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 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有利于家族凝聚力的加强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 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 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4.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 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 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 5.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6.判断下表文献史料,它们最有可能性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的研究 ( )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战争 B.郡县行政制度的出现 C.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国家统一趋势的发展 7.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8.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9.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 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 种变化反映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10.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 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11.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 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12.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下面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此举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 B.此举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 C.此举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D.此举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 13.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 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4.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 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5.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马明同学结合一些历史电视剧,谈了一下自己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称为丞相说明当时丞相制度已经形成 B.《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被称为秦王说明分封制很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C.《张居正》的张居中正做为内阁首辅大臣,其政治地位与和英国内阁首相大同小异 D.《宰相刘罗锅》中的清朝政府官员刘庸,其官位无法和秦朝时的丞相李斯相提并论 16.李治安先生在其《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 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这说明 A.行省制使地方失去一切自主权 B.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行省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 D.行省制最早开创于秦始皇时期 17.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 导致了地方割据 B.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8.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 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19.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20.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 ) A.对犯罪的界定 B. 立法的完整性 C.立法的出发点 D.打击犯罪的效果 21.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 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提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22. 古希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且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 利的思想,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独特的地理环境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 B.城邦珍视独立自主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 C.商业上自由平等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 D.希腊公民素质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 23.梭伦改革让贵族保留土地,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无地的人,但是他取消了債务,禁止债务奴隶。这一做法( ) A.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 B.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 D.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4.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被广为误解的名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乍听起来,人们很容易以为他是在用厌恶和鄙夷的眼神,打量着那些在政治的泥潭中挣扎的红尘男女。其实,亚里士多德是想说,人从本质上是一种群居动物,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人们才能不断砥砺切磋,在道德上臻于至善。材料表明( ) A.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B.民主制度造就了雅典灿烂的古代文明 C.亚里士多德推崇雅典的公民意识 D.雅典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公民的个性发展 25.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 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 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B.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C.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26.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 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27.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28.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年 17项 5.7项 1880—1885年 11项 1.8项 1896—1900年 1项 0.2项 A.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29.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30.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 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 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A. 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B. 实行“分权与制衡” C. 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 D. 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31.曾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 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实行三权分立 D.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32.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是18世纪的“双元革命”。“双元革命” 最大的综合效果是( ) A.启动了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 B.完成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革 C.推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D.承认和尊重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33.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 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 要改善。这说明 A.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 34.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 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题16分;第36题16分,共32分。 35.(16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以来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0分) 36.(16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有能力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地位卑微而受妨碍。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6分) 材料二 西方国家选举的发源地在古希腊,再往后,国王选举与教皇选举均留下选举方面的宝贵遗产。近代西方选举制度是伴随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借鉴古代社会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逐步产生的,它被公认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 ——摘编自《选举制度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产生的因素及“它被公认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的理由。(7分) 材料三 1884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年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 ——摘编自《英国的议会改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成果。(3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