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 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 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扩大,也就是在强调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外传播,没有体现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故D项错误。‎ ‎2.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 ‎(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这一现象说明 A. 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 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 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选拔人才愈加严格,这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考试人数下降;C选项错误,“必将”一词过于绝对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传奉官”指由司礼等监太监“传奉圣旨”任命的官员。“传奉官”的泛滥使政府官僚体制失衡,增加财政负担,故对“传奉官”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A项,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说明君权受到定约束,故排除。C项,传奉官多为工匠、医生、宗教、书画、文化等科技与文艺专业人士,且并不干预朝政,故排除。D项,传奉官制度与内阁制度并无联系,故排除。‎ ‎4.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漠不关心国事,不加入任何一方的人,将丧失公民权利,不能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B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立法过程,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是解题的关键。‎ ‎5.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 扩大了国王权利 B. 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C. 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 D. 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的规定,使政府大臣的作用得以增强,限制了王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答案为D项;这项法规削弱了国王的权利,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B项不符合史实;光荣革命为议会限制王权提供了条件,与这一法规的作用一致,C项错误。‎ ‎6.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 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 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 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 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答案】C ‎【解析】‎ 从总统遭到弹劾的流程上来看,涉及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参与,各个部门按照规章来进行,程序比较严格,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本质问题;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7.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 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 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 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无法体现俄美支持清廷,排除A;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国传统外交,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分析解答。‎ ‎8.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 使工人斗争富有科学性 C.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可见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科学性,故选B。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与史实不符。D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是题干的主旨。‎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 ‎9.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 维护政局稳定 B. 进行革命动员 C. 建立统一战线 D. 培育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正确;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错误;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和C错误。‎ ‎10.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 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 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 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 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提到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等抗战口号,说明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抗战艰巨性,排除A;材料得不出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排除B;材料看不出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分析解答。‎ ‎1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別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最重要 B.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利团结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 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正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政问题,不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A. 巩固殖民统治 B. 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 提升国际形象 D. 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美国最高法院……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力图领导世界,故C正确;据材料 ‎ “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若想领导世界,必须先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A不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两大阵营问题,B成错误;据材料可知强调的是国内的种族问题,没有涉及民族独立解放运动,D错误。‎ ‎1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14.据表可以得出 文献 西汉商业 ‎《史记·货殖列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择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书·食货志(下)》‎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史;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A. 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 B. 《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 C. 《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 D. 史书记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 ‎【答案】A ‎【解析】‎ 表格“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说明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A正确;B偏颇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最为接近事实错误;D中可信度值得商榷。‎ ‎15.唐代法律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一规定在当时 A. 解决了家庭内部经济矛盾 B. 增加了国家人头税收入 C. 客观上增加了自耕农数量 D. 有利于社会财富迅速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分家增加了自耕农的户数,故选C项;财产分配仅是家庭经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人头税是针对人口而征收的税种,分财产不增加人口,排除B项;小农经济不能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值,排除D项。‎ ‎16.南宋时,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江南常患粮食不足,所谓“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江南农耕技术的退步 B. 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C. 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D. 江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江南原先种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明清时江南地区农耕技术没有退步,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区域贸易的发展,故C项排除。‎ ‎17.早先,享用来自东方的茶叶是属于王公贵族的特权。到18世纪中叶,不仅贵族绅士和富商不停地饮茶,而且每一个船工、浆洗工和挤奶女工也都饮用它,茶叶成了他们不可缺离的消费品。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 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 C. 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D. 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成为英国不可缺离的消费品,饮茶成为生活习惯,说明茶叶进口增多,英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饮茶对英国的影响,不能说明英国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故C项排除。‎ ‎【点睛】“18世纪中叶”是解题的时间信息。‎ ‎18.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A. 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 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 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 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英国城市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降低,但这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不是城市化进程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选项错误。‎ ‎1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20.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材料“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和“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可见北洋政府此举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故选B;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其次,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即凡是北洋军阀的措施要就事论事。‎ ‎21.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 A. 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 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 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 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固定收入,庄员也不清楚一个劳动日能拿到多少报酬,当然更不知道经济年度结束时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也就不会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农业的发展。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故B正确;1956年实行预付款制,无法体现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排除C;1956改革之后的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障的问题,排除D。‎ ‎22.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 A. 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 B. 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 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D. 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可知,体现了罗斯福政府企图缓和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工人利益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家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作用,排除B项;D项主要是“以工代赈”的作用,排除D项 ‎23.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可知,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史实。故A 项正确。材料表格数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而不是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24.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 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和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而初级产品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情况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项错误。不能通过发展中国家减少食品出口,推断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C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原因:根据材料一“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经济功能、城市外向型发展、商业资本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兴办大学等方面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历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等方面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答案示例:‎ 论题: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阐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有利于保护侨民利益。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后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 总而言之,在外力的逼迫下“朝贡外交”体制被打破,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61年至1946年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信息,紧扣设问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概括主题。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等可概括主题为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根据主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前的外交史实(朝贡外交、没有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史实(设立总理衙门、设立领事馆、外务部)等方面论证主题即可。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政府管理低效,官僚体系紊乱);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行政事务增多;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推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2)影响:提高了官员的行政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可知,旧的文官制度政府管理低效,官僚体系紊乱等弊端存在;“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可知,克里米业战争中的失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文官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等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等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内容可知,对某些职务有较高 文化水平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绩效水平和人力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等从政治、经济、行政效率的角度分析回答其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