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段考试题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涂黑。写在本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渐趋衰落 B. 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 C. 宗族凝聚力增强 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了周王室血缘关系通过庶子的后代逐渐疏远扩散,体现了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不能说明分封制渐趋衰落,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周代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族凝聚力增强,而是说明周王室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扩散,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夫谁非王之姻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 B. 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C. 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 D. 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工商业规范不等于抑制商业发展,故A错误;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设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实现政府垄断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陆游在摄四川自贡荣州州事时,曾用“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来描述当地居民的生活。该诗句反映出当地 A. 居民市场意识较强 B. 经济封闭性被打破 C. 农业主体地位动摇 D. 区域性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可知,诗中的“煮井人”,要卖蔬菜,要“下麦”,亦农民,亦盐民,是小规模经营的私营兼业者,一面进行农事活动,一面进行井盐生产,居民市场意识较强。故答案为A项。题干反映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当时商品经济繁荣,但不能说明传统经济封闭性被打破,排除B项;农业主体地位动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由“卖蔬市近还家早”可知,D项错误,排除。‎ ‎4.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宋代科举制的实行的确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就是宋代科举制的实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 ‎5.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解释是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答案】D ‎【解析】‎ 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首都在现在的南京,不需要漕运提供物资。因此是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回答要从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以及明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来看对运河漕运的影响。‎ ‎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的。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 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 C. 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 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A、C、D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处世观念·表现 ‎【详解】‎ ‎7.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的主张 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 C. 陆王心学的思想 D. 程朱理学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讲求的是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这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最为接近,所以答案选D;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排除B;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排除C。‎ 点睛:这道题告诉我们,平时要注意关注政治时事,学会以史为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8.《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 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 “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 《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 ‎【答案】A ‎【解析】‎ 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有关,A正确;B中前后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鸦片战争前后政权没有更换,C错误;近代国体并没有和国际接轨,D错误。‎ ‎9.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 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 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 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 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力。材料“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说明了康有为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10.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 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 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 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1909年”“《一手掩尽天下目》”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恶劣的环境,报刊等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肆意压制”;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压制,故D项错误。‎ ‎11.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 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虽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革,但实际上受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而仍然存在,所以有必要在思想文化上对落后思想进行清除,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必要性,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12.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火车)不赞赏的态度,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坐航船)。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13.下表反映了1912-1921年我国民族工业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行业 ‎ 企业名称 ‎ 经营者 ‎ 面粉、棉纱 ‎ 茂新、福新、申新等公司 ‎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 酿酒 ‎ 张裕酿酒公司 ‎ 张振勋 ‎ 火柴 ‎ 鸿生火柴无限公司 ‎ 刘鸿生 ‎ 卷烟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 ‎ 化工 ‎ 永利化学公司 ‎ 范旭东 ‎ A. 轻工业发展较快 B. 地区分布失衡 C. 重工业发展较慢 D. 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我国1912——1921年我国的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是面粉、酿造、火柴等多个轻工业领域,而重工业仅占化工一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民族工业的工业结构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AC项包含在D项之中,B项材料汇总没有体现。‎ ‎14.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15.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6.“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A.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 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 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 点睛: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8. 下图是伯恩斯的《罗斯福:狮子与狐狸》,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的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 A. 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 B.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9·11”事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的罗斯福这一人物可以得出与经济危机有关,故A正确。‎ ‎【详解】‎ ‎19.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 官吏行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B.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只符合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正好与人民主权的观点相反,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人民对官吏的监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20.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 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 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 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东汉中医和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等都认识到了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仅限于认识到这一点而已,一直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这说明了东西方传统医学都具有经验性特征,B项正确。东西方都有相关柳树皮退烧止痛的作用认知,说明在这一点上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的,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关键在于“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明了其原理”,所以对制作阿司匹林有启发作用的是欧洲科学家而不是传统医学,C项错误;近代医学发展如合成阿司匹林的重点在于理论研究,而不是先定性再研究本质,D项错误。‎ 第Ⅱ卷 ‎21.