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二历史 ‎2020.01‎ ‎(本试卷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持该观点的诸子百家学派应该是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各派的学说。‎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如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等。‎ ‎2.《吕氏春秋》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下列措施中顺应材料所述情况的是(  )‎ ‎①“相地而衰征” ②“为田开阡陌封疆”‎ ‎③“选贤任能” ④“尽地力”“废沟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强调的是土地私有制能够调动劳动积极性。 “相地而衰征”,“为田开阡陌封疆”“尽地力”“废沟洫”这些措施都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关,故①②④符合材料主旨,C正确; “选贤任能”与选官制度有关,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可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信息,判定其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有关,再联系选项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 ‎3.《庄子·天道篇》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B.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C.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庄子的这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体现的是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二者都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A项正确;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是道家的主张,也不符合荀子,排除C项;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4.下列变法措施与文献史料的记载对应正确的是(  )‎ 变法措施 文献记载 A 李悝变法:制定《法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D 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 ‎“县委令、佐分地计量……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方田均税法是指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怕与材料“县委令、佐分地计量……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所体现的内容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记载于《史记商君列传》中,与李悝无关,排除A项;“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体现的是军功爵制,排除B项;“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反映的是俸禄制,与均田制无关,排除C项。‎ ‎5.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成就斐然。下列对其表述正确是(  )‎ A. 图1采用楚国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 图2通过风俗写意的方式,反映盛唐时期的气象 C. 图3由人工磁体制成,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步 D. 图4形成于清朝同光年间,反映“徽汉合流”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指南针是由人工磁体制成,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步,故C项正确;《楚辞》采用楚国方言,故A项错误;图2是宫廷人物画,采用的并不是风俗写意的方式,故B错误;京剧是形成于道光年间,故D项错误。‎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叙述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叙述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做法(  )‎ A. 批判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彻底抛弃盲目自大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林则徐、魏源等人编译书籍,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并提出要“师夷长技”,这是对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传统“夷夏观念”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经世致用,排除A项;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彻底”有误,排除。‎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为此,他提出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然而欧美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社会矛盾严重,因此要改善民生,缓和矛盾,故而实行民生主义,D项正确。“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革命,实现民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不符题意,A项错误。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不符题意,B项错误。民权主义指的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题意,C项错误。‎ ‎8.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图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论十大关系》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解释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动力、前途分别是什么,故A项正确;B项是井冈山时期,C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D项是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这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9.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类型 时间 ‎1978年 ‎1990年 ‎1996年 国有企业 ‎77.6%‎ ‎54.6%‎ ‎28.5%‎ 集体经济 ‎22.4%‎ ‎35.6%‎ ‎39.4%‎ 城乡个体经济 ‎0‎ ‎4.8%‎ ‎15.6%‎ 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0‎ ‎5%‎ ‎16.5%‎ ‎①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②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入世贸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增长 ④这一变化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1978年-1996年,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个体和股份制、外商投资经济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这一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①②④正确,选择D项;中国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C项。‎ ‎10.“(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下列梭伦改革的措施能与材料观点相对应的是(  )‎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鼓励发展工商业 C 建立陪审法庭 D. 实行财产等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了公民社会基础,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故A项符合题意;发展工商业与扩大公民群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建立陪审法庭涉及的是司法审判,与扩大公民群体无关,排除C项;实行财产等级制并不能使公民集体日益壮大,排除D项。‎ ‎【点睛】本题关键是理解梭伦改革中的各项措施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产生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促进该学派产生的社会因素有(  )‎ ‎①城邦工商业发展 ②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 ‎③城邦文化的繁荣 ④城邦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的产生是建立在希腊城邦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的,同时城邦公民积极参与政治,也为其产生提供条件。