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6
崇仁二中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性质(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2.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董仲舒 B.孔子 C.朱熹 D.王阳明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5.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 6.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起多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我国京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走向成熟 B.梅兰芳是“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之一 C.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D.艺术交流可以调解国际矛盾,加深各国人民的友谊 7.《水浒传》作者集中了人民当英雄的美好理想,人民渴望成为武松那样充满着力和勇的英雄,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喘息于封建黑暗统治下的人民想起而反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和勇,来争取斗争的胜利。这说明文学的实质是( ) A.歌颂和描写英雄人物 B.宣传和发动人民革命斗争 C.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需要(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伸民权”“设议院” 9.“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0.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1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12.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据此可得出( ) A.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 B.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决定着民主革命的方式 C.农民斗争是迎来民主革命高潮的主要因素 D.中共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13.“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14.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15.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 A.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B.政府政策的导向 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国际形势的变化 16.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此时中国已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B.“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17.欧洲部分哲学家特别强调学习“修辞学”。所谓“修辞学”就是“不知道对与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却发明了一种就这些事情说服听众的技艺,因此,尽管他对这些事情无知,却能在无知者中间显得比专家们更有知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孟德斯鸠 D.康德 18.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19.下列各项,属于16世纪的西欧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主要原因的是( ) A.宗教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符合资产阶级的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在当时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20.“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21.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敬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重视公共意志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编纂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22.“在数学物理学方面,他推导出可借以预测月亮在诸星体中的未来方位的数表——这对航海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个成就。”材料中“预测月亮在诸星体中的未来方位”的理论是( ) A.太阳中`心说 B.狭义相对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量子理论 23.英国牛津一户人家40年前只花几个先令,买下《物种起源》(The Originof Species)的第一次版珍本,但这家人竟然不识好货,一直把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这部划世代巨著放在客房厕所的书架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才惊然发觉,原来这本书价值不菲。而这本书的“价值不菲”还体现在( ) A.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C.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动力 24.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25.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 “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6分) 27.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明往往有着其不同的特质,文明的传播既有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有来自受侍者的文化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身体,强制的宗教信仰束缚着人们的精神,僵化的封闭的社会,它的所有社会机制概括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束缚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和生产力都是停顿的,社会不鼓励创造,相反扼杀探求和发明。中世纪意大利是手工业发达最早的地区,但许多发明家因发明了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器具而被逐出家园,甚至被处死。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请按阶级斗争史范式,用一句话写出材料一中世纪欧洲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束缚人”的目的。为此,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欧洲地区为了“解放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请举例加以简要说明。(8分) 材料二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8分) 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当时有人就曾这样说:“就是应该让社会下层尝尝贫穷的滋味,否则他们永远不会变得勤快起来。”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钱乘旦《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奉行的重要经济思想。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重要经济思想是如何在经济、思想领域受到挑战的?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说明。(10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英国控制着l00万匹马力的蒸汽机,每年生产200万码棉布……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材料三 (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早期年代境况不错,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材料四 铁路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五 “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一一《共产党宣言》 (1) 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状况。请从中概括提炼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关信息(不得摘抄原文)。(10分) (2)依据从材料中概括提炼出的信息,谈一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6分) 崇仁二中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A 3.D 4.D 5.C 6.C 7.C 8.D 9.C 10.D 11.A 12.A 13.B 14.B 15.D 16.A 17.B 18.B 19.A 20.D 21.C 22.C 23.C 24.B 25.D 26. (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角度: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4)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国文化的个性;中国当代的改革,必须走渐进式发展道路。 27. (1)利: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任意3点就6分)弊: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分) (2)自由竞争(或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2分)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破坏了自由竞争的原则;(2分)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国家法西斯主义统制经济(或国民经济军事化)。(4分) 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反对无序、盲目生产和自由竞争。(2分) 28. (1)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或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或有利于冲破封建等); 大气、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扩大,工人的生存境遇恶化; 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14分) (2)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还是一次社会关系的革命;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某种代价为补偿的。(6分)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百家争鸣属于属于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流派对社会改革的不同理念和做法,属于思想 解放运动,D符合题意,可以排除ABC。故选D。 2.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所讲,发生了霾灾,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可知这讲的是“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综上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CD三项所示人物均没有提出“天人感应”排除。故选A。 3. 本题考查的是陆王心学知识点,旨在考查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陶行知推崇的这位哲学家倡导“知行”,即这位哲学家认为“真理”先于行动而存在,行动是在“知”(真理)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不符合实践和认识的真正关系,结合教材内容可知,这位哲学家是王阳明,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位人物都没有提出该主张,排除。故选D。 4.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不愿与他们同流,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与材料中“揭露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和“盲目尊孔颂经”相对应,故选D项;ABC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 5.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材料二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故A项中的“诞生”、B项中的“发明”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说法错误,除了纸以外,两汉时期还有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从西汉的发现到东汉的改进,说明两汉时期是我国造纸术的重要时期,C正确。故选C。 6.