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虹口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以下最能反映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是 A. 《礼记》 B. 《诗经》 C. 《封神演义》 D. 甲骨卜辞 【答案】D 【解析】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史料,故D正确;《礼记》、《诗经》和《封神演义》均属于文学作品,史料价值需要严格考证,排除B、C和D。故选D。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东周时期言论属于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君主使用臣子时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时应该忠诚勤勉。体现出儒家的君臣观,故A正确;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A。 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这一制度,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此项政治制度”是 A. 封邦建国 B. 内外朝制 C. 郡县制 D. 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从题中关键信息“秦汉以来”“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故C 正确;秦汉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排除A;内外朝是汉代实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民国时期已经消失,排除B;君主专制民国时期已经不存在,排除D。故选C。 故选C 【点睛】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当时民谣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当时”是指 A. 西汉初年 B. 汉武帝时期 C. 光武帝时期 D. 东汉末年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说萧何制定的法度,其谋划的如同写“一”那样简明,曹参接替他,遵守而不失掉.,执行其清净无为的政策,老百姓就会安定统一。萧何和曹参都是西汉初期的宰相,故A正确;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外儒内法”的思想,排除B;光武帝是东汉刘秀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初年,不是东汉末年时期,排除D。故选A。 5.在中国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北魏诸朝都于此设置都城的城市是 A. 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建康 【答案】B 【解析】 洛阳是历史的名都,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故B项正确;长安是现在的西安,不符合题意,排除A;开封是宋朝在此建立都城,排除C;建康是南京,三国时候吴国在此建立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6.理学家强调人对天理自觉追求,具体的修身方法是 A. 克己复礼 B. 重义轻利 C. 正心诚意 D. 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净化,实际上就是“正心诚意”,故C 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义轻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选C。 7.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A. 九品中正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科举制使贫寒子弟也能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参与到官僚集团,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定流动性,故C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的是门第,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A;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度属于中央中枢机构,不会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B和D。故选C。 8.清朝前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中,历时最久的是 A.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B.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C. 平定“三藩之乱” D. 施琅统一台湾 【答案】A 【解析】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历康雍乾三朝,起于1690年,迄于1757年,历时近70年,属于历时最久的一次斗争。故A正确;平定回部贵族叛乱即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历时两年,排除B; 平定“三藩之乱”历时八年(1673-1681年),不是最久的斗争。排除C;施琅统一台湾历时不到一年,不是最久的斗争。排除D。故选A。 9.图中所示交通工具,出现在中国大致在什么时期 (有轨电车) A. 19世纪5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30年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白牌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建设和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因此有轨电车大致出现在20世纪初,故C项正确;电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排除;19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还没有传入中国,故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 10.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其中率先沿非洲西海岸南下,驾船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的航海家是 A. 达.伽马 B. 迪亚士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答案】B 【解析】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故B正确;达.伽马是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排除A;麦哲伦船队是实现环球航行,排除C;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排除D。故选B。 11.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 专制主义 B. 人文主义 C. 霸权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根据所学知识答案应该是理性。A选项,专制主义是启蒙思想的对立面,故排除;B选项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故排除;C选项,与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相违背,故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故正确。 12.“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文件是 A. 《共产党宣言》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宣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提出阶级斗争的理论。故A 项正确;《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宣布的文献,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排除B;《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颁布的文献,宣告美国的独立,排除C;《权利法案》是英国限制国王权力的文献,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故选A。 13.历史学家使用“机器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现代工厂制度”等词汇来描述 A. 西欧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工业社会的来临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出现了现代工厂。故C正确;材料只能说明经济方面的变化,不能阐述西欧社会的演变,排除A;材料论述的是技术革命,不是政治革命,排除B;材料不是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排除D。故选C。 14.相对如图而言,明治维新后最突出的变化是 A.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B. 从幕藩体制发展中央集权体制 C. 从君主专制转化君主立宪体制 D. 从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到脱亚入欧 【答案】B 【解析】 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是幕府统治,明治维新之后实行天皇制,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图示说明的是管理体制的变化,不是社会性质的巨变,排除A;君主立宪体制确立的标志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排除C;图示没有显示出日本脱亚入欧的信息,排除D。故选B。 15.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某国向资本主义强国迈进的过程,“某国”应是 1 领土扩张 2 工业革命 3 南北战争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 美国独立后进行了领土的扩张。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故A正确;英国没有进行南北战争,排除B;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完成了统一,没有出现南北战争,排除C;法国此时没有进行领土扩张以及南北战争,排除D。故选A。 16.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表示:“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阳屏蔽……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此事发生在以下哪一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引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不符合题意,排除A;《天津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排除B;《辛丑条约》没有割让领土,以政治控制为主,排除D。故选C。 17.如图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根据材料“学子激昂”“众工人”“列强抗争”可知是五四运动,故C正确;公车上书主要是举人联名参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知识分子倡导,排除B;一二.九运动主要是反对日本的侵略,工人阶级没有广泛参与,排除D。故选C。 18.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些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A. 