而城邦文化的繁荣为智者学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文化的条件。故①②③,A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的城邦政治并没有走向衰落,故④错误,排除BCD项。‎ ‎12.‎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马丁·路德译书认识正确的是(  )‎ A. 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 B. 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C. 推翻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统治 D. 实现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可知,马丁·路德译书使更多的德意志人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加强了本民族的认同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B项正确;揭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的是《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项;“推翻”一词表述有错误,排除C项;D项中“实现了”表述有误,排除D项。‎ ‎13.下表反映了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情况,从中得出的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正确认识是(  )‎ ‎1854-1859年,每俄亩土地平均价格 ‎1861年,政府每俄亩土地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 ‎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价格 ‎25.93卢布 ‎33.11卢布 ‎69.26卢布 A.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提高 C. 减轻了俄国农民的负担 D. 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在改革后不断上升,这主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价格问题,并没有反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价格问题,农民的负担是否减轻不得而知,故C项错误。‎ ‎14.下列明治维新的措施中,与田中、山下、河上、盐田、鸟饲、猪狩等日本姓氏出现相关的是(  )‎ A. 殖产兴业 B. 废藩置县 C.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D.‎ ‎ 文明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幕府时期,除武士等少人外,普通人是不允许有姓氏的。明治政府时期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实行四民平等,普通百姓才有了姓氏,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措施与姓氏的出现没有关系,故排除ABD项。‎ ‎15.对下图①②③④四个国家近代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牛顿在①出版《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创立微积分 B. 爱因斯坦在②提出相对论,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C. 莫奈在③创作《日出·印象》,成为抽象派的代表作品 D. 托尔斯泰在④撰写《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托尔斯泰在是俄国的作家,④就俄国,其撰写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故D项正确;牛顿是英国人,而①不是英国,故A项错误;爱因斯坦就德国人,但②不是德国,同时其提出的相对论,也并不是人类科学时代开始的标志,故B项错误;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C项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5分)‎ 本部分共3大题,共55分。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6.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 材料一 ‎ 几千年来,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没有任何一个文化系统自古来就是现在这个形象的。发展演变,一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的演进,二是从外界吸收接受。文化发展,就好像一条河流,自源头一路往下滚流,沿途条条小水前来汇合,然后成为滔滔滚滚的大江。‎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类文化发展与演变特点。围绕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对材料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绪论 ‎(2)从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材料二中①②两个阶段的儒家思想演变与环境的关系加以阐述。‎ ‎【答案】(1)特点:通过自身演进,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从外界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 参考答案要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之后,以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继承儒家思想的仁、礼、德政、义利观等内容,既注重自身修养又强调社会责任,使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儒家学者也不断吸其他派别的思想,包括法家的法治思想、阴阳五行家及黄老之学的天人感应、神权、君权、顺应天命等思想。同时儒家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佛教的思辨思想,不断构建儒学体系。‎ ‎(2)参考答案要点:第①阶段:西汉时期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初的黄老之学不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第②阶段:明清之际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禁锢人们思想,所以出现了对理学批判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批判,冲击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的演进,二是从外界吸收接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其特点一方面是通过自身演进,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另外一方面是从外界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演变过程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整个专题的线索进行整理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脉络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材料可知①②分别是西汉、明清时期。阐述关系时期,要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去回答,主要考虑的是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明清时期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去概括。‎ ‎17.启蒙与近代化 材料一 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由于明确人权的最高体现是公共意志,自由的事业就成为公共的事业,由此就产生了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在此之上不允许再有一个指挥者,因此一切决策均需以公共意志为准,公开地进行。‎ ‎——摘编自刘宗绪《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主权的本质和特点。‎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共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下表是某位历史教师为学生深入探究启蒙运动提供的部分参考资料 编号 参考资料 作者 出版社 ‎①‎ ‎《社会契约论》‎ 卢梭著,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 ‎②‎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 ‎《法国革命论》‎ 柏克 商务印书馆 ‎④‎ ‎《独立宣言》原件拓印版 杰斐逊等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王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⑥‎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根据以上参考资料,指出学生围绕启蒙运动可以开展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要多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1)本质: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特点:人民主权公开透明;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受公共意志约束。