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命题人:王冬丽审题人:李恒 一.选择题(24*2=48分)‎ ‎1.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在战前的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受到冲击,故“闽省并无赴粤之商”,五口通商体现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正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并不是通商口岸变化的原因,故A错误;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通商口岸变化是清政府的被迫行为,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鸦片战争后“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的原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 以下是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1843年 ‎100.0‎ ‎1846年 ‎85.2‎ ‎1850年 ‎64.2‎ ‎1853年 ‎28.3‎ ‎1857年 ‎21.25‎ ‎1860年 ‎23.0‎ A. 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 B. 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C.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 D. 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43年到186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这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冲击了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故B正确;材料数据并未反映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故A错误;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下降也不能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故C错误;《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这使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材料并未涉及“协定关税”,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数据变化,学生应该发现:1843年到186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冲击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但不久以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反映了 A. 小农意识遭遇新经济潮流的冲击 B. 西方重商观念对农民革命的影响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束缚 D. 农民领袖政治上的不成熟 ‎【答案】A ‎【解析】“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反映了排斥商品经济的小农意识,“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说明小农意识遭遇商品经济潮流的冲击,故A正确;“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并不是受到西方重商观念的影响,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导致“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领袖政治上是否成熟,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 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A. 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B. 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C. 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 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科举制改革和立宪改革的实际执行时间都比原计划时间大为缩短,这说明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非常严重,急需通过改革挽救统治,故B正确;清末新政期间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并未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故A错误;清末新政成效并不大,当时清政府的改革也没有深入发展,故C错误;当时国内顽固势力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故D错误。故选B。‎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答案】C ‎【解析】《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都处于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1894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救亡图存,故C正确;《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都处于19世纪末期,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入手,结合“两种形势”的含义,运用具体史实,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1894年孙中山指出:“是会(兴中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20世纪初《新民丛报》认为重振会党,奠定政党之基,“实欲为复兴中国计”。而《国学今论》则强调“古学复兴”和“民族主义”对“中国复兴”的根本性意义。这表明 A. 复兴救国成为共识 B. 政党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C. 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D. 民族复兴之路艰难 ‎【答案】D ‎【解析】兴中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团体,主张民主革命,《新民丛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而《国学今论》则强调“古学复兴”,这说明当时中国各个阶级派别对民族复兴的途径各有主张,而君主立宪和“古学复兴”不利于当时中华民族的复兴,体现了民族复兴之路艰难,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复兴救国成为共识,而是说明当时中国各个阶级派别对民族复兴的途径各不相同,故A错误;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政党建设并不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故B错误;复兴传统文化也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故C错误。故选D。‎ ‎7. 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的分界线,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了“更新的时代烙印”,故A正确;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并不是中国近代首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故B错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五四运动时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故C错误;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前期的主力,但并不能体现更新的“时代烙印”,在后期运动的主力变成工人,才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故D错误。‎ ‎8. “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A.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B. 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D. 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B ‎【解析】材料“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反映了在中国辛亥革命影响下,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封建统治,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问题,故C错误;十月革命并不是推翻“帝政”,而是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D.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可知点明了俄国革命的任务,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则说明了革命的方式的转变,主张暴力革命;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而是强调列宁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排除A。材料强调列宁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而不是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排除B。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则说明了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而非渐进式的议会斗争,排除C。‎ ‎10.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90—2006年俄罗斯人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仍然存在分歧和不确定的看法,这说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故①正确;材料数据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并不一致,故②错误;材料中“开辟了新时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占多数,这反映了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材料内容不仅仅限于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ABD都错误。故选C。‎ ‎11.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B.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C. 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答案】B ‎【解析】1922年中共二大已经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故A错误;1925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材料“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发动农民斗争”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故B正确;国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是组织农民斗争,故C错误;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25年……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及其政党……发动农民斗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时期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把握,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的特征。‎ ‎13. 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刘大鹏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以“中国人”作为身份认同,“中国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观,这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故A错误;刘大鹏以“中国人”作为身份认同,并不能说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B错误;“中国人”的民族观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认同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近代民族意识”的结论。‎ ‎14.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暴自卫声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宣称:七七事变,是日军对“中国屡次之挑战及不法行为”的“自卫行动”,这说明了 A.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 B. 日本政府尚未做好侵华的准备 C. 中日矛盾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 D. 两国皆有各自的利益权衡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发表《抗暴自卫声明》,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都声称自己是“自卫行为”,这说明两国皆有各自的利益权衡,都从本国立场出发,故D正确;国民政府发表《抗暴自卫声明》并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故A错误;1937年日本政府已经做好侵华的准备,故B错误;当时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中日矛盾不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故C错误。