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验班)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实验班)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西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实验班)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 1. ‎《周礼》曾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只能路祭。明代嘉靖皇帝年间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宗法伦理的淡化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诸侯们封建而未割据,独立而非王国。”这说明分封制 A.以巩固宗法血缘为依据 B.强化了国家整体意识 C.以维护边疆稳定为目的 D.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3.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A.血缘与政治间相辅相成 B.等级秩序森严 C.宗法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刑法趋于完善 ‎4.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力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专制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D.近亲重臣权力失控 ‎5.《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 A.公正严苛 B.程序规范 C.等级分明 D.轻罪重刑 ‎ ‎ ‎6.湖南省湘西考古出土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统治范围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B.秦朝郡县制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人口迁徙到达湘江流域 D.秦普及制度引起矛盾冲突 7.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 ‎ 资料一 《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 ‎ 资料二 《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 ‎ 资料三 《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 ‎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8.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收归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于中央 B.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重视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威胁 D.维护察举制的公平实践 ‎9.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 ‎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健,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上材料表明唐太宗主张 A.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B.完善用人机制 ‎ C.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D.注重行政规则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12.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边疆观”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边疆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边疆观”。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 A. 两幅地图体现的“边疆观”并无本质区别 ‎ B.英国的“边疆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边疆观”不同 ‎ D.清朝的“边疆观”的实质是一种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13.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体现了国家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 ‎ C.阻碍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说明了农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14.《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基本成熟 C.官营冶铁业较为发达 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15.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 16. 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 A.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B.加强基层管理 ‎ C.调配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D.建立中央集权 18.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19. 下表摘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总面积 ‎(亿市亩)‎ 北方耕地面积 ‎(亿市亩)‎ 南方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秦汉 ‎117(全国)‎ ‎5.72‎ ‎ 魏晋 ‎ 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3.85‎ ‎1.925‎ ‎1.925‎ ‎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北方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9.《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缑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0.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21.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扩大三教合流的社会影响 22. 下表有关古代中国城与市的发展,其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周中原地区城市众多 城市的首要作用——经济职能 B 西汉长安东西有“市”九处 汉代各州县均有九“市”‎ C 肥水作渎,又西泾石桥门北,‎ 亦曰草市门。《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2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B.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 D.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24.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A. 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2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 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 C.“海禁”政策的恶果 ‎ 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26.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材料表明荀子主张 A.顺应自然,保护环境 B.以刑辅德,人定胜天 C.礼法并施,政治清明 D.天人合一,共同发展 ‎27.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8.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阶层需要世俗化的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9.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30.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 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A.理性主义是启蒙时代的核心 ‎ B.启蒙运动仍处于过程之中 C.人的社会价值未得到认可 ‎ D.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 ‎31. 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32.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 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 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C.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D.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33.梁启超指出:“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何谓全权?国人各行其固有之权。何谓缺权?国人有有权者,有不能自有其权者。何谓无权?不知权之所在也。”该观点体现出梁启超 A.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B.明确的君主立宪主张 C.浓厚的自由平等观念 D.明显的人格独立色彩 ‎34.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 B.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C.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35.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36.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是 A. ‎“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二、 材料解析题(共3题,37题21分,38题13分,39题12分,共4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 材料三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 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 ——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7分)(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6分)‎ ‎ ‎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分)‎ ‎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给杨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西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实验班)试题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 ‎1-5 CBABC 6-10DACAD 11-15CDDDB 16-20 CBBAD 21-25 CDCAC ‎26-30CDDAD 31-36 DCABCB 二、 材料解析题(共3题,37题21分,38题13分,39题12分,共4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汉承秦制,地方郡国并行,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并规范化制度化;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8分)‎ ‎(2)示例一:赞同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出于反对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对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农耕时代中国政治的需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7分)‎ 示例二:反对伏尔泰的观点。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该制度使君主独裁专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7分)‎ 示例三:示例一、二的综合。(7分)‎ ‎(3)因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先进中国人宣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想;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日渐削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加速了专制制度的瓦解。(6分)‎ ‎38.(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4分)‎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 示例 论题(论题和论点明确4分)‎ 阐述(要求至少能举出两条不同的史实予以合理阐释。史实6分;语言表述清楚、逻辑严密2分,共8分)‎ 示例一 鸦片战争前夕部分国人对外部世界已有初步了解。‎ 上文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物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也介绍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还比较了中关两国婚姻制度的不同。这反映了广东一带较早进行海外活动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已有初步认识。‎ 示例二 鸦片战争前夕部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存在较多误解。‎ 上文还不清楚美国的地理位置是岛屿还是大陆,误认为美国是英国所分封的国家,甚至误认为美国存在从君主到庶民的等级制度。其论述明显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这说明早期进行海外活动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存在较多误解。‎ 示例三 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影响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上文口述者是一介平民,对海外国家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所知有限,再加上常年随外国商船游历他国,故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物产状况、社会风俗等方面,主要关注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不同。这体现了个人的身份和经历影响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3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