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选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3.《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主张“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两者共同论述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 )‎ 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 D.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 ‎5.“(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6.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乐业 ‎7.王家范先生说,我之所以不满意以“专制”一词说死中国帝制,因为这种来自西方的成见,每每看不清中国两千年帝制实依赖于发达的行政官僚制度。王先生旨在强调( )‎ A.承相制度有效制约了皇权 B.中国的帝制并非专制制度 C.历史研究应考虑地域差异 D.官僚政治具有积极的作用 ‎8.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9.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 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皇帝独尊 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皇权至高无上 ‎10.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D.元朝广设行省 ‎11.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 ‎ A.汉武帝加强了君主专制 B.西汉相权一度出现膨胀 C.西汉中央官制发生调整 D.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2.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下列与“地方政治受压抑”无关联的是( )‎ A.汉代刺史监察制度 B.汉代官营专卖制度 ‎ C.元代省官互迁形式 D.元代宣政院的设置 ‎13.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14.(南北朝)裴侠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有学者指出,“这种攀附祖先、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是由于实行了(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16.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 ‎17.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8.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 ‎ A.A B.B C.C D.D ‎19.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行省的设置方式上,体現了“犬牙交错”原则,即“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也难以单独反抗。”由于贯彻这一原则,行省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发展地方经济 B.加强中央集权 ‎ C.促进民族融合 D.杜绝军阀割据 ‎2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1.《明史》宋濂传记载: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jie,攻击)人过。所居室,暑曰“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做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这反映了( )‎ A.明朝严密监视重臣 B.朱元璋的专制思维 ‎ C.宋濂惧上为人诚谨 D.皇权相权关系紧张 ‎22.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2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24.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 ‎ ‎ ‎ ‎ ‎ ‎ ‎ ‎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 ‎ C.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D.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25.据《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取代了内阁的职能,位高权重 B.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C.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D.权力巨大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 ‎26.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 )‎ A.魏晋九品中正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立军机处 ‎27.在《清世宗实录》中有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 A.军机处地位上升 B.清廷内部矛盾尖锐 ‎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28.有学者提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省政阶段”主要是指:(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9.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叔制、宗法制、分封制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30.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二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上述两种情形分别出现在( )‎ A.秦朝、东汉 B.西汉、唐朝 C.隋朝、北宋 D.南宋、清朝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18分)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三: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任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 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中央官制。(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中央官制有什么特点?(4分)‎ (2) 图二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2分)由图一到图二君相权力有什么变化?(4分)‎ (3)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明朝和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皇权,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具有代表性的措施?(4分)‎ ‎(4)请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君权相权斗争的发展趋势。(2分)‎ ‎32.(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武帝施主父(即主父偃)之策,下……,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摘自《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影响。(4分)‎ (2) 材料二中李斯主张建立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4分) ‎ (3) 材料三中省略号所代表的是汉武帝的哪一措施?(2分)‎ (4) 概括材料四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照抄材料不得分)(6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D 6.B 7.D 8.C 9.D 10.C ‎11.A 12.B 13.A 14.C 15.C 16.A 17.B 18.A 19.B 20.B ‎21.B 22.A 23.A 24.C 25.C 26.B 27.A 28.D 29.D 30.B ‎31.(18分)‎ ‎(1)三公九卿制(2分)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决策进行朝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4分)‎ ‎(2)三省六部制(2分)相权分散 皇权加强(4分)‎ ‎(3)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2分)设立军机处。(2分)‎ ‎(4)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分)‎ ‎32.(22分)‎ ‎(1)分封制。(2分)‎ 影响:(4分)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任意一点积极影响,2分)诸侯在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削弱王权。(消极影响2分)‎ ‎(2)主张:郡县制;(2分)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集权。(4分)‎ ‎(3)推恩令(2分)‎ ‎(4)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任意3点即可,6分)‎ ‎(5)中国古代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任意一点即可,2分)‎ 详解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B;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是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君主制指最高权力者的制度,属于中央官制,排除C;D是秦朝开始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故选B。 ‎ ‎2.B根据材料“《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 可知体现的是对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材料与评价历史人物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社会变革的赞赏,C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D排除。