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3+王安石变法-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3+王安石变法-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背景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2)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①原因: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2)积贫 ‎①原因: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兵);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②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主持:范仲淹、富弼。‎ ‎(3)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4)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改革过于激进。‎ ‎(7)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 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1)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2)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二、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三、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四、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实质上是政府放高利贷,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节省了军费开支;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 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科技、学术的发展 整顿 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改革选官制度 惟才用人,择优录取 五、结果:最终失败(失败的标志是“元祐更化”)‎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5.最根本的原因: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即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处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六、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七、评价 ‎1.积极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八、启示教训 ‎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的特点 ‎(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饶用”,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 利贷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的特点 ‎(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2016—2017学年河北衡水模拟)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答案】B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这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柏杨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然而,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总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他的变法终于失败了。”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C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失败。‎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A.改革取士之法 B.改变土地所有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限制旧贵族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商鞅变法不涉及取士之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 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1.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 ‎2.朱熹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最能论证这一观点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将兵法 D.整顿太学 ‎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是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王安石说:他的变法目的是“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理财富国”的六法是“整军强兵”四法的基础,“富国”可使“兵强”,“兵强”又可促进“富国”。下列属于他促使“兵强”措施的是 ‎①保甲法 ②保马法 ③将兵法 ④设军器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记载: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本着“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的原则,王安石扩建太学校舍,并进行教育改革,在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从优秀太学生中直接选拔官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学校规模 B.整顿科举制 C.扩大人才范围 D.真正做到唯才用人 ‎6.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其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 B.变法措施过急 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锐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 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完全意义上的官办农业放贷,无论是本金的持有、发放还是利息的征纳、运送均由官僚机构来执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三年丁未,(宋神宗)诏:“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更不限定时月,止作一料(古代计量单位。这里指口粮。)给散(发放),却作一料或两料送纳,以便人情;如愿分两料请者,亦听。”‎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 材料三 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 ‎——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材料四 汝州事富弼责蒙城官吏散常平钱谷,妄追县吏,重笞之;又遣人持小札示诸县令,未得依提举司牒(文书)施行。‎ ‎——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实施的目的和方法。‎ ‎(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青苗法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综上所述,从青苗法的设计意图和运行情况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公元前360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宣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宋人《元城语录》记载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就用人问题的一段对话:公(司马光)常谓安石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为监司,何也?”安石曰: “方法行之切,旧时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已成,即逐之,却用老成者守之,所谓‘智者行之,仁者守之’。”公曰:“介甫误矣。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反是。若小人得路,岂可去也,必成雠敌,他日将悔之。”‎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用人原则并进行简要评价。‎ ‎1.(2016年北京卷)“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2015年福建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A、B、D三项表述与题干无直接关系,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类似王安石、吕惠卿、章悖、蔡确等官僚都因为推行新政而官位得到提升。根据所学知识,自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 集权制度,官僚都是由最高统治者——皇帝直接任免的,C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题中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术足以杀人”,即损害人民利益的举措,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的实施,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其术足以杀人”,排除;C项是军事领域的措施,D项是教育领域的措施,都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主要有建立保甲制度,实行将兵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取士之法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的人才,为国家所用。‎ ‎6.【答案】A ‎【解析】左边图体现出了保守派的反对,从右边的图可知是用人不当,故选A。B、C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D项在图中没有体现。‎ ‎1.【答案】(l)背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长期存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改革派集团获得统治者支持。‎ ‎(2)影响: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新政昙花一现,影响有限;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原因: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庆历新政。‎ 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联系北宋时期的统治危机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改革措施中归纳概括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第二小问,可从“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以及改革措施存在的问题总结回答。‎ ‎2.【答案】(1)目的:帮助农民解决生活困难时期(青黄不接时期)的口粮问题。‎ 方法:不限时间;农民自愿。‎ ‎(2)有些地方官强行摊派;高利息;地方官吏设置诱惑骗取百姓青苗本金;地方官阻挠青苗法的推行。‎ ‎(3)认识:改革有效性,不仅在于顶层设计,更在于没有偏差的有效执行;吏治不整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答案】(1)影响:《求贤令》发布后,商鞅等各类人才入秦;商鞅实行的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原则:支持变法,“有才力者”。‎ 评价:唯“才力”用人,能够保证变法之初新法的顺利实施;忽视品德,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第(1)问,从人才招揽和对秦国统一的作用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用一切有才力者”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等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D项。‎ ‎2.【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即可判断出该法令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从税收、政府的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来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第二句话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以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来进行简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