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调研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调研历史试题

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 “天子” 之称也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义。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 已出现集权的倾向 B. 敬天保民思想产生 C. 阶级矛盾逐渐显现 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商王代表天统治部众以及周王“天子”的称呼明显是集权的思想体现,说明 商周时期出现了集权的倾向,A 正确;敬天保民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思想,B 错误;材料中没有 体现出阶级矛盾的激化信息,C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周时期集权的思想倾向,并不是说明贵 族政治色彩浓厚,D 错误。 2.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 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 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 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 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D. 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 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西汉时期宣扬的正统思想,B 选项符合题意。秦 的暴政主要和政治制度及指导思想有关,A 选项排除。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 选 项排除。东汉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D 选项排除。 的 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 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A. 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 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 的较大的影响,C 项正确。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即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没有遏制藩镇的膨胀, A 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 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 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项排除。 【点睛】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 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答案。 4.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 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 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 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 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 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 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 显错误,B 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 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 选项排除。 5.1843 年中国城镇人口为 2072 万人,占总人口的 5.1%到 1894 年,中国城镇人口增至 2351 万。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至 6%。至 1949 年,城镇人增至 5765 万,所占比重增至 10.6%。材 料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B. 农村破产导致人口向城市迁移 C. 西方列强侵略阻碍城市化发展 D.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 1843-1894 年,50 年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1%,到 1949 年城镇人口比 重只有 10.6%,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十分缓慢,D 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城市化进程, 不是论述工业化水平,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是由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徙, B 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阻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C 错误。 6.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 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 是立宪派代表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反对清朝统治 D. 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对中国“观望不前, 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耻,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戴鸿慈的立宪主张,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他是立宪派代表;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为 清末重臣,他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主张民主共和,因此 B、C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 项。 7.1948 年 10 月 8 日《申报》报道,有钱人家纷纷出游、上海附近各风景区人满为患。饭馆里 如果一天不客满,反而成了怪事,舞厅里人头涌动。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币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复苏 B. 上海地区出现了抢购风潮 C. 国统区人心浮动危机加深 D. 战争出现走向和平的转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8 年属于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国民党军队日益溃败,导致“有钱人家纷纷出游、 上海附近各风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国统区人心浮动,带有及时享乐的心态, 表明危机加深,C 正确;币制改革是 1936 年,不符合材料中时间,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此 时期出现抢购风潮,B 错误;此时属于解放战争后期,战争并没有出现走向和平的转机,D 错 误。 8.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 80%,沈阳拥有 2000 多家工厂, 200 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 急需进行工业布局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些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地区,但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 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特征可知,这种工业布局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 巩固国防安全就显得十分迫切,故选 B 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苏联援助的特点,排除 A 项; “一五计划”1953 年才开始,排除 C 项;材料仅仅涉及辽宁工业情况,不能看出全国的工业 布局,排除 D 项。 9.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 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 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 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 B.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是什么”的探讨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即理性的探求,苏 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并未否定人的内在本性,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具有鲜 明的理性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C 项是智者学派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 城邦的民主制度,故 D 项排除。 10.15—16 世纪,佛罗伦萨常常举办庆典活动,先前囿于个人或小圈子的艺术家,开始常常参 与庆典的装饰工作,帮助打扮角色,设计服装,准备化妆品和其他装饰用品。很多教会人士 和世俗统治者也乐于赞助他们。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崇尚人文的社会氛围 B.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 C. 公民参政的热情高涨 D. 艺术家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艺术走向世俗,“参与庆典”,美化生活得到教会和贵族支持,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 主义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 项正确,B 项“等级观念消失”与史实不符,材料艺术家的活动 与“参政"无关,艺术家“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体现其政治地位提升,C、D 项与史实不符, 正确答案是 A 项。 11.如图是英国 1600 年-1850 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 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750 年后,英国 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 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B 选项 符合题意。英国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A 选项排除。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是多 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优势只不过是其中之一,C 选项排除。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 级队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12.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 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支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 19 世纪 40 年代为殖民地奴隶 的 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A. 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 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 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 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其中一枝献给了 19 世纪 40 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 政治活动家”说明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重视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 也就是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故 C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社会党领导人密 特朗就任法国总统后重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无法得出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故 A 选项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加强,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国 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加强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 法国总统之后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在法国对外政策的地位,与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 要贡献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 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 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 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 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 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 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乾嘉学派 内部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及脱离实际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 世纪中期,伦敦重新成为英国科学活动的主要中心,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大 大增加。1660 年,十二位英国科学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标举的工作是“数 理实验秩序之学”。这一批学者彼此切磋,推动了学术界发展实证科学。皇家学会第一任会长 是天文学家瑞恩,后来担任过会长职务的学者,还有牛顿、赫胥黎、波义耳等人,都是科学 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皇家学会的会籍,须由三位会士推荐,经全体会士投票,始得成为新 会士。这一个学术团体集结了学术界的精英,对于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拱之功。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与中国乾嘉学派相比,英国皇家学会的进步 之处,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答案】(1)历史原因: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 化政策(既倡导学术,又推行文字狱);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 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 学术贡献: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 保存了文化遗产;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通过发明原典大意、阐述创意,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进步。 (2)进步之处: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实验的验证;研究面向现实和未来,开拓未知; 希望知识服务于社会;组织相对健全和规范;学术民主,有正常、健康的学术交流。 影响:推动了科学建制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激发了科学家自我组织的潜在力量, 形成了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为英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工业 革命的发生;促进理性主义发展,进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解析】 【分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 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发展、清政府的文化政策、明末清初 思想家的思想、“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放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贡献,根据材料“对传统 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 和总结性的成就”“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 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可以从历史影响、 形成社会服务的传统、促进工业革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进步之处,根据材料“数理实验秩序之学”“皇家学会的会籍,须由三位会士 推荐,经全体会士投票,始得成为新会士”“对于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拱之 功。”可以从研究对象、方向、服务对象、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 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伦敦重新成为英国科学活动的主要中心”“推动了学术界发展实证科 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技发展的影响、科学家的努力、对英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理性 主义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 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 胡萝卜、简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升”。 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 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 的“测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 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 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 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 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 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 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 【解析】 【详解】论题,据材料“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贵族饮食……外来食物……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 食……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例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先秦时期宗法 制与分封制特征、秦汉时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隋唐社会阶层流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 移、元明清时期蒙满民族气息和全球物种交流等方面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 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 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 年 9 月,毛泽东对参加 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 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 年 12 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 年 10 月,中央军委颁布了 《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 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原因。 【答案】(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 革命斗争的需要;受苏联影响。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材料“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可得知重视制度建设; “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红军中只允许 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可得出强化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 代表制度”可得出采用苏联经验;“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 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等信息可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等角度分析回答。 的 的 的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时期正值国民革命失败之际,因此土地革命 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南昌起义后 人民军队建立,人民军队建立之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为了克服这些问题 中国共产党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 表制度”可知当时受苏联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 年~1804 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 年至 1789 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 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 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 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 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 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 年 12 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 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 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 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 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 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 【答案】(1)不同: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杰斐逊:农业立国, 自由贸易。 (2)评价: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符合美国当时国情,利于增强美国国防力量和经济实 力但他采取贸易保护方式发展制造业的做法具有时效性特点,从长期看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 展,不符合全球化贸易进程,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 不谋而合。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 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可归纳汉密尔顿和杰 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 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 业国”可知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美国的工业化发展;但是“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 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政策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 反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