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参政议政,这体现了材料中的“一党体制”,与“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相符,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的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的政党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方略,而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 点睛:本题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独特的纵向民主”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方面思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2. 德国是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发动者,这与其当时政体的哪一特征有关 A. 民主主义 B. 军国主义 C. 自由主义 - 20 -‎ D. 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体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20世纪前半期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政体,但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德国政体没有明显的民主主义特征,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与理性主义也不符合史实,故CD项都错误。故选B。‎ ‎3. 《人民日报》某年6月发表了题为《力争高速度》的社论,指出:“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实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不久,在这条建设路线的指引下掀起了 A. 社会主义改造 B. 改革开放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958年党和政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选D。‎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点评: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导致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 ‎4.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 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 C. 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 D. 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统治范围扩大导致罗马法不断充实,罗马法不断充实才导致了法律如此之多,即选A - 20 -‎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万民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统治范围扩大法律才不断制定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建立之前也是以法治国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由第①项中的“皆太王之子”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②项中的“师尚父”可知其应为功臣;由第③项中的“与周同姓”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④项中的“舜后”可知其应为先代贵族。①③都属于王族,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项。‎ ‎6.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 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 20 -‎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8. 1937年8月9日《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事,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 时势改变《春秋》的宣传主题与选材 B. 《春秋》显示媒体社会宣传责任意识 C. 《春秋》的报导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D. 《春秋》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报刊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1937年8月9日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愈益尖锐,故《春秋》重新订正取材范围,A项表述正确;题目中的信息“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体现了《春秋》社会宣传责任意识和抗日救国的立场,故B、C两项正确;均与设问要求“不能说明”不符;《申报》由英国商人于1872年创办,故D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D项。‎ ‎9.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 C. 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开展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B - 20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的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A体现不防护斯大林模式; C和D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名师点睛】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0.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三省六部制各存实亡 B.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 有效避免了个人专断 D. 权力制约进一步明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等,说明过去的三省六部制各存实亡,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 ‎11.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这一修改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 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A. 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 彻底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 20 -‎ C. 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是材料中将“镇压他反革命的活动”改为“镇压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的完善和进步。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这也正是现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故A正确。B项“彻底”说法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的政党制度和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C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12.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A. 谏诤权 B. 审计权 C. 司法权 D. 弹劾权 ‎【答案】D - 20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故A项错误;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故B项错误;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故C项错误;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汉代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3. 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A. 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B. 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D.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4. 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 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答案】B - 20 -‎ ‎【解析】试题分析: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是八字方针指导下,带来的社会影响,而非背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党中央及时对原有的“左”倾错误进行局部纠正,使国民经济好转,故B项正确;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对国民经济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八字方针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并未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八字方针 ‎15.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由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到军机处,这些变革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所以答案选A。B主要针对地方权力;C是司法机构;D不符合材料主旨。‎ ‎16. 致使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事件是 A. 天京事变 B. 天京陷落 C. 太平军北伐失败 D.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与题干不符,排除B。太平军北伐失败,但是同时的西征、东征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排除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D。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致使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7.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20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的加强。①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三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也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 ‎18. 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 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 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C. 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 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答案】C ‎【解析】A中“谓田皆天王之田”说明封建君王意识严重,故A项错误;“或一见即杀”体现封建社会血腥性,故B项错误;“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出自《资政新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有利于近代化,故C项正确;“特权的森严”体现等级特别,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弄明白“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出行的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让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哪个。‎ - 20 -‎ ‎19. 确立于公元前286年的古罗马的《阿奎利亚法》第一章中明确规定:“凡不法杀害他人的男奴隶或他人的女奴隶或他人之四足牲畜者,须以被害物当年的最高价值向所有主以金钱赔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 A.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只有贵族的利益得到保护 C. 公民已经具有物权意识 D. 奴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古罗马的《阿奎利亚法》第一章中明确规定:“凡不法杀害他人的男奴隶或他人的女奴隶或他人之四足牲畜者,须以被害物当年的最高价值向所有主以金钱赔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公民已经具有物权意识,故C正确。金钱赔偿不能说明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只有贵族的利益得到保护,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奴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20. 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 “一个中国”‎ B. “和平统一”‎ C. “一国两制”‎ D. 