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诸侯割据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要求其绝对服从,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 该规定反映的是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 D项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朝建立后,基本上“汉承秦制”,但又不断的采取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通过对相权的分割进行削弱,直至废除,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体现在对地方的这管理加强。注意含义上的区别。 ‎ 2.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B ‎【解析】A.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 B.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故选B; C.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 D.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古希腊公民与城邦之间的关系特征。 ‎ 3. 公元前59年,凯撒颁布《土地法案》,向征战的士兵广泛分配土地,推动罗马行省的殖民化进程;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还通过了关于罗马行省官员任职期限的法律。这表明(  )‎ A. 适时立法巩固了古罗马的统治 B. 高卢人都享有与罗马人同等的公民权 C. 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D. 罗马行省的统治采取民主管理的模式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凯撒在不同时期通过颁布不同的法律对罗马统治的巩固,故A项正确。 外邦人不是罗马公民,因此不享有罗马公民权,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 当时罗马实行的是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发展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发展的特点和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日落法》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国会在批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或批准一个联邦计划项目时,就明确规定该机构或该项目的终止日期。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建立一个机构和批准一个项目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撤销它们却很困难。据此可知,美国国会制定《日落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贯彻执行分权制衡原则 B. 反对总统干预国会立法 C. 适应权力格局的新变化 D. 抑制行政机构权力膨胀 ‎【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对行政机构权力的制约,但没有体现出相互制衡的特点。 B.材料内容不是反对总统干预国会的立法。 C.材料没有体现出适应新的格局变化的特点。 D.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对新的行政机构和联邦计划的制约,体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政机构权力膨胀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美国分权制衡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 2. 有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封建势力与列强勾结,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这意味着太平天国运动(  )‎ A. 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B. 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 C. 承担起了反封建的重任 D.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因为天国运动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封建势力与列强勾结,所以太平天国运动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这是新的历史任务。 B.太平天国运动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C.材料看不出,只承担起反封建的任务,应该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 D.材料看不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A.英国不可能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B.英国想凭借自己的工业优势维护在中国的权利,所以不主张瓜分中国。 C.公平贸易的原则在当时体现不出来。 D.19世纪末的英国没有丧失殖民霸主地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近代对中国殖民扩张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 1.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此“人”及其“著述”是(  )‎ A.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B.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著述中解剖了它的“病兆”,并提前开出了它的“死亡”诊断书”表明此“人”及其“著述”是马克思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该宣言鼓励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故A正确; BD是启蒙运动代表,排除; C是在1687年发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共产党宣言》鼓励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 2.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 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 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 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 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故提出没收外国资本家的财产,1945年处于抗战时期,抗战即将胜利,中国经济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打击,故并不排斥外资经济,故C项正确。 A项,此时抗战即将胜利,排除。 B项,此时未进行对外开放,排除。 D项,题干未体现共产党经济政策的成熟,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策,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策,本题应结合具体时代特征及背景并根据题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 1.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规定。‎ 时间 规定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79年 地方各级人大会议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也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 ‎1987年 对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代表与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方式和做法,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1992年 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工作方式,对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等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据此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 保障了依法治国方略的执行 B. 实践推动了其发展完善 C. 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D. 职能定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954年到1992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故B正确。 A、C、D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表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图表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表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 2. 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 A. 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B. 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D. 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有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环境,故A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故B说法错误。 中国的周边国家不一定都是大国,故C说法错误。 这一做法虽然有助于改变周边国际环境,但并没有打破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1.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这可以折射出当时(  )‎ A. 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B. “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 西方国家寻求开拓新殖民地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答案】B ‎【解析】“《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体现了“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 2. 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 A.