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旦净丑被称为京剧的四大行当,下列图片中属于“生”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京剧的基础知识。如果平时多关注,是送分题。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旦:“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丑: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再根据图片的特点,不难判断出是A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角色 ‎2. 下图中的“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为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就其书体而言,这一书体的特征是 A. 结构形体严整 B.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 C. 注重写意传神 D. 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指楷书的特点;B项是指草书的特点;C项是指文人画的特点;根据图片内容该“福”字属于行书,具有楷书和草书优点,兼具审美和实用的价值,所以与题意相符的是D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3. 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下列书法家的作品最能体现盛唐书法的这一特征的是 ( )‎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赵孟頫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的是唐代楷书。A项是东晋的书法家;B项是草书大家;D项是元朝的赵孟頫。颜真卿是唐朝的书法家,其楷体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被誉为“颜体”,故答案选C。‎ ‎4.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 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 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 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 ‎5.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但是,14—18世纪,三大发明在中国却未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是中国( )‎ ‎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②自然经济的延续 ③文化专制禁锢 ④推行闭关政策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大发明在中国未成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自然经济的延续,又有政治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文化原因——文化专制禁锢和外交原因——推行闭关政策,是由多种原因而造成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6.有人这样评价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A. 辛弃疾、李清照 B. 陆游、辛弃疾 C. 苏轼、辛弃疾 D. 陆游、李清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指的是苏轼,而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指的是辛弃疾,选项C正确;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排除A、D;陆游不符合材料中“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的描述,排除B。‎ ‎7.‎ 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李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该词人应属于豪放派词人,AB不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D不对,李白属唐朝诗人。因此C符合,苏轼、辛弃疾属两宋时期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人物。‎ 考点:本题考查宋词。‎ 点评:注意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和代表人物。.宋词兴起的背景:(1)背景: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 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元杂剧”“京剧脸谱”等信息可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不是舞蹈、绘画艺术,故AB 项错误;古代市民阶层兴起是在北宋,故C项错误。‎ ‎9.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刻)炫(叫)卖于市井。”说明在唐代,白居易诗的传播途径,除手抄外,还有 ‎①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口头传播 ‎④碑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口无不道”说明是通过口头传播,“缮写模勒(刻)”说明是抄写和雕版印刷,②③正确,①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碑刻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④。‎ ‎10. 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 《史记》 B. 《汉书》‎ C. 《唐书》 D. 《清史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的发明。火药最早发明于唐朝,广泛应用于宋代。因此查找最早的有关火药的记录要查找的是《唐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火药的发明 ‎1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 指南针 B. 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火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故A项符合设问要求。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C。火药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与设问不符,排除D。‎ ‎12.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 A. 地理大发现 B. 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C. 欧洲的社会转型 D. 欧洲的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由“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反映南宋时期已经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A正确;B是印刷术的影响,C是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D时间不符合题意。‎ ‎13. 《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 龟甲兽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植物纤维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著作,当时“书”的材质为竹木简,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详解】‎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在191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十月革命后,故①排除。五四运动的爆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②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产物,故③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内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而在此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外,知识分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四运动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16.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 始终以“民主科学”为旗帜 B. 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绝对的偏向 C. 革新的范围局限于文学领域 D. 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答案】B ‎【解析】‎ 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A;新文化运动有其历史的局限,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分析,往往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准则,鼓吹西方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绝对的偏向,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革新的领域不只是文学领域,排除C。文学革命不是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还涉及到文学内容,不选D。‎ ‎17. 《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 B. 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C.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D. 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变化,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张謇主张实业救国,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李大钊社会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影响;‎ ‎18.下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成为主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共和 ‎②师夷制夷 ‎③民主与科学 ‎④维新变法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变化,所以首先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②应该排在首位,所以排除A.D选项。民主科学和民主共和先出现的是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先出现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的变化 ‎19. 康有为说:“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他还认为《尚书·尧典》为孔子所作,其中有谈民主政治者,尧有大事找“四岳”商议,并禅让于舜,此为四岳共和制。康有为如此主张的目的是 A. 树立孔子的权威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改变孔子守旧形象 D. 论证共和制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题干反映了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以减少变法的阻力,因此主要目的是论证变法的合理性,故选B。AC不是目的。