故选D。‎ ‎15. 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这反映出 A. 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 B. 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 C. 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 D. 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答案】A ‎...........................‎ ‎16.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新民主主义制度”属于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故A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故B错误;1954年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故“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符合当时的特征,故C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故D错误。故选C。‎ ‎17.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答案】D ‎【解析】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仍然存在“左”倾的束缚,作者“准备要坐牢”说明“左”倾束缚亟待突破,故D正确;“百花齐放”主要形容文学艺术领域,且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舆论“百花齐放”的态势,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而是强调思想界仍然存在“左”倾束缚,故B错误;1978年5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故C错误。故选D。‎ ‎18. 1949年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改善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计划出台后,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比例由1939年的13.1%上升到1956年的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这表明该计划实质是 A. 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 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C. 蚕食老殖民帝国的势力范围 D. 确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比例由1939年的13.1%上升到1956年的65%,而英国则由1939年的80%下降到1956年的30%”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逐渐夺取了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开采的势力范围,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抵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故B错误;石油美元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 ‎19.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巨富,收入增加134%。年收入4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 清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 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D. 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 ‎【答案】D ‎【解析】贫富差距是美国社会的固有矛盾导致的现象,不可能清楚,且材料反映了改革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故A错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已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B错误;经济“滞胀”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故C错误;1961年美国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肯尼迪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故D正确。故选D。‎ ‎20. 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 A. 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 B. 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D. 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比例都上升,这说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故东西方的贸易比例上升,故B正确;“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说法过于片面,故A错误;经互会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故C错误;对外贸易比例上升并不能说明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故D错误。故选B。‎ ‎21. 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日建交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是1979年,其主要原因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D正确;中日建交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故A错误;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故B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故C错误。故选D。‎ ‎22. 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 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 B. 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C. 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D. 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答案】C ‎【解析】材料“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对21世纪的影响,“国际主义”反映了国际之间的合作,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故C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受到世界多种力量的制约,故A错误;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与“国际主义”无关,故B错误;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也不符合“国际之间的合作”概念,故D错误。故选C。‎ ‎23.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 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C.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D.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答案】B ‎【解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而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的长期积累,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俄罗斯教育部与国家历史学会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态度,说明俄罗斯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导向,故B正确;“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其原因不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而是说明俄罗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问题,故D错误。故选B。‎ ‎24. 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A.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B. 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C. 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 D. “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 ‎【答案】A 二、材料题(52分共3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坤、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关。‎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竟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答案】(1)差异: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英国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中国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对传统保留多。‎ 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近代化起步晚于英国;近代工商业起步晚,规模有限,传统经济占主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步思想影响有限。‎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化程度高;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主要从是主动变迁还是被动变迁、变迁的时间的早与晚的不同、变迁的范围是在部分地方还是全国范围等。至于原因则要分别进行解释,例如,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是被动的,这是由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而被迫吸收西方文明而被迫变迁等。‎ ‎(2)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要分对政治方面影响、经济方面影响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分开叙述,例如,在思想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政治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 中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9世纪 晚期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7年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完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83—1907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20世纪初 ‎1901年清廷改革兵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入。‎ 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示例2:论题: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深入。‎ 阐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胜利,使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一些国家相继确立。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扩大普选权等举措,使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力图通过变法或革命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示例3:论题: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亚非等地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比如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印度和埃及等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示例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阶级矛盾激化。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示例5: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阐述:列强的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从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到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三个层面的发展。‎ ‎【解析】本题据“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入。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清政府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27.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 ‎(2)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