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国坚持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到60、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此分析可知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美苏两极格局和中苏、中美关系。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 本题考查了美苏两极格局和中苏、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识记二战结束后中美、中苏关系的变化。 ‎ 3. 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一定天数的无偿差役”,而宋代出现“雇植”,这说明宋代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与唐代的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相比,工匠的人身限制进一步被放宽,即宋代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答案】C ‎【解析】材料“‘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反映了城市的军事政治功能;材料“‘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故C正确。 “城”在奴隶社会早就存在。故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 商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且D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和商业发展的中国知识。关键信息是:“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与“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深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C. 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D.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税率的相关信息,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18世纪中国贸易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实质。 ‎ 3.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A.黄金大量外流,资本逐渐减少,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B.欧洲价格革命是由于黄金大量流入所导致的,而不是材料中的流出所导致。 C.由于黄金大量外流,再加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对黄金的需求量大量增加,所以迫使欧洲人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来获得黄金,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D.欧洲中心地位确立,与黄金问题无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线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材料。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时,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 4.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客观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1. 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 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C. 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行业垄断的形成”可知,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因此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行业垄断的形成”分析出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进而判断出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矣”。由此可见(  )‎ A. 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了破坏 B. 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C. 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 D.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叙述“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破坏,故A正确; 材料信息并没有反应民族工业遭到破坏,排除B; ‎ 材料显示了洋纱的优势与特色,土布被洋沙取代,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原料产地,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查列强入侵造成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 1. ‎1903年清政府谕令设立了商部,其序位仅次于外务部而举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1月,商部奏拟《商会简明章程》26条,很快获得清帝谕允,据此凡属商务繁富地区,均设立商务总会。稍次地区设立商务分会。这表明(  )‎ A. 清政府主动进行变法革新 B. 时局左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民族工业形成完备的体系 D. 晚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答案】D ‎【解析】清政府主动进行变法革新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 时局左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 民族工业形成完备的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开始设立商部,体现了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故1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 解答本题学生也能够通过材料中的时间,正确理解材料叙述的主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 2. ‎1919年初,苏俄政府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 A. 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 有助于前线军事斗争胜利 C. 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 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答案】B ‎【解析】A.材料内容明显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度,这一制度不是为了提高工业化的程度。 B.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环境特征,我们可知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保障前线军队的供给需要,有助于前线军事斗争的胜利。 C.材料的措施实际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引起工农内部的猜疑。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实施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 A. 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B. 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 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 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C 项错误; 192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危机很快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国经济联系紧密。(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它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①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②法西斯活动猖獗,德国法西斯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国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摩擦; ②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反抗。 ‎ 1. ‎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 A. 确立了“八字方针” B. 清除了“左”倾错误 C. 反思了“三面红旗” D. 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对左倾错误的一定纠正与反思,故C项正确。 “八字方针”确立是在19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需要掌握七千人大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与反思。解题的关键是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的分析,结合题干时间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对七千人大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与反思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  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答案】A ‎【解析】“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 1. 经济学家彼得•德莱斯戴尔说,在1995年和1996年的APEC峰会上,澳大利亚提出了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的倡议,1996年12月各国贸易部长在新加坡商谈《信息技术协议》,随后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并于1997年形成了《信息技术协定》。这表明APEC平台(  )‎ A. 保障会员国技术合作规范有序 B. 推动了自由贸易体系发展 C. 已形成欧洲联盟式的合作模式 D. 日常事务由澳大利亚主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在新加坡商谈《信息技术协议》,随后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并于1997年形成了《信息技术协定》”等信息可以得出,APEC平台能够推动自由贸易体系发展,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题干中关键信息是“分阶段对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削减至零”“在新加坡商谈《信息技术协议》,随后这一协议被世界贸易组织机制所接受,并于1997年形成了《信息技术协定》”。