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节是中华民族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就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禅让制度指的是部落首领的产生方式,排除A;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与血缘、宗族有联系,B正确;郡县制度是一种地方管理方式,排除C;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点睛:材料中指出“春节”“重血缘”这体现的是一种宗族血缘关系,结合课本宗法制度内容进行思考。‎ ‎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设三公九卿 B. 修长城 C. 制定秦法 D. 推行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秦始皇的意思是说:天下之所以这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诸候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候国,这是树立敌对势力,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选C;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地方管理无关,故A错误;修长城是为了巩固边防, 故B错误;制定秦法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 ‎3.雅典城邦的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等)在离职时需接受审计监察,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职或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下列哪一机构会对公司人员进行审查 A. 五百人议事会 B. 公民大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C ‎【解析】‎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还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故C正确;A项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公民大会闭会期发挥作用,排除; B项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与“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无关,排除;十将军委员会没有“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的职权,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各主要机构的职能,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 ‎4. 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国法大权》‎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的法制。由所学可知,罗马法律发展历程是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可知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故选择A项。B与C表述不正确,D虽属于成文法,但不是最早的成文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也是常考的考点。在此,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罗马法的特点,如公民法的守旧、拘泥于形式、繁琐,万民法的灵活多样。2.《十二铜表法》的作用。3,罗马法的影响。‎ 示例1:《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简析】《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与罗马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说明其属于公民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示例:2:《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简析】《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正确;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 A. 目的在于防止国王独断专权 B. 加强了内阁对国王的控制 C. 促进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D. 说明国王行政权完全丧失 ‎【答案】A ‎【解析】‎ 根据“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以大臣副署来限制国王的行政权,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王的独断专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B;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6.“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指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A不对,不能说是民族性格问题;B不对,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跃居欧洲前列;D不对,在希特勒之前已经有过《魏玛共和国宪法》。‎ 考点:本题考查德国代议制。‎ 点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和20世纪30年代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历史根源。‎ ‎7.李秀成在1862年1月发出通告说:“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自谕之后,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该通告表明当时 A.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B. 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伪装 C. 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 清政府借师助剿引起人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可见,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伪装”“清政府借师助剿引起人民不满”无关,排除BD。‎ ‎8. 与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天割台湾。”一事相关的是 A. 中法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中“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台湾被从中国领土中割离。中法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中法新约》,并未割让领土,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故B项正确。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在东北的驻军权,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中,台湾已经被割让,抗战胜利后台湾被收回,故D项错误。‎ ‎9.某同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选B。A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C项是以反对清政府为主要的目标;D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0.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B. 马克思主义 C. 产业工人队伍壮大 D. 苏俄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从而引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故选A。‎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抓住“导火线”三个字,即直接原因。‎ ‎1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办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诗歌式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中共召开的重大会议。做此题可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根据时间解题。题干明确指出董必武写此诗是在1861年,而四十年前,即1921年,而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所以应该是中共“一大”。第二,根据地点解题。在诗句中提到“南湖泛舟”可知此次会议曾在南湖召开,根据基础知识,只有中共“一大”曾经在南湖游船上召开。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 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为了纪念。‎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在南昌领导了八一起义,建立了第一支党的 ‎ 军队。“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故选D。A时期,共产党尚未有自己的军队。B和C是南昌起义后发生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3.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 A.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B.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C. 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D.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领导的几次武装攻打大城市的战斗均受挫,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挺近到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B。A项错误,并非说的革命的道路;C项错误,只是说了建立的这只军队,而无法体现所走的革命道路;D项错误,是二大中提出来的。‎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 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红军“远征”指的是长征,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D。A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目的是摆脱不利的局面;B项是在1935年,长征是在1934年开始的;C项明显错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策略。因此ABC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 武力统一 B. “一国两制”‎ C. 一边一国 D. 一中一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央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也就是同意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一国两制”。故选B。A项武力统一是解放台湾时的提法,C、D的说法就是错误的,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能帮助学生区分不同时期中央对台湾的不同政策。‎ ‎16.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句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 渴望祖国统一 B.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C. 反对外来势力 D. 赞扬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提炼材料中的乡愁二字可知,作者是思念故乡的。同时可知大陆与台湾现在是海峡两岸分离的状态。联系史实可知1949年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问题就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随着蒋介石迁台的军民在70年代后均已年迈思乡心切,故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诗人才会有此感慨。故选A。B、C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情感,D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太原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中共在华北地区组织的大型抗战,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所以此题答案选B项。A、C、D都是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典型,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处理民主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关键是能够识记掌握我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而且能分清每个政治制度主要的职能和作用。‎ ‎19.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巴黎公社成立 D. 第一国际成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故选B。A项是1843年发表的;C项是在1871年发生的,D项是在1864年成立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 点评: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首先承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必然最终会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特别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 ‎20.