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 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 检测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 检测 ‎(1)‎ ‎1、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2、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3、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 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2018·高考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6、清末,很多海外同胞听闻国内革命党人宣扬剪辫后惊呼:“剪了辫子,你还是中国人吗?你还敢回国吗?”1912年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7、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D.民主共和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8、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 B.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10、(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决议加以复议。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1、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12、(2015·高考海南卷)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3、(2017·高考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4、 (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5、(2019·天津文综)《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课后检测答案 ‎1、‎ 解析:选D。1911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成立后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不是1911年后才转向武装起义的,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后,立宪派一直存在,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可知,部分立宪派转向了革命派,并未淡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 ‎2、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这是以和平方式宣告清政府灭亡,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清帝不是主动退位,材料中“定为共和立宪政体”也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说明革命派在当时受到排斥,民众仍然认可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 ‎4、解析:选D。据材料“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单向制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是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约法仿效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不了议会的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制约行政不能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5、解析: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解析:选B。据材料“1912年以来,还留辫子则会被取笑为封建余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故留辫子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故B项正确;辫子问题不是革命的重要标志,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误;辫子问题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封建陋习没有完全丧失社会土壤,故D项错误。‎ ‎7、【解析】选A。“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说明辛亥革命后表面是共和政体,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受到专制残余的影响,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A;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B;材料强调政治方面,C、D强调的是思想,排除C、D。‎ ‎8、答案B。‎ 解析 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此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材料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 ‎9、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表明,孙中山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以及追求民族振兴的愿望和信心,故C项正确。‎ ‎10、参议院请临时大总统颁布→孙表异议,提请参议院复议→参议院讨论后最终确定。这一过程反映出共和政体下权力的运作程序,故选C项。‎ ‎11、解析 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了“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 ‎12、解析:选A。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人治”的内容,无从体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3、解析:选C。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选C项;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与此次改革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由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D项错误。‎ ‎14、答案 B ‎15、【解析】选B。本题的时间是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反帝不明确,也不可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故A、C、D不正确;材料体现了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故B正确。‎ ‎(2)‎ ‎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中华民国 B.迫使清帝退位 C.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D.加快了近代化进程 ‎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191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13人中,皇族7人。这一改革(  )‎ A.标志着近代立宪运动起步 B.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 C.彰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旨在应对国内政治浪潮 ‎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6、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 B.实现和平建国 C.顺利通过《临时约法》 D.缓解财政困难 ‎7、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8、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清朝的专制不得人心 C.反对清政府统治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 ‎9、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以反清政府为宗旨 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D.脱离了中国实际 ‎10、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11、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12、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 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要改变革命策略 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斗争目标不明确 ‎13、“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5、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随堂练习答案 ‎1、选A。从材料信息“20世纪初”“广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判断是黄花岗起义,故A与题意相符。‎ ‎2、‎ 答案B项。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可以理解成辛亥革命未发生流血冲突迫使清帝退位,故选B项。‎ ‎3、解析:①推翻清王朝没有错,但是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故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答案:B 4、 D ‎5、解析:选D。据材料“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单向制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是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约法仿效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不了议会的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制约行政不能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6、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就说明了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 ‎7、解析:《辛丑条约》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清政府实施婚姻改革,其目的是挽救危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 ‎8、解析:结合材料中“庚子变乱”的时间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威信扫地被迫实施新政,所以清政府内部对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和革命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反对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 ‎9、解析:答案:A。根据材料中“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进行民生的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成果有限,故A项正确。‎ ‎10、解析:选A。据材料“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得出,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故B项错误;“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并没有实行平均地权,完成社会革命,故D项错误。‎ ‎11、答案:A。临时政府建立时期,各区域旗帜不一致,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部缺乏统一权威,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 ‎12、解析 据材料“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和“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可知革命的策略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13、解析:选A。材料“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故A项正确;B项中“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民族意义,不是政治意义,故C项错误;D项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对国家观念的重视,只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民众供奉的牌位中出现国家观念,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 ‎15、答案A项。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二者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就说明立宪思想还未被国人摈弃,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