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 2.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说明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思想潮流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 强化社会秩序只是儒家思想内容,故C项错误。 性善恶是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李贽作诗《独坐》“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李贽在那个时代表现出孤独是因为他(  )‎ A. 挑战正统思想,提倡独立思考 B. 破除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C. 痛斥政治腐败,反对君主专制 D. 坚持自我洒脱个性,否定儒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提倡独立思考,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 1.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赵家庄“”盲翁“”满村听说蔡中郎“表明宋代文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宋词和元曲,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 2.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类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这类学校兴起于(  )‎ A. 古罗马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人文主义者”、“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可知,与文艺复兴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以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謇挑战神学教育为开端的。他们大力兴办世俗学校,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倡导人性教育,反对神性教育,从而将教育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因此这类学校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校兴起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人文主义者”、“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校兴起的状况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对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校兴起的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 3. 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偶像崇拜的。这表明两者(  )‎ A. 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B. 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 D. 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可知,哥白尼的革命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康德的人文主义提高了人的地位,同样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哥白尼从自然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康德从人文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故A项错误;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促进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运动的发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二者在人的地位方面的论述,没有涉及中世纪的封建神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科学和思想发展的特征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揭露社会黑暗面 B. 鼓吹暴力革命 C. 真实地再现历史 D. 塑造英雄形象 ‎【答案】A ‎【解析】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共同特征是都揭露社会的黑暗,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与两者都不符合; C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D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 2. 学者郑大华认为,孙中山从1919年到1922年,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直至1923年到他病逝,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郑大华意在说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经历了(  )‎ A. 从民族独立到创建新族体目标转变 B. 从反对帝国主义向排满主义的发展 C. 从大汉族主义到近代民族观的演变 D. 从弘扬民族精神到振兴中华的变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直至1923年到他病逝,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可以看出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到近代民族观的演变,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考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直至1923‎ 年到他病逝,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C.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抗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B项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排除。 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论》,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抗战时期”。 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建国伊始,便确立了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宗法贵族政体。……科举制不讲出身,只讲才能。人人在科场面前平等,英雄莫问出处。这样就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社会动力从上层转入下层。于是,相应地便产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象。唐、宋、明虽然也有宫廷贵族,但贵族时代已经终结。 -----刘再复《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继英国之后,其北美殖民地提出了独立的要求。最终北美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要求制定了宪法,建立了总统制的合众国。16--18世纪期间,欧洲其他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建国要求和治国纲领……资产阶级的主要要求是摆脱封建割据势力的阻碍,使自己自由自在在市场中发财致富,并得到国家的安全保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以扩大立法权、削弱行政权为主。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矛盾增多,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政治民主制度进行了调整……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摘编自徐大同《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民主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贵族政治从建立到走向终结的基本过程。‎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过程,依据材料一,结合西周宗法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按军功授爵制度、汉代的察举制以及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二“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总统制的合众国”、“《权利法案》”、“资产阶级的主要要求是摆脱封建割据势力的阻碍,使自己自由自在在市场中发财致富,并得到国家的安全保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以扩大立法权、削弱行政权为主。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矛盾增多,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政治民主制度进行了调整”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特征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 ‎)建立:西周时分封制受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建立起“世卿世禄”的血缘贵族政治。 走向终结:春秋战国时,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打破了血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汉武帝时,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按品德选官。进一步打破了血缘贵族政治。 隋唐及以后,推行科举制,按才能进行选官,国家贵族政治逐渐终结。 (2)特征:民主形式的多样化(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度没有统一的模式);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权);渐进性(适时而变);法律化、制度化。 影响:一方面,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新秩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因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并不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弊端日益显露。