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京剧走向世界的内容,阐述的不是京剧的发展历程和人物的名号,去调和国际关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故ABD错误;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C项正确。故选C。 7.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小说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区分表象和实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表象指事物显现出来的外在形貌,这是一般感官感觉到的部份。本质,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紧扣题干关于《水浒传》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均是对《水浒传》内容的描述,属于表象范畴,排除;通过表象看实质,C项是实质,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8.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因此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转到学习“制度”上来,D项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故选D。 9.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地主阶级洋务派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均与题目中的信息“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不符,故排除AB两项;“文化大革命”具有暴力和绝对的排外性,与题目中的信息“少看或不看中国书”不符,故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即“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故选C。 10.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材料“这回战胜的,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故D项正确;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工人罢工和对五四运动的态度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材料说的是十月革命的问题,BC项错误;故选D。 11. 本题主要考查民生主义,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是随口说说,不必管他……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可知,孙中山反对夺取地主土地,只是重新核定地价,涨价的部分归国家所有,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所以应选A。BC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可排除。故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项中的“决定”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30年……毛泽东……写道:‘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的必然结果……’”表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必然选择。故选A。 13.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本题选B。ACD三项只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选B。 14. 本题考查文艺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沙家浜”、“红灯记”、“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可看出“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是 “文革”中的景象。故选B。A项是在1957年;CD项是在1958年,因此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俄文……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此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有关;而依据材料“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可知,此时中国的政治色彩减少,这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关。由此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导致“外语热”出现的根源。A项并不能导致不同阶段的“外语热”的变化,排除;BC两项均是原因,但二者均是由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的,排除。故选D。 16.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967年、1970年、1973年和1986年。故由设问要求“1969年7月21日……中国已取得的科技成就是”即可排除均晚于此时间的BCD三项,故选A。 17.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故选B;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排除A;CD是启蒙思想家,排除。故选B。 18.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15世纪”,地点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判断为文艺复兴。各种自由科目的复活其实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传承,B项符合题意,正确;希腊罗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经繁盛,排除A;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C;启蒙思想兴起于17世纪,排除D。故选B。 19. 本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程度思考。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反对殖民扩张”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属于表面现象,不能够成为主要原因,排除;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到16世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从而采取以宗教的形式反封建,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20.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欧洲启蒙运动,而AB两项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有D项符合欧洲启蒙运动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 21. 本题主要考查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及其主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排除;B项是卢梭提出的,排除;D项是康德编撰的,排除。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所以他才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C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故选C。 22.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理学成就,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利用该理论可以解释潮汐现象并预测海王星的存在,材料中“月亮在诸星体中的未来方位”就是万有引力的作用,C正确;太阳中心说是中世纪思想 ,A错误;狭义相对论主要是高速下物体运动规律,B错误;D是微观领域的研究,D错误。故选C。 23. 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A项“早期资产阶级”明显与此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错误,欧洲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近代中国史实,排除;C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24.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世界相关科技成就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无线电”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B项中的“飞机”出现于1903年、C项应为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中“垄断公司”出现于19世纪末。故由题目中的时间“1901年12月”及设问要求“不符合史实的是”,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5. 本题考查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掌握,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传统的农业(即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人数下降,而服务、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即第三产业)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故D正确;A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非原因,故排除;B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C是解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措施,故排除。故选D。 26. (1)本题考查的是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等,分析、认知,注意把握到“实现国家富强”维度,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学为内学”主张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分别把握到以下方面:关于政治的角度,指维护封建制度;关于文化的角度,指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3)本题考查的是对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信息“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维度;紧扣材料三信息“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等,把握到“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维度。 (4)本题考查的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组织答案: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个性、不断改革,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7. (1)本问考查了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认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的信息,可根据“利”、“弊”的要求概括为:利在于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等;弊在于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等。 (2)本问考查了近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后”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奉行的经济思想是自由竞争(或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联系所学知识,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这一重要经济思想受到了挑战,如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破坏了自由竞争的原则;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国家法西斯主义统制经济(或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上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反对无序、盲目生产和自由竞争等。 28. (1)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英国控制着l00万匹马力的蒸汽机,每年生产200万码棉布”、 “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 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可分别概括出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或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或有利于冲破封建等); 大气、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扩大,工人的生存境遇恶化; 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2)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推动作用和负面作用两个角度来思考。可以答出: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还是一次社会关系的革命;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某种代价为补偿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