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初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初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初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故B项正确。 ACD项都不符合播种农具,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的分析理解,结合汉代耧车的功能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年代适中。 ‎ 2. 北宋元裙年问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 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不能体现商品经济是否繁荣,故A项错误; “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可见主要讲到了差役,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错误; “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没有体现差役的轻重问题,故C项错误; 从“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可得出差役从“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到“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的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中国赋税制度起源甚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已往的赋税制度。 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 3.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 A. 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的巩固 C. 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可知,按照劳力的不同,以货币计酬,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材料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 C项不是客观作用,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朝手工业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量其劳力,日给钞贯”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朝手工业政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羊力辨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辨”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辨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辨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辨一回”。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  )‎ A. 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 “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 C. 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 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与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 “盐铁专营”“国有专营”“日产国有”反映的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政策,材料所述的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垄断与放开的问题,与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无关,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盐铁专营”“国有专营”“日产国有”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了学生准确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 A. 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 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 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 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材料特别强调,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影响,决定性的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特别强调欧洲影响力的扩大。 B.跨文化互动得以开展,只是材料一部分的意思,不是材料的重点。 C.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碰撞,阻断了跨洋交流。 D.材料看不出维持世界力量的平衡,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地位的改变,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下列事件的发生与材料中的这些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三角贸易 C. 工业革命 D. 圈地运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玉米不断从美洲向非洲、南欧、亚洲及中国转移,这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推动美洲作物向世界其它地区转移有关,故A项正确。 三角贸易主要指17-19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枪支等)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金银,工业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这与材料中美洲玉米向其它地区转移无关,故B项错误。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C项错误。 圈地运动是发生在英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化运动,与美洲玉米的转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材料“16世纪中叶”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 A. 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 前后具有继承性 C.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 本身具有阶段性 ‎【答案】D ‎【解析】A.资产阶级既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又支持自由贸易,所以主旨不是强调资产阶级的支持。 B.自由主义不是对重商主义的继承。 C.保护主义政策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D.从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在选择经济贸易政策的同时,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工业革命之前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在工业革命以后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特征,其次,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影响。 ‎ 3. 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 A. 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 英国的民族主义具育殖民主义的特点 C. 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要矛盾,A不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侵略扩张的问题,B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的是各阶层对工业革命的积极响应,不是投机行为,C不正确。 D.材料表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贵族、工商业资本家,工人和农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明工业革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英国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 1. 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189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C. 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 D. 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材料也看不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C.企业合并并不代表企业失去自由,以后的企业仍然是自由企业制度。 D.垄断组织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所以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垄断。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要求学生结合垄断组织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其次要从材料中解读出这是垄断组织的形成阶段。 ‎ 2. 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 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 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答案】B ‎【解析】“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表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故B正确; 小农经济的解体、禁烟政策的失败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 D不是主要影响,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 3.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 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可见洋务运动引发了“转石效应”,故A正确; BCD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洋务运动虽然不能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的目的,但是对于推动近代思想的传播,为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活动、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 1. ‎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 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 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 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主要体现在96家西方企业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的增加、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动的机器设备、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故A正确;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北洋政府时期是1912--1928年,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动的机器设备”“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 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的加强,故B正确; A“化解了”说法不正确,排除; 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C说法不正确,排除; 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 ‎ 1. ‎1941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创设专卖制度,1942年,盐、糖、烟类、火柴等重要物品先后实行专卖。其主要目的是(  )‎ A. 发展官僚资本 B. 压制民族工业 C. 振兴民族经济 D. 打击日本企业 ‎【答案】A ‎【解析】国民政府实行专卖制度,主要是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发展官僚资本,故A正确; 压制民族工业的目的是发展官僚资本,故B错误; C与史实不符,排除; D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 ‎ 2. 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此表反映了(  )‎ 年份和增长率项目 ‎1952‎ ‎1957‎ 增长率%‎ 原煤(万吨)‎ ‎6649‎ ‎13000‎ ‎96‎ 发电量(亿度)‎ ‎72.6‎ ‎193‎ ‎16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布(亿米)‎ ‎38.3‎ ‎50.5‎ ‎32‎ 纱(万吨)‎ ‎65.6‎ ‎84.4‎ ‎28‎ A.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布局 B.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 C. “大炼钢铁”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 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 ‎【答案】B ‎【解析】投资规模会影响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无法决定主要能源布局,A项错误;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了,轻工业发展较快,这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模式,B项正确; “大炼钢铁”运动发生在1958年之后,而“一五”计划在1957底超额完成,C项错误; 大跃进运动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与材料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迅速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格型选择题在解答时,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中的时间(1952年、1957‎ 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年份和增长率项目),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中的关键信息(增长率的变化),特别是表格数据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 ‎ 1.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 A.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 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出现20世纪60年代,这一调整是为了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就已经确立,故A项错误。 