‎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中国古代贵族政治从建立到走向终结的基本过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或者“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周恩来于1956年2月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在会上指出:“反右倾保守是重要的,”……“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办事,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的现代中国经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经济思想概括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根据材料中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反右倾保守是重要的,”……“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办事,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可知周恩来认为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要符合国情,故可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改革开放适应我国国情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不适应经济客观规律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故答案为: 经济思想: 示例一: 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了思想路线、经济路线的重大转折,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阶级斗争错误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新时期。 结论:一五计划与改革开放符合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示例二:经济建设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由于缺乏经验,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结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结果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本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及其成败进行论述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分析的能力,本题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事件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教训进行分析解答。 ‎ 1. 材料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南和中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就是任命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土司、土官,授予他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对所辖地区进行统治的权力。土司制度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存在的,其弊病很多,土司把百姓当农奴使用,造成民族内部矛盾突出;他们经常骚扰临近的政府管辖地的住民,抢夺他们的人丁和财产。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清朝雍正四年( 1726年),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立府、厅、州、县,添置军事机构,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刘辛萌《清代改土归流综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的特点。‎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土司制度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存在的,其弊病很多,土司把百姓当农奴使用,造成民族内部矛盾突出;他们经常骚扰临近的政府管辖地的住民,抢夺他们的人丁和财产。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反抗斗争削弱了土司的力量;清朝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的加强;土司制度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立府、厅、州、县,添置军事机构,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反抗斗争削弱了土司的力量;清朝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的加强;土司制度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 (2)特点:措施全面;借鉴汉法;渐进性;可行性。‎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材料国联解决国际争端的部门主要是国联行政院。国联行政院由英、美、法、日、意五国构成,由于其他小国抗议,国联才在行政院中另外增加 4个名额代表中小国家,但这没有改变大国掌控国联行政院的实质。日本陆军大臣宇垣一成曾质疑国联是帮助英美维持现状的机构。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的同时,希望借助国联力量抑制日本。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支持关东军完全占领中国东北,并提出不惜退出国联也要达到目的。1932年1‎ 月,国联派出了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调查团在形成的调查报告中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同意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中日均表示不满,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 --摘编自陈景彦《“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中国与国联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调停中日冲突失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联调停中日冲突失败的影响。‎ ‎【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但这没有改变大国掌控国联行政院的实质。日本陆军大臣宇垣一成曾质疑国联是帮助英美维持现状的机构。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的同时,希望借助国联力量抑制日本。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支持关东军完全占领中国东北,并提出不惜退出国联也要达到目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国联由大国控制,不能充分考虑弱小国家的愿望;国联的绥靖政策,遭到中日两国的不满;日本对国联持不信任的态度;日本对中国东北志在必得,态度强硬。 (2)依据材料“,调查团在形成的调查报告中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同意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暴露了国联在调解国际争端问题上的局限;导致了弱小国家对国联的不信任;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 故答案为: (1)国联由大国控制,不能充分考虑弱小国家的愿望;国联的绥靖政策,遭到中日两国的不满;日本对国联持不信任的态度;日本对中国东北志在必得,态度强硬。 (2)暴露了国联在调解国际争端问题上的局限;导致了弱小国家对国联的不信任;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国联调停中日冲突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国联才在行政院中另外增加4个名额代表中小国家,但这没有改变大国掌控国联行政院的实质”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国联调停中日冲突失败的影响。依据材料“查团在形成的调查报告中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同意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材料噶尔•东赞,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为正使,出使唐朝,在文成公主六试婚使的考察中成功胜出,促使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孙芒松芒赞即位,大相噶尔•东赞辅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划定田界,自由民分得田地,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国家负担起封建义务。吐蕃游牧民族畜牧业发达,“牛羊蕃息,蹊径皆满”,噶尔•东赞规定征收“牛腿税”。还进行户口清查,建立户口册制。655年噶尔•东赞制定法律条文,颁布成文法,这是吐蕃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律。《新唐书》称:“噶尔•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五世达赖称赞道:“他所作政教相辅事业,不仅对吐蕃国王尽忠职守,对吐蕃人民也留下了难忘的德泽。” --据才让《土蕃史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噶尔•东赞身上的闪光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噶尔•东赞改革措施及意义。‎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闪光点,依据材料“噶尔•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他所作政教相辅事业,不仅对吐蕃国王尽忠职守,对吐蕃人民也留下了难忘的德泽”、“大相噶尔•东赞辅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以得出性格坚毅;机智聪慧;尽忠职守;大胆革新。 (2‎ ‎)本小问的措施及其意义,依据材料“划定田界,自由民分得田地,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国家负担起封建义务。吐蕃游牧民族畜牧业发达,“牛羊蕃息,蹊径皆满”,噶尔•东赞规定征收“牛腿税”。还进行户口清查,建立户口册制。655年噶尔•东赞制定法律条文,颁布成文法,这是吐蕃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律”,结合所学可知,划定疆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征收“牛腿税”,增加了国家收入;清查户口,为征发赋役提供了依据,加强了对游牧民族的管理;制定法律,有利于管理的法制化。 故答案为: (1)性格坚毅;机智聪慧;尽忠职守;大胆革新。 (2)划定疆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征收“牛腿税”,增加了国家收入;清查户口,为征发赋役提供了依据,加强了对游牧民族的管理;制定法律,有利于管理的法制化。‎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噶尔•东赞身上的闪光点和噶尔•东赞改革措施及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噶尔•东赞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