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1. 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 礼 B. 义 C. 仁 D. 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仁,C正确。“礼”是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忠”是指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2.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宗法制突出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李世民的继位,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也是对孔子“礼”的违反,同时也违背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因此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题干与“民贵君轻”不符,可以排除④。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3.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的信息,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礼乐等级),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故D项正确。A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C项理解不够全面,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4. 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符合材料主旨,B正确。孔子、庄子没有涉及题干的思想主张,A、C排除。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权至上,其主张与材料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各流派思想家的主张。本题抓住题干中的“民高于君”的主旨,再结合选项中各思想家的具体思想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对拥有更多土地的的大地主给予一定的优惠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 ‎【答案】D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 ‎6.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用与无用,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属于道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思想,故D正确。“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心学,未涉及辩证法特点,故A排除。“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属于董仲舒思想,强调君臣纲常,故B排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属于性恶论,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 ‎7.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 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由条件一中的“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可知材料应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B、C两项;根据材料一“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和条件二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反映了宋明理学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三纲五常”,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A正确。材料展现的是士大夫注重道德气节,社会讲求礼义,没有涉及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排除D。‎ ‎8. 宋代福建产生了7607名进士,约占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19人考中状元,最为著名的是永福县(今永泰县)“七年连中三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 ‎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 ‎④福建是朱子学的发源地,教育事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略 ‎9.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将“己”解释为“私欲”,将“礼”解释为“天理”,“克己复礼”便可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这应该是朱熹对“克己复礼”的解释,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D两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0.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 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 “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 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 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答案】A ‎【解析】略 ‎11. 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D ‎【解析】略 ‎1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经济思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大意,即政府干涉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3.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 ‎【答案】C ‎【解析】商鞅处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够完善,封建经济有待发展,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巩固统治基础,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而黄宗羲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形势,故C项正确;二者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B项不是根源;二者社会性质都是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14.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 A. 道教思想 B. 佛教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自然,自得”可知,这些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也就是心学,而心学针对的是程朱理学,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15.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这家思想:“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共同批判的是 A. 墨家的“兼爱”思想 B.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C. 儒家的“仁政”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无差别等级的爱,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相符,A正确。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是主张社会不分等级,B错误。儒家的“仁政”思想,是指统治者要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与材料不符,排除C。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指人生来是恶的,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题关键词是“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尊卑无别也”,理解这两句话共同指向墨家的“兼爱”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16.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A. 经济基础的变革 B. 阶级关系的变化 C. 对外交往的频繁 D. 政治上的割据纷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从“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可知材料所述的历史场面为百家争鸣,其历史条件包括: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政治上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国割据纷争不断;其历史条件并不包括对外交往的频繁。故A、B、D三项不符合题干,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 ‎17. 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 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 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等人对传统儒学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 ‎18. 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A. 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B. 小张:政治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C. 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D. 小徐: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法家强调法治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并严格执行,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和谐相处,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道家强调无为而治,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墨家强调兼爱,即无等级差别的平等的爱,与D项中的“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不符,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流派的思想主张。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题目本身并不难,重点在于注意选择“不太恰当”的一项。‎ ‎19. 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贵君轻,爱无差等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两层含义: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和改造自然环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指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排除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民贵君轻”是孟子对君民关系的论述,“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均与材料无关,排除C。“制天命而用之”是指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与材料意思相符,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思想。本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所述为“天人关系”,就可以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20.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此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且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符合了“人类意识”首次觉醒,A项正确。“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在秦始皇时期,这一现象摧残了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人类意识”首次觉醒,排除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C。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出现在公元5世纪的隋朝,时间不符,同时隋朝的文化学术政策并没有起到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作用,排除D。‎ ‎21. 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 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根据“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可知 ④ 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正确;由题干”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可知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正确;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可知③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正确。所以C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22.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下面两位人物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知德合一”‎ D. 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都带有人文主义色彩,都注重通过道德教化人的灵魂,其思想都是为了挽救日益没落的奴隶制度,故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苏格拉底的主张,而非孔子,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选C。‎ ‎23.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为“哲学的创造者”,其主要依据是苏格拉底 A.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的主张 B. 强调人类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C.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D. 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制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认识你自己”。‎ 考点: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苏格拉底 点评:还可以考查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异同: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 ‎24.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 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谜语的谜底是人,这体现了对人自身的探讨,故A正确;B、D材料未涉及自然因素,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对人自身的探讨,而不是世界主宰的问题,故C错误。‎ 第Ⅱ卷材料题(共52分)‎ 二、材料题(共52分)‎ ‎25.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知识点:儒家思想形成发展史综合 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最为著名。 (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体现家庭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体现宗族团结;“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体现乡里和谐。 (3)从材料中文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对广大民众而言只能是遵守伦理道德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材料一,二文字内容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维系家庭家族和睦;材料三文字内容说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还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6.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 ‎(1)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了哪些主张?在人文精神方面,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创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西方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2)结合材料1.2,简要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答案】(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仁政。荀子:仁义(答出两条,即可得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2)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涉及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有: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第二小问,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主张分别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 ‎(2)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精神。‎ ‎2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5)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 ‎(2)原因: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②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 ‎③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3)发展: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4)表现:①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强调唯物主义哲学观;④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5)原因: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出现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2)从材料中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得出原因之一为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革和儒学家本身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学四个方面来分析。‎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儒学家的能力和统治者的态度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等知识点。本题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设问,掌握识记基础知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