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博野中学高二年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出题:湛影光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54分) 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8.(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9.(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0.(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12.(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4.(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5.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16.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17.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一、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18.“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9.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观念影响了政治理念 21.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这说明古代雅典 ( ) A.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 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妇女不能参加政治活动 D.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 22.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如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 )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23.《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 A.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C.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D.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 24.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法学家徐显明教授认为:罗马法堪称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法典,它对法学的精神性的贡献,跨越了时空。据此,罗马法的最突出贡献是 ( ) A.构建了一些法律分类模式,如习惯法、成文法B.提供了制度性的样板,如债务制度、侵权制度 C.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平等、自由、自治 D.设计了一般性的原则,如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 2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 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27.(2016年上海单科历史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28.(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9(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30.(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3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3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33.(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34.(2015年北京卷文综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 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35.(2015年福建卷文综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36.(2015年江苏卷历史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二、材料题(37题20分,38题26分,共46分) 37.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图一 图四 军机处内景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2分)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2分)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2分)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2分)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2分)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8.(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1,也就是说1000年是公元11世纪。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0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07.(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08.(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09.(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关键信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制度”,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本质即可。 10.(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解析】 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与元行省。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备选项中所给的古代的官职,均为学生所熟悉,解题时,一是要紧扣“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要求,一是要对备选项进行准确的分析归纳,明确刺史、政事堂、诸侯国、行省、监察御史、中书门下、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官职的地位与权力,这就是需要学生对教材基础有准确识记才可以,夯实的基础知识时高考取胜的前提。 1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 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12.(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1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本题以刘邦推行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推行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王,形成了独特的“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地方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中央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本题考生容易选A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意在”表示目的,“确保皇位的稳固”当然比“加强对地方控制”更为急切和重要,所以选择C项。 14.(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 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15.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答案 A 解析 符合材料中“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等信息的只有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且以民主政治著称于世,故A项正确。 16.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认为陶片放逐法只是一个补救措施,并不能防止“特殊人物”的出现,其言外之意是应该防患于未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 17.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 C 解析 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而导致误判,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排除A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 18.“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答案 B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万民法吸收“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习惯与法规”,对公民法某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结合所学可知,A、C两项明显错误;万民法和公民法都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 19.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材料看,罗马帝国规定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无明文规定时,可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表明五大法学家的著述具有法律效力,故选D项。A项错在“任意”二字,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且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观念影响了政治理念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材料只涉及古代希腊商品流通中形成的自由和平等观念成为现实生活中自由和平等理念的基础。因此,答案选D。 21.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这说明古代雅典 ( ) A.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 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妇女不能参加政治活动 D.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一个城邦居民是否能获得公民权,既要看其父母是不是本邦公民,同时也要看其从事工商业的时间期限,说明其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 22.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如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 ;在荷兰则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 )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近代社会对罗马法的推崇,说明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3.《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 A.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C.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D.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 答案 B 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在于维护买卖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错误;《十二铜表法》买卖程序的规定,有利于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故B正确;可见这一规定并非形式主义,故C错误;材料这一规定是用罗马法规范市场行为,而非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故D错误。 24.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法学家徐显明教授认为:罗马法堪称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法典,它对法学的精神性的贡献,跨越了时空。据此,罗马法的最突出贡献是 ( ) A.构建了一些法律分类模式,如习惯法、成文法 B.提供了制度性的样板,如债务制度、侵权制度 C.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平等、自由、自治 D.设计了一般性的原则,如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 答案 C 解析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蕴含的天赋人权的自然法思想,二是其提出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制原则,对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影响深远。材料中“它对法学的精神性的贡献,跨越了时空”的信息,说明了罗马法的法理思想,如平等、自由等,超越了时空界限。故选C。 2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议会能否制裁国王显然与题干主旨无关,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在君主立宪制之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安妮女王不经过议会而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对国王权力的规定,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英国内阁制的基本确立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的做法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和认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剥夺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给国王保留了行政权。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但问题出在安妮女王的行为没有经过议会。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的细节部分,属于考点中的一个盲点和易错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考点的掌握要全面而精确,尽量不要出现盲点和死角。 2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影响 【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基本历史理论。本题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与归纳,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先进的制度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找出两者的准确关系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能力型试题的解题训练,加大理论分析与归纳。 27.(2016年上海单科历史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名师点睛】欧美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都有各自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我们说是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议会,三权分立;法国的特点就是封建势力顽固,民主道路艰辛漫长;德意志特点就是不彻底。日本和俄国都是改良运动,所以有很多封建残余。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判断各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手段。 28.(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未涉及选举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的原则不符,故排除;表格中“最终方案”对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组成的不同规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这表明“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机制,故C项的表述正确;表格中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与发展•美国共和和制•特点 【名师点睛】代议制也是高考必考重点知识,前两年主要考查德国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没有涉及,美国共和制可以通过图表来掌握。用“一、二、三、四”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 29(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代议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美国两党制。美国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佛逊为首的反联邦党。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 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两党制虽然在具体议题和主张方面存在差别但是都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 30.(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但本题中涉及的两个名词——联邦制和共和制,考生要理解清楚,特别是“共和”的概念。所谓“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和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欧美代议制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3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题契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40周年的热点,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综合掌握法国政体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主旨“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题目不难。很显然,本题契合了当今的热点问题——大国崛起法国,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时事热点,每年高考都有题目契合热点问题。 3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以德国统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俾斯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本题作为高考题,有些容易,只要考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答。海南卷相对于全国卷来说注重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33.(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内阁成员的发言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过程的理解。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主旨信息的理解,阅读理解对考上来说是最大障碍,特别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一信息。好在本题其它选项迷惑性不大,通过排除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解题逻辑思维是“国王让议会参与是否开战(现象)——国王仍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本质)”。本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掌握解题技巧是至为关键的,表明、反映类的试题解法必须掌握住;高考试题正选选出的不多,掌握排除法才是王道。 34.(2015年北京卷文综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分析与认识。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所以应选A。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是民主政治的主干知识。而美国1787年宪法用三权分立的原则巧妙地解决了集权与专制的矛盾,这是迄今为止最为人称道的设计,也是我们今天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考查这一主干知识点,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如何继承和发展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5.(2015年福建卷文综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答案】B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邦联政府。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是注意考查的是美国建国之初的邦联体制,在近年的各省高考命题中凡是涉及邦联体制的多是考察邦联体制的弊端,即邦联政府松散无力,因此美国后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联邦制,学生把握了这一点,不难得出答案。二是解答此类“漫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36.(2015年江苏卷历史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主要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立宪制和专制相结合,“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的信息体现“民主性”较浓厚一些,更符合“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概念,尽管1871-1919年间的德国专制是实、民主是虚,故D项正确;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向欧洲大陆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注意英德君主立宪制区别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37.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图一 图四 军机处内景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1分)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1分)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2分)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1分)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1分)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2分)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答案】: 38.(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解析】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史料信息分析归纳,结合史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进口“天然禀赋”,结合第一小问的解答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卢梭反对封建王权,以及“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评述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首先选择一种自己的认识,如可以选①,也可以选②,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述即可,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所选择的认识进行分析归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晴】本题以中外平等思想为史料背景,命制本题的意图在于学生能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主要依据史料,就可以获取正确答案。第(2)问,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与史料综合起来解答,难度一般;第(3)问,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首先要选择,其次要能精准的调用已学知识。这道试题,比较容易得分,一是需要学生明确解题要求,二是需要学生能够巧用已学知识,三是需要学生的分析归纳,试题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