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采籍属宗飞者,及诸亲王茹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大唐六典》‎ 材料二 “总抚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佥(全部)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颧办派办、京库、发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角,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特点? ‎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 ‎【答案】(1)特点:第一,按丁征税;第二,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第三,纳绢代役,称为庸;第四,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2)相同点:第一,均征收银两(或者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第二,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地丁银把丁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得出:按丁征税;根据材料“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得出: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根据材料“纳绢代役,称为庸”得出:纳绢代役,称为庸;根据材料“蠲免之制”“恶免课役”得出: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特权。‎ ‎(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皆计征银”得出:均征收银两(或者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根据材料“里甲与两税为一”“将丁口之赋摊入地角”得出: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量地计丁”得出: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根据材料“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将丁银随地起征”得出:地丁银把丁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 ‎ ——《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看法及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的差异,分析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移植来的制度在中国无法成长的原因?‎ ‎(3)据材料三学者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 ‎ ‎(2)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②‎ 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3)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看法”,由材料“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得出: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由材料“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得出: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削弱;由材料“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得出:民主使智慧边缘化。第二小问“手段”,由材料“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得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所学可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分为不同的类别,认为应该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 ‎(2)仔细研读材料可知,材料表明政治制度应根植于本国本民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紧扣“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启示”一般需要结合该题所有材料核心去说明,一般我们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说明,不能信马由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国·《曹瞒传》‎ 材料三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 ‎——《文汇报》2009年 问题: ‎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宋代以后导致曹操形象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高度评价了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材料二是贬低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 材料一,三国志作者是晋朝人,晋是曹魏的延续,对曹操的肯定,也就是肯定本朝,所以褒扬多;材料二来自当时敌国,含有对敌宣传和丑化曹操意图,难免有夸大其劣迹之嫌。从史料价值看,两则都有不足。‎ ‎(2)统治者为强化皇权需要;程朱理学对正统观念的强化。如果答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等边缘知识也给。‎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得出:材料一高度评价了曹操;根据材料“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得出:材料二是贬低曹操。第二小问“价值”及“理由”,主要从作者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材料一的作者是延续曹魏的晋朝人,对曹操的肯定也是肯定本朝,所以褒扬多;材料二的作者是当时与魏国相对立的吴国,含有对敌宣传和丑化曹操意图。从史料价值看,两者的评价都带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都有不足。‎ ‎(2)材料反映了曹操的形象从汉代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到“宋代以后”“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宋明理学兴盛,十分注重君臣纲常名位,而曹操在历史上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理学家眼里是僭越名位尊卑的大逆不道行为,因此宋代以后统治者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对曹操也要贬低视之。据上分析作答即可。‎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廷对于在 任官员的考核,被称之为“考课”或“课绩”,原则上是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在考课令文中,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为“四善”。在考核各级官吏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来评价官员任内表现,以特行升黜。宋廷要求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地方官员要逐年申报任内业绩。宋代考课法实施中,“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历纸”即官员功过的明细登录单,“批书”即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的内容,是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课绩制度在其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对绝大多数官员书以固定的“常考”。能力、绩效互异,考第却无不同。 ‎ ‎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 ‎【答案】(1)综合考核;注重德行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吏升降任免的标准;考核走向固化、程序化;重视文档资料。‎ ‎(2)有利于澄清吏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考课应有的作用。‎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综合考核、注重德行、官吏升降任免、程序化等方面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从澄清吏治、官员积极性、行政效率、流于形式等方面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美国政府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坚持反共的吴庭艳政权。1963年8月4日晚,林登·约翰逊总统对美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他声称,由于北越鱼雷艇无端袭击美国军舰,美国政府决定轰炸北越。他说:“对于目前的事态,我们的反应是有限的和适度的,……我们仍然不寻求更大规模的战争……今天晚上,当我向你们宣布此事时,那个反应已经做出。在这次敌对行动中北越所使用的补给设施和鱼雷艇正在受到攻击。”1963年底,约翰逊在一次会议上说,吴庭艳没能阻止“红色浪潮”的蔓延,越南的形势完全有可能掌控在胡志明手上,这种状况“极不令人满意”,“必须有所改观”。‎ 材料二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经济日益陷于困境,越战的失败成为美国世界霸权地位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到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在尼克松1969年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守势,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亨利·基辛格说:“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根本不应该闯进去。”乔治·麦戈文认为:“印度支那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错误。”‎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1)目的:①争夺世界霸权;②遏制共产主义。‎ ‎(2)对美国:①经济衰退;②国内矛盾加剧,反战情绪高涨;③政府调整外交政策。‎ 对世界:①美国霸权衰落,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转为守势;②美国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解析】‎ ‎(1)从材料“1955年,美国政府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坚持反共的吴庭艳政权”并结合战后的时代特征和杜鲁门主义就可以得出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 ‎(2)根据材料中的“破坏”、“错了”等关键词结合尼克松主义,美苏争霸美国战略收缩、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即可。‎ ‎2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目靓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 ‎——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清代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 ‎——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 ‎(1)根据材斜,说明甘薯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引种推广甘薯的意义。‎ ‎【答案】(1)商人陈振龙心系民生的爱国精神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政府的倡导激励了甘薯的迅速传播;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生物学特征是甘薯传播的客观原因。‎ ‎(2)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粮食作物;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陈振龙目睹菲律宾广种甘薯,向土著打听相关情况并引进藤苗及栽种之法,可以得出其心系民生的主动精神;由其子上奏官府经历可知政府倡导也起了很重要作用;“硗确之地遍行栽播”可知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也是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2)依据甘薯的生物特性和引入后广泛种植的状况,结合明清时期经济、人口及社会发展状况可从增加粮食种植、缓解粮食短缺问题、推动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简析意义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