D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而非共和。‎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 ‎【名师点睛】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0.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B.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海国图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故A排除。《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没有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它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21.下列是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其主张不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是(  )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近代中国人著述或创办的报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不能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故B排除。《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故C排除。《新青年》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①正确;张之洞也主张中体西用,故②正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不符合材料,故③错误;李大钊主张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A正确。③④组合错误,故B错误。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错误。②④组合错误,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2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 A. 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 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 只限于思想领域 D.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故可排除B、C。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广大的中国农民与马克思主义接触甚少,故D项说法不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考点较为重要,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理论条件,因此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要和后面中国共产党的的建立联系起来,这样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和影响,这是常考点。‎ ‎24.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把封建礼教斥为“吃人的礼教”的人物是( )‎ A. 鲁迅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胡适 ‎【答案】A ‎【解析】‎ 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是鲁迅,所以选择A,BCD不符合题意。‎ ‎25.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指的是 A. 选举权与参政权 B. 白话文与新道德 C. 民权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D ‎【解析】‎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故D正确;其他不符合新文化运动主张。排除。‎ ‎26.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李鸿章 D. 曾国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同时,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使广东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施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选项A正确;选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7.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圣人之纲常不可改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顺应时势进行变革的思想,与戊戌变法要求改变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倾向一致,故①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属于进化论观点,可用来宣扬维新变法,故③符合;②④是传统保守观点,排除。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选C。‎ ‎28. 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宣扬“中体西用” B. 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 减少变法阻力 D. 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不难看出,康梁的这种“中体西用”论,只不过是在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表明他们对中学西学的并重,主张两者相需不能偏废,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变法阻力 ,C正确;A是洋务派观点;B是顽固派观点;D革命思潮没体现。‎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观点 ‎29.观察如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 该漫画描绘的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漫画式选择题,考查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即洋务派“中体西用”,故答案选D;抵抗派并未付诸实践,选项A排除;“新政”中提出了“预备立宪”的口号,在漫画中并未体现,排除B;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依然是小农经济,无法得出自然经济瓦解的信息,排除C。‎ ‎30.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 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 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 D. 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先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工业技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仍然是封建思想,不会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阶级属性上去理解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31.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答案】(1)排在首位:陈独秀,李大钊。原因: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领袖作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参与领导五四运动;与陈独秀等酝酿成立工人阶级政党。‎ ‎(2)现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中国近代主流思想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解析】‎ ‎【详解】(1)排在首位:本题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四位人物中选择一个排在首位,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陈独秀是新文化运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结合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回答原因,同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创立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大钊排在首位的原因主要结合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参加五四运动、中共创建的前期工作方面的贡献。‎ ‎(2)现象:本题据材料二“劳动音、劳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创办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回答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方面回答影响。 ‎ ‎(3)特点:本题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 材料二 《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材料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请回答:‎ ‎(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内容?‎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案】(1)组成:风、雅、颂。内容: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倾诉自己身受的苦难。‎ ‎(2)相同之处:忧国忧民。原因:屈原、白居易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不同: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的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4)阶段特征:材料一、二为我国诗歌奠基时期,材料三、四为我国诗歌繁荣时期。‎ ‎【解析】‎ ‎【详解】(1)组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内容:根据材料“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可知,百姓将统治者比喻为硕鼠,意在揭示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倾诉自己身受的苦难。‎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 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和材料四“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可以看出,屈原和白居易都忧国忧民。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两人所处的时代具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特征。‎ ‎(3)不同: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材料四中白居易的诗歌采用的是写实手法,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原因: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人诗歌风格的差异。‎ ‎(4)阶段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诗经》《离骚》是我国诗歌的奠基时期,而唐代是我国诗歌的繁荣时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