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道:“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山歌是“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而“山歌又是《郑》《卫》之遗”,《郑》《卫》即国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故《诗经》也反映“民间性情之响”。A选项符合题意。《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属于贵族文化,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属于贵族文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唐诗不属于民间世俗文化,D选项排除。 【点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 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 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 儒学对治国安邦的作用有限 D. 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宣扬仁政和民贵君轻,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要求加强中集权,进行争霸和统一战争的要求相背离,因此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儒学在诸子时代属于“显学”,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未受到压制,B选项错误。儒学在和平时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具有重大作用,C选项错误。 【点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以便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时期各国君主统治的核心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变法改革,此时法家思想适应出现,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宣传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 3.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 个人的品行成为史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 B. “三纲五常”观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C.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D. 历史学家的好恶决定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来看,儒家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看到班固的历史观有所突破,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彝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人物评价的影响,和个人品行无关,A选项排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民众日常生活无关,B选项排除。史学家对历史评价坚持秉笔直书,客观公正的原则,历史学家的好恶决定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4.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这主要说明 A.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 C. 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家陈亮主张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可知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探讨儒学的功用,A选项排除。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与儒家义利观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5.《传习录》载:“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此,人们修养的关键在于 A. “克己复礼”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正君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知作者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来寻求理,这属于心学的主张,B选项符合题意。克己复礼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A 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C选项排除。正君心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D选项排除。 【点睛】王守仁认为,“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古代有一位思想家强调“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天地之化日新”,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 韩非子 B. 韩愈 C. 朱熹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强调气一元论和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材料“天地之化日新和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可知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观点,D选项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A选项排除。韩愈是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朱熹是理学的代表,C选项排除。 【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有:(1)唯物主义方面,他主张“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强调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还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认为政治应该趋时更新(2)在动静学说方面他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变论。他认为动静是辩证的关系,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3)在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 7.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提出对“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以打击英国鸦片贩子,争取各国商人。他认为,“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向相睽(背离)”。这表明林则徐 A.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为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而努力 C. 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D. 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对英国鸦片贩子和正规商人区别对待可知,林则徐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C选项符合题意。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A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林则徐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D选项排除。 8.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在此,谭嗣同强调的是 A. 中体西用 B. 进化原理 C. 民权意识 D. 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可知,谭嗣同认为君主是为百姓办事而推举出来的,遇事不办应该换掉君主,体现的是民权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进化原理,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君主立宪制思想,D选项排除。 9.孙中山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此处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 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科学社会主义 B. “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 采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答案】B 【解析】 略 10.李大钊曾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李大钊一面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另一面又提出“悟儒家日新之旨“说明李大钊能辩证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持辩证态度,B选项排除。从李大钊的态度可知,李大钊摆脱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性,C选项排除。材料未提及马克思主义,D选项排除。 11.1954年,我国确立俄语为第一外语。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并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变化 A. 服务于我国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 B. 直接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C. 表明我国教育方针发生重大改变 D. 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外语教育语种进行了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中苏两国战略思想及国家利益的对立直接导致中苏关系破裂,B选项错误。我国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没有发生重大改变,C选项错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语教育语种的调整,D选项排除。 1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具有人文精神 D. 抨击贫富差别 【答案】C 【解析】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反映了好人和坏人的贫富差距,但材料后半部分是一个转折句,强调的是相对于财富,道德的价值更永恒,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故C正确,D错误;材料未涉及奴隶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利平等的相关内容,故B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联系所学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分析解答。 13.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4.下图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说明: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遭到摧毁 C.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D.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新教大学在16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学生修读世俗专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修读神学专业的比重则急剧下降,表明学生的就读意愿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的变化,没有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天主教的垄断地位遭到摧毁,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世俗文化与社会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 15.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16.“启蒙运动是致力于批判的分析,借助于观察和想象,完全以经验资料为依据,不懈地对传统确定的事实提出质疑。这种做法被称作批判方法,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这段话旨在说明启蒙运动 A. 致力于批判专制制度 B. 借鉴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C. 挑战传统,质疑权威 D. 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可知,启蒙运动借鉴了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B选项符合题意。批判封建制度不属于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启蒙运动挑战传统,质疑权威,C选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就已产生,D选项排除。 