‎ ‎(2)表现:由提倡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专制愚昧转变为提倡科学民主。‎ 原因: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民族的危机加深。‎ ‎(3)参考答案要点:‎ 角度一:探究启蒙运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理由:启蒙运动中卢梭等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主张,构成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由参考书《社会契约论》可深入了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角度二: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理由:文艺复兴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成熟。由参考书《文艺复兴史纲》可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角度三: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由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角度四:探究启蒙运动与美国的关系。理由:美国独立战争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念,激励着北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美国1787年宪法及三权分立政体的建立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理论的最佳实践。由参考资料《独立宣言》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精神》可探究启蒙运动与美国的关系。‎ 角度五: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理由: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就是向世界学习的过程,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由参考书《中国近代思想史》可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角度六: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理由: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思想主张对现代社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分权制衡、三权分立等政治原则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由参考书《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可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如果答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角度可适当得分,但影响要分角度表述。)‎ ‎【解析】‎ ‎【详解】(1)本质:根据材料“卢梭等……,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等信息并结合卢梭的思想内容可得出其实质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特点:根据材料“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得出人民主权公开透明;根据材料“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得出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根据“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得出受公共意志约束。‎ ‎(2)表现:根据材料“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得出由提倡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根据材料“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得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根据材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得出由专制愚昧转变为提倡科学民主。‎ 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其原因可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来回答,从思想、经济、民族危机等角度分析即可。‎ ‎(3‎ ‎)本题需要围绕启蒙运动可以开展的探究角度展开论证说明。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在选择主题时,可以探究启蒙运动的背景原因,也可以探究其与文艺复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其影响。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18.变革与改制 材料 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也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无不利。‎ ‎——李鸿章(1874年)‎ 材料 日本所以能骤强之故,或以为由于练兵也,由于开矿也,由于讲商务也,由于兴工艺也,由于广学校也,由于联外交也。固也,然皆非其本也。其本为何?曰:开制度局,重修会典,大改律例而已。‎ ‎——康有为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评价不同的原因。‎ 一位同学为研究学习戊戌变法运动,考查并搜集查阅了一些材料:‎ ‎①《马关条约》签字的画作 ⑤定国是诏诏书 ‎②《新学伪经考》 ⑥《论法的精神》‎ ‎③《时务报》 ⑦京师大学堂遗址 ‎④万木草堂旧址 ⑧清军机处内《随手档》《上谕档》等档案 ‎(2)请对以上材料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3)为“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维新思潮与戊戌变法”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答案】(1)李鸿章:肯定日本明治维新在变革军事工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否定日本制度变革的作用。康有为:对明治维新全面肯定,在肯定其变革科技军事的同时着重肯定其制度变革的作用。‎ 答案参考要点:阶级立场不同: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秉持中体西用思想,对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尤其可仿效日本进行变革。‎ 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李鸿章评论所处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地主阶级力图进行自救;这一时期明治维新开始不久,其成果尚未完全显现:康有为评论所处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力图进行政治改良;这一时期日本经明治维新已经成为亚洲强国,其制度变革的优越已经显现。‎ ‎(2)参考示例:按史料类型分类:②③⑤⑥⑧,属于文献史料:④⑦,属于实物史料:①,属于图像史料。(如果按照按照史料价值分类或按照史料用于研究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分类,表述合理也可得分。)‎ ‎(3)思考题示例:A甲午中日战争对民族工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C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解析】‎ ‎【详解】(1)李鸿章:根据材料“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也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无不利”可得出其肯定日本明治维新在变革军事工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否定日本制度变革的作用。康有为:根据材料“固也,然皆非其本也。其本为何?曰:开制度局,重修会典,大改律例而已。”得出其对明治维新全面肯定,在肯定其变革科技军事的同时着重肯定其制度变革的作用。原因可结合所学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参考示例:分析的方法可结合材料的内容按史料类型分类,或者按照按照史料价值分类或按照史料用于研究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分类,解题时找到材料间的联系,然后进行分类。‎ ‎(3)思考题的设计主要结合所学,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考虑,联系到甲午战争的影响。也可以从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角度,联系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从而给出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