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大跃进的表现,材料信息正是对这一表现的纠正,故C项错误。 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是人民公社运动的表现,材料信息正是对这一表现的纠正,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需要掌握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C. 经济特区的创立 D. 联产承包的出现 ‎【答案】D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发实行的,效果好,后被国家推广实行,与“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相符,故D正确; ABC均是国家推行的,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发实行的,效果好,后被国家推广实行。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 3. ‎“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C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时间应该是199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 B.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是浦东。 C.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70年代后期实行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要求学生结合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南方谈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份宣言书,指引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航向。 ‎ 1.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部分条文及修正案,它反映了(  ) 表 时间 条文及修正 ‎1982 年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8 年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93 年 把“计划经济”“国营企业”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 ‎1999 年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②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宪法为改革提供了保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从材料中的把“计划经济”“国营企业”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基本看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②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体现不出来,材料反映的都是经济改革的措施,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不对的,1982年当时的宪法只是为后来人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没有形成。 ④宪法为改革提供了保障从材料是可以看出来的,通过宪法的修改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成果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改革有了法律的保障。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特点。 ‎ 2.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月40%.这一法令的实施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A.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B. 激起殖民地的强烈反抗 C. 解决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D. 遭到报复将引发关税战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关税壁垒政策,这样不但不会解决危机,反而会加剧危机。 B.材料不会涉及到殖民地的反抗。 C.关税壁垒,解决不了生产过剩的问题。 D.美国实行关税壁垒,只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一样进行,这样会导致世界贸易的萎缩,引发关税大战。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各国采取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减少进口加大出口,这样不但不能够减缓危机,反而使危机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危害进一步加剧,所以后来资本主义世界吸取了经验教训,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合作和联系,共同克服经济危机。 ‎ 1. 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总统采取了扩大政府开支、一定程度顾及民生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政策也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他们可能会极力反对(  )‎ A. 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 B. 改革银行体系 C.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不利于资产阶级利益,故可能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故A正确; 改革银行体系属于金融领域,对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冲击并不大,故B错误;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领域,与农民利益相关,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兴办公共工程,并没有损害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罗斯福总统采取了扩大政府开支、一定程度顾及民生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政策也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 本题难度中档,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不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 2. ‎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撤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  )‎ A.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 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D. 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措施实质上是减少国家干预,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可知,当时欧洲经济中出现“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干预,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故A项正确。 “滞胀”现象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失灵,故B项错误。 削减福利开支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减少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的保障,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需要掌握缓解经济滞胀现象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出是减少国家干预的措施,结合“滞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这一措施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缓解经济滞胀现象的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 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 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农业集体化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 2. ‎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排除; B项,材料并未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型和大部分中型企业仍由国家经营实行公有制,排除; C项,国家经济命脉仍然掌握在国家手中,排除; D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具体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 3. 关于苏联的工业化,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政治上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这表明苏联(  )‎ A. 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B. 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C. 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其国情 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实现工业化,故斯大林一派的主张赢得了更多的支持,故A选项正确; 布哈林与斯大林都属于苏共,不能体现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激烈,故B选项错误; 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符合其国情,故C选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虽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但材料未涉及,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斯大林模式,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7月25日,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中美双方,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撤销作废,翌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29年,国民政府就实行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如火柴、水泥、玻璃、肥皂、毛织品等)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废除子口税、过境税、常关税,以促进国内贸易。总的说来,1929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4%,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1 34亿元,1930年为2.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入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则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霍莱一斯姆特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贸易保护的看法。‎ ‎【答案】(1)从材料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是建立在国家形式上统一,长期战争,国库空虚以及关税相对自主的基础之上的,这次改革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有利于国家的主权独立进程的加速,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2)材料中的法案,引发了关税贸易战争,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导致国际贸易日益萎缩,用瓦解了旧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危害。对于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可以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破坏,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要学会妥协和保护,但是过度的贸易保护会破坏世界贸易体系,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故答案为: (1)背景:形式上完成统一;长期战争,国库空虚;实现关税自主。影响: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快国家主权独立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影响:引发关税贸易战;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国际贸易下降,瓦解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加重经济危机。 看法:关税自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迫害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过度的贸易保护会破坏世界贸易体系,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征来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应对危机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应对危机的措施特征和材料内容来综合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搞清楚1929‎ 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影响。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天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第一小问的启示,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启示是科学的管理是近代企业成功的保障。第二小问的说明,结合洋务运动企业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方式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启示:科学的管理是近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说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取落后的封建管理或“官督商办”的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未能使得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改革成功的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经济体制改革。考查洋务运动企业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方式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企业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方式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