关税商定条例 B. 领事裁判权 C. 内河航运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解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能让列强们侵略利益均摊、能让分享侵略所带来的好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关税商定条例、 领事裁判权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内河航运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获得的侵略权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享这些好处”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 19.一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侵掠矛头指向中国,导致爆发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华北事变 【答案】A 【解析】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将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为此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排除B;八一三事变主要是进攻上海,排除C;华北事变爆发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满蒙”的信息,排除D。故选A。 2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 A. “万能蒸汽机”的研制 B.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C. 钢铁冶炼技术重大进展 D. 交通运输的新面貌 【答案】B 【解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中,最突出的是电气、内燃机和化工。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故B正确;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钢铁冶炼和交通运输发明均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排除C和D。故选B。 二、综合分析题 21.“时空”透视古代中国 (1)将如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或政治中心)与对应历史阶段作联系(填写字母)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②儒家文化发源③大一统帝国初建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⑤士大夫政治确立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自秦帝国建立后,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边疆管辖,促进民族融合。按主题“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完成表格(填写数字) ①雅克萨之战②宣政院印章③十三行遗址④西域都护府复原图⑤步辇图 ⑥伊犁将军府⑦平定郑氏政权⑧金瓶掣签⑨粟特人形象的唐代陶俑 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答案】(1)A①中华文明起源D②儒家文化发源F③大一统帝国初建 B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⑤士大夫政治确立E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 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①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⑦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④⑥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②⑤⑧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③⑨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位于地图中A处;儒家文化发源是鲁国,是现在的山东地区,位于图中D;大一统帝国初建事秦朝,位于图中的F;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是隋唐时期,隋唐定都是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图中B;士大夫政治确立是宋代,都城在河南省开封,位于图中C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都城在浙江杭州,位于图中E处。 (2)雅克萨之战位于黑龙江流域,属于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故填写①;平定郑氏政权是收复台湾,属于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故填写⑦;西域都护府是保护新疆地区的机构,伊犁将军府是清朝设立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故填写④⑥;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步辇图》反映出唐朝与吐蕃的和亲事情,金瓶掣签是清朝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措施,故填写②⑤⑧;③⑨没有匹配的事项。 22.“法国大革命” (1)拟写一篇题为“法国大革命”的小论文,收集到如下史料,请你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 A.《世界文明史·拿破仑时代》,1856年 B.英国人阿瑟·扬的《法国游记》,1787—1789年 C.油画《马拉之死》,1793年在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进行比较时,有同学搜集到18世纪后期的这幅英国铜版画漫画《which is best》: (2)根据材料,你认为该漫画作者对英法革命看法如何?你是否认可?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A.为大革命后学者的学术研究著作,是研究大革命的二手史料;B.《法国游记》当是作者在大革命期间的所见所闻的直录,是一手史料;C.油画《马拉之死》创作于大革命期间,可作为研究大革命时期民众反应的一手史料,但作为艺术作品,有较强主观性,需与其他史料互证以获得更能真实的历史信息 (2)画面中,英国的优雅安宁和强大(盾牌、法律天平、出海商船)和法国的恐怖暴戾,尸横遍野(叉子上的人头,被践踏的人,上吊的人,妇女另一手拿着匕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法国革命导致社会暴力与动荡的批判,对英国革命带来稳定和平,正义与幸福的肯定 不完全认可(或基本认可)。 1792年时,英国已通过“光荣革命”,用一种温和而妥协的方式结束了革命,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政体,政局稳定,并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此时的法国大革命正处于激进的暴力革命阶段,对法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造成巨大危害但作为英国铜版画,漫画作者忽视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如推翻封建波旁王朝,颁布《人权宣言》等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学术研究著作属于二手史料;《法国游记》的作者与大革命时间相符,可知是当事人的所见所闻,属于一手史料;依据《马拉之死》创作于大革命期间,可知是当事人留下的一手史料,使用史料需与其它史料互证。 (2 )看法:依据画面中“盾牌、法律天平、出海商船”可知英国的优雅安宁和强大;依据画面中“叉子上的人头,被践踏的人,上吊的人,妇女另一手拿着匕首”可反映出法国的恐怖暴戾,尸横遍野。通过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态度。是否认可:依据材料的画面和时间可知基本认可;理由:依据所学从“光荣革命”的时间以及1972年,从此时英国的社会特征回答;依据1792年的时间从法国大革命的积极作用对于材料中漫画进行批驳。 23.“冲击——反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一 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这一古老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沉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摘编自费正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1)列举出中国近代一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四例? (2)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仿效西方的重要史实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冲击——反应”模式? 【答案】(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条》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 (3)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能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形成观点。例如: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认为是西方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其实质是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视作西方入侵,从而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有其片面性等。 评分项二:史实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史实正确。 评分项三:论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如: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西文明冲突和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做出了积极反应。由此可见,“冲击——反应”模式符合中国历史演进的实际。然而,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又有其局限性,是片面的。他过分强调“外因决定论”,违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西方冲击虽然催生洋务运动等,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所以,费正清对中国历史的评判和理解是片面不符合实际的。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评分项四:组织 语言阐述有层次,有逻辑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近代不平等条约回答即可。比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 (2)依据材料二事件围绕近代国人器物、制度和思想探索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型论证题。对于材料中“冲击——反应”模式进行评述。可以从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冲击——反应”模式符合中国历史演进的实际。但过分强调“外因决定论”,违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并结合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进行反证。总之,论述符合主旨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