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考向一 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有哪些?如何认识这种作用在东西方的不同? 1.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 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 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 (1)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强大,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又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 框架内,四大发明这样的先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先进技术始终得不到更深入的发 展和更广泛的应用,难以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 (2)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正好赶上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 程,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则逐渐衰落。 3.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不同境遇的启示 科技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制约。 【典例引领】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 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 岁的作者 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7 A.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B.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C.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D.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答案】B 考向二 正确认识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近代却走向衰落;西方科技后来者居上,超越了中国。这固然与 政治、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严格地讲是经验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整理;西 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总结,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理方面则很薄弱;西 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将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 的方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 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网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8 【典例引领】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 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 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 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考向三 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 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 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 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朝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 山水画等。 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 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 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9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 会的黑暗。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回到家乡 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闾门外桃花坞筑“桃花庵”,寄趣诗画创作,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 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 云般的英气。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 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 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晚年,唐寅还归心佛 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 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 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寅诗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寅诗画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兼具写实与写意;创作随性,张扬个性;与生活经历相关:吸收前人多方成果,自成 一派。 (2)历史背景: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八股取士的推行,思想控制加强;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化趋势 加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画家唐寅。 第(2)问,根据材料“痛感社会的黑暗”可得出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控制、 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即可。.网 1.两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等范畴,都与当时生产生活实际直接相关。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不但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 的正确性,还在推证过程中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的关联。明朝的《几何 原本》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数学 10 A.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征 B.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概括 C.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 D.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 2.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是凿井技术。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 岩石,并能提取出岩心。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 1 千米的井。此外还开 凿了天然气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 A.科技在某些领域仍先进 B.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 C.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3.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 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4.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5.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 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 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 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 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 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期间先 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 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 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 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 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 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 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 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 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12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3.(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冲关】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材料描述了明清时期凿井技术的先进,说明当时我国在某些领域 仍然掌握一些先进科技,故 A 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 及机器等近代化因素,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凿井技术的进步,不是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 D 项错误。故选 A。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相对于西方科学技术 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来看,中国的传统科学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A 项排除;根据材料 文字“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反映了中国 的科学技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并获得了发展,B 项正确;材料表述是立足中国明朝科技的,而不是西方科技, C 项排除;材料表述的是科技层面而不是知识界,D 项排除。 4.【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我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因此 A 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 13 以排除;C 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D 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来,可以排除。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社会观念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清初江南的昆山地区相当数量的人家纷纷送子学戏, 形成当地的一种风尚,表明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演员的职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改变了人们传统 的观念,即经济发展推动了观念的转变,故选 B。A、C、D 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6.【答案】(1)特点: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 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学%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西方:促进民族国 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 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 析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文字“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中国人的发明……在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二文字“中国……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印刷术、火 药和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 思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启示”根据所学知识从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概括 作答即可。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费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 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 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 故选 D,排除 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京剧形 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 B。.网 3.【答案】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