17.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建立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C. 立体交通网络的诞生 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后来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B 选项符合题意。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与工厂由沿河流转移到内地之间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排除。立体交通网络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选项排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不是工厂由沿河流转移到内地的直接原因,D选项排除。 【点睛】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工业革命需要的动力问题,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8.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斯塔尔夫人(1766-1817年)曾说:“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 A. 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 新社会制度的赞扬 D. 自由和理性的渴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中的“忧郁”反映了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A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新社会制度的赞扬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自由和理性的渴望,D选项排除。 【点睛】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9.1804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英雄交响曲》时,在总谱的扉页上原本写的是“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当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他把标题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贝多芬这一举动表明他的 A. 民族主义情怀 B. 现实主义的态度 C. 民主主义情感 D. 个人英雄主义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愤然涂去了原来的题字”,可以知道拿破仑的称帝打碎了贝多芬的民主思想,C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主义情怀,A选项排除。贝多芬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作品,B选项排除。个人英雄主义观在材料中无从得知,D选项排除。 20.“他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劳动者气喘吁吁,勾勒出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下图所列的文学作品中,与“他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客观”、“勾勒”和“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是现实主义的特点,《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D选项正确。A、B选项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选项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 21.有学者就19世纪某重大科学成就称:“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由此推断,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日心说 B. 进化论 C. 电磁感应现象 D. 细胞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不仅在生物界,而且思想界、宗教界产生了重大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属于物理领域,C选项排除。1838~1839年由施莱登和施旺最早提出细胞学说,属于生物领域,D选项排除。 22.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问世 B. 相对论的诞生 C. 蒸汽时代的到来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可知属于微观世界的研究范畴,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经典力学、相对论、蒸汽时代的到来与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无关,ABC选项排除。 23.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D. 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相对的时空观,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故选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排除A;伽利略创制望远镜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排除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排除D。故选B。 24.某同学收集到三则关于绘画风格的评论材料,如下图所示。材料①②③所对应的画种分别是 A. 文人画立体派绘画印象派绘画 B. 立体派绘画文人画印象派绘画 C. 文人画印象派绘画立体派绘画 D. 印象派绘画文人画立体派绘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立体派绘画主要目的是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在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印象派绘画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强调光和色作为绘画的追求。根据材料可知①属于印象画派,②属于文人画,③属于立体派绘画,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上述分析排除AB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规定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这样便将熟悉儒家经典与获得权力两者结合起来。科举制度使得儒家学说的传播有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因为考试的不断技术化,反倒使这种传播不断地与内容相脱离。在明清八股下的科举中,儒学已完全演化为一种道具,对于什么是儒家之理想和本性恐怕许多读书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儒学的内容日渐被固定为一些口号和语录,至于其真正的内容反而被掩蔽了,从而使思想失去了其内在的活力而走向僵化。 ——摘编自干春松《科举制度和儒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关系。简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对儒学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以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打破世袭贵族对选官的垄断,体现公平、公正。 (2)关系:儒家学说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将儒家学说与权力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儒学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儒家的制度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影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儒学逐步沦为读书人获取功名的工具,导致儒学丧失其内在的活力,日益走向僵化和教条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可知科举是以考试选拔人才; 根据材料“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可知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可知科举考试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根据材料“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可知科举考试打破世袭贵族对选官的垄断。 (2)根据材料“由于规定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这样便将熟悉儒家经典与获得权力两者结合起来。”可知儒家学说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科举制度使得儒家学说的传播有了制度保障”可知科举制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根据材料“在明清八股下的科举中,儒学已完全演化为一种道具,对于什么是儒家之理想和本性恐怕许多读书人并不十分关心”可知,八股取士使儒学日益走向僵化和教条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材料二 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摘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7日)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反映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毛泽东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探索的历史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特质。 【答案】(1)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目的: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和训练干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3)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特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革命和建设。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根据材料“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发展。根据材料“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可知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和训练干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属于三大改造一部分, 改造工商业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主要探讨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的背景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论十大关系》相关内容可知,二者分别是指导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重要思想,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 【答案】(1)观点: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提倡使用俗语。 (2)意义: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文化的支配权;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 (3)贡献: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作用: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可知但丁认为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根据材料“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可知但丁认为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根据材料“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可知但丁提倡使用俗语。 (2)根据材料“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一是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根据材料“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二是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文化的支配权;根据材料“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三是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根据宗教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相关材料可知,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传播新思想、促进文化传播、唤醒民众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