下列重大事件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国际成立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 ‎③巴黎公社 ‎④十月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国际成立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故通过排序得出B。‎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过程。‎ ‎21.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 铁幕演说发表 B. 杜鲁门主义提出 C. 马歇尔计划提出 D. 北约成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提出。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A项是揭开了冷战的序幕。C项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D项是冷战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所以选B。‎ ‎22.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的是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我们要明确各次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为了援助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同盟。中美联合上海公报是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以答案选择A。B与朝鲜、越南问题相关。C出现在1950年。D出现于1972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代的外交成就 ‎2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包括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不结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ABC均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新中国五十年代外交政策的概述。D不结盟是邓小平于80年代提出的,正是基于不结盟政策,中方才停止续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本题的答案选择D,A、B、C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外交方针 ‎【名师点睛】学生要正确区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的含义。高考中常会出现对此类知识点的考查。“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此,学生要注意它们的对象不一样,分别为国民政府的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和社会主义阵营。此外,还要注意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4. 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 苏联经济发展缓慢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苏联改革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外部原因”及所学知识可知,A是根本原因,也是内部原因,B和D也都是内部原因,而C属于外部原因,故答案为C。在此,学生要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学会对此经济模式进行评价。‎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25.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 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 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1979年,而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故选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等都是促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因素。因此BCD均包括,故本题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 ‎26.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 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 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 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政治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经济力量的大小,因此,根源还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故答案为B。A、C、D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在此,学生要认识到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几大表现,并认识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如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表现 ‎27.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 B.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 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 D.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及其原因,B项国际政治力量失去平衡表述错误,A项中美关系得到根本改善、C项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两项是外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内因,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题高 ‎28. “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 “文革”十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宪法及其他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违宪违法行为不断,在“造反有理”的浪潮下各级领导人员纷纷被打倒,机构瘫痪,无法正常工作。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无法正常生产生活。①②③④项都是“文革”造成破坏的主要表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9.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问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捕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此题是在考查史实,联系所学可知,20年代周恩来参与了国民大革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30年代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40年代,参加重庆谈判。50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多次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潮流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0.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 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 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 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 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有效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由引文“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可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故B项正确,AD项错误;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全球部署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扩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指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材料三:‎ ‎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材料四:‎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完成:‎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表1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表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 ‎【答案】(1)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团的要求。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从1956年开始下降。原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 ‎(3)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 ‎(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 ‎【解析】‎ ‎【详解】(1)根据“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得出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团的要求。根据所学可知,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时间:从表中看出,1956年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原因:联系所学,可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等角度分析解答。‎ ‎(3)变化:从表中数据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大,“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赞成票远远超过反对票,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联系所学,可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等角度分析回答。‎ ‎(3)联系所学,回答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分析解答,根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从世界意义角度回答,即表明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动摇等角度组织答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提出,“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安全有破坏外,这对我们国内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欧洲复兴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欧洲。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吸取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建议,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赵平安、张仲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曰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 目的:帮助欧洲恢复、发展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对抗苏联。‎ ‎(2)原因: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实力的削弱。‎ 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积极影响:新兴民族国家和地区力量的兴起,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解析】‎ ‎(1)背景:根据“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 目的:根据所学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回答即可。‎ ‎(2)原因:根据“进入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实力的削弱。‎ 影响:根据“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得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积极影响:根据“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积极影响即可:新兴民族国家和地区力量的兴起,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