‎ ‎3.C“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涉及到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指的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从而避免争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王位继承的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以血缘宗法关系进行分封的,材料强调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B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而是强调按宗法制来分配政治权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4.A通过题干“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各级领主拥有绝对权力,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内容叙述的不是分封制的开疆拓土作用,排除;D项,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5.D据材料“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同时当时仍然有分封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陈国和韩国,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国设立郡县的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6.B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 ‎7.D根据“每每看不清中国两千年帝制实依赖于发达的行政官僚制度。”,说是有王家范先生看到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优越性,其强调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选项D正确;材料未涉及丞相制度,选项A排除;王家范先生不赞成以“专制”囊括整个古代,可见其认可古代是存在专制的,选项B排除;材料未涉及地域差异,材料中体现了中西方历史研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评价的差异,王家范先生认为西方学者的观点是一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见,排除C。‎ ‎8.C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表明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导致的社会动荡,秦始皇为了避免分封制的纷争而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故答案选择C项。A项是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的,不是解决地方分裂问题的。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始实行的。‎ ‎9. D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皇帝是否处理一切事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特点,没有体现皇帝对什么东西独尊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在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形同虚设,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有关三公九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0.C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选项时期不对。‎ ‎11.A材料反映的是对宰相的处置情况,正常死亡的宰相比例非常少,大多是在和皇权斗争过程中被免职和非正常死亡的,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A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行政权和决策权分离,削弱了相权,B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中央官制发生调整,但示意图无法体现,排除C;示意图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集权问题,并且图片信息与推恩令无关,排除D。‎ ‎12.B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地方政治受压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是经济层面,故B符合题意,选B;汉代刺史监察制度、元代省官互迁形式、宣政院的设置都属于地方政治受压抑的表现,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 ‎14.C九品中正制考查的是门弟出身,导致士家大族垄断的官场,故C项符合材料主旨;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C题干“唐代制度,……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题干“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综上分析可知,“后者”是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C项。ABD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外朝制度是西汉的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都与“唐代制度”不符,排除。‎ ‎16.A材料反映中枢机构分化事权,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削弱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故BCD不符题意。‎ ‎17.B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18.A元朝设立宣政院,是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的机构,A是西藏,故选A;B是东北,C是北京,D是台湾,不符合宣政院所辖之地,排除BCD。‎ ‎19.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行省时期采取的原则是“犬牙交错”,这种原则的推行,削弱了地方的民族认同感,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行省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发展地方经济无关,A选项排除;元朝时期实行四等人制度,不利于民族融合,C选项排除;军阀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D选项排除。‎ ‎20.B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 ‎21..B由材料“帝密使人侦视”“诚然,卿不朕欺”等信息可知,朱元璋具有浓重的专制思维,故选B。AC都是皇权专制思维下的产物,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宋濂并不是宰相,故D项皇权与相权紧张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22.A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 ‎23.A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项。B项,朱元璋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废除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 ‎24.C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 项,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B项,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D项,图片信息与基层管理无关,排除。‎ ‎25.C“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说明军机处的职权较大,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只是说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军机处与六部权力的比较,故D项错误。‎ ‎26.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依据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与材料中的宰相制度发展变化无关,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在前朝重用近臣、削弱相权措施后实行,三省长官均是宰相,既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又相互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反映三省六部制就是为分化和削弱以往宰相的权力而设立的,故B正确;元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元后期宰相权力很大,故C错误;明朝初年,宰相制度被废除,清朝不存在宰相制度,故D错误。‎ ‎27.A 由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到后来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后期军机处地位上升,A项正确;雍正时期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不能体现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不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C项错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与“皇帝决策更好执行”无关,D项错误。‎ ‎28.D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开创了行省制度,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中国地方政体在元代以后的明清时期处于省政阶段,D项正确;先秦时期以分封制为主,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A项错误;秦汉时期处于郡政阶段,B项错误;唐宋时期处于州政阶段,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2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家长制的纽带是宗法血缘关系;官僚政治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政府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三公制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AC选项排除。无皇叔制的说法,B选项排除。‎ ‎30.B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符合第一种情形。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符合第二种情形。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不是皇帝身边亲信近臣,东汉没有出现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割相权的情形;C选项错误,隋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符合第二种情形,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符合第二种情形;D选项错误,清朝并未设立“宰相”‎ 一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