平等协商 ‎【答案】A ‎..............................‎ 点睛:“九二共识”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本题主要根据“九二共识”的含义来解答,在理解“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1.‎ - 20 -‎ ‎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 A. 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 B. 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C. 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 D. 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材料中的“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可知作者没有抵制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可知作者主张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故本题选B。作者的想法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与价值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价值规律来弥补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因此这与左倾思潮的影响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作者的想法依然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2. 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度,A项错误,郡县受到中央的垂直管理,没有自治权;B项正确,因为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免的;C项错误,郡县长官是没有封地的;D项错误,郡县长官并没有世袭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23.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制。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 20 -‎ A. 政治主张具有矛盾性 B. 坚持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 C. 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D. 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建,但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表明B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 ‎24.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 20 -‎ ‎25.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 A. 代表了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D.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柏拉图鼓励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图,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故D项错误。故选A。‎ ‎26.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准确理解。中国近代化就要实现独立与富强,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解答本题就要注意国民革命运动在反封建中的影响。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了斗争对象的不同。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近代一直没有建立,A错误;B、C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参与范围与形式,不是影响。‎ ‎27.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 20 -‎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都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的政策,故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故C项正确;搁置分歧,适用于领土和主权的争端,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独立自主与国家主权相关,与民族自治区等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平等共繁荣,不符合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特别行政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特区 ‎28.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 B. 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C. 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D. 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光荣革命后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的权威,AD正确;光荣革命是当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势力妥协的结果,避免了流血冲突,C正确;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是在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1721年后逐渐形成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29.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 20 -‎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新时期以来,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①③④项的表述正确,第②项的表述错误。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 ‎30.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内容可以得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时候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宪法,既有本国的中华民国的宪法,也有外国的宪法;既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也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可以看出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故选B项。ACD项无法全面涵盖题意。‎ - 20 -‎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乾隆退位(1796年)做“太上皇”,持续115年。某些学者作家们颂扬这百年辉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超越汉、唐、宋,创造了“历史奇迹”。‎ ‎——陈明远:《与阎崇年先生论辩:怎样看待满清皇朝康乾盛世》‎ 材料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戛尔尼眼中的“清朝盛世”》‎ 评材料中关于“康乾盛世”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康乾盛世是“百年辉煌”“新的高峰”“历史奇迹”。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文化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强盛,国内生产总值高于欧洲地区,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观点二:所谓“康乾盛世”实际是中国历史的倒退,清朝已经腐烂不可挽救。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实行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脱离世界大势。‎ - 20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评材料中关于“康乾盛世”的观点。据材料一提到,这百年辉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超越汉、唐、宋,创造了“历史奇迹”;据材料二提到,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康乾盛世是“百年辉煌”“新的高峰”“历史奇迹”。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文化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强盛,国内生产总值高于欧洲地区,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康乾盛世评价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时期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新中成立——“文化大革命”前 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 约10000余人 公费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个国家和地区 约1600余人 公费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 ‎103个国家和地区 约300多万人 自费为主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 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少水平提高,更加重视教育的投入;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如,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数约300多万人,前往103个国家和地区 - 20 -‎ ‎”可概括特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依据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视教育、经济全球化推动等方面论证该观点,注意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归纳特点,如留学目的地由少到多;建国初期留学目的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改革开放发来以自费留学为主。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33.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表现及其实施产生的社会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 ‎【答案】(1)以孝廉为标准;把人才选拔和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人才。‎ ‎(2)表现:继承方面:仍把人才选拔与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创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作用: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发展。‎ ‎(3)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性;科举制与主流思想密切结合,为大众所接受;适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的特点,根据材料“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标准;人才选拔和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表现和创新,根据材料 “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 - 20 -‎ 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概括唐代科举制“继承”的表现即可;根据材料“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可从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方面概括创新即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角度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科举制自身的特点、顺应统治者的需要、被大众认可接受等方面思考作答。‎ ‎34. 根据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能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的起讫时间。根据材料线索,举一例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民众自发抗争事件及其两位领导人。‎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 ‎【答案】(1)时间:1894—1895年。‎ 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人物: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2)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时间:1894—1895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维护国家主权。‎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