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第07单元+单元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第07单元+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商定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予以配合。上述会谈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B.“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C.中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 D.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 ‎2.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3.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如下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做出了如下哪些贡献 A.解放思想 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 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 转基因技术 ‎4.2016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 ‎●原子能 ●火箭和喷气技术 ●电子计算机 ●半导体 ‎●自动化 ●精密机械 ●仪器仪表 ●新兴科技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5.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6.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7.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A.体现了“双百”方针 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不利于文艺繁荣 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8.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9.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A.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0.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13.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恢复高考制度 D.改革开放 ‎11.“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 ‎12.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人物2: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3: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到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 ‎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上发表《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了“尼克松主义”的萌芽主张,故D项与材料不符。‎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此项成就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空间技术,故C项正确;A、B两项不属于空间成就,故排除;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B【解析】由图片材料可知,“两平”分别是指邓小平、袁隆平。对中国农民而言,邓小平的主要贡献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培育了杂交水稻,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B项正确。‎ ‎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材料文字“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说明要让不同的学术问题相互争鸣,不在学术问题上搞集中统一,这是“双百”方针的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我国当时克服了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A项正确,C项排除;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是在“文革”结束后,与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不符,B项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主张发展科技和教育,与材料的时间、内容都不符,D项排除。‎ ‎6.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分析材料信息可见,1956年,陆定一所阐述的方针即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旨在发挥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选B。A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双百”方针涉及文艺、学术领域,故C、D两项错误。‎ ‎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中未涉及“百花齐放”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捍卫,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C项的表述与题中的信息“提倡百家争鸣”不符,故排除;由题中的信息“毛泽东说……就世界观来说……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可知,该主张容易造成学术受到政治干扰,故选B。‎ ‎8.D【解析】本题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为适应大众化的需求,兴起“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可见此现象表明中国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D项正确。材料提及网络艺术,但未体现其成为主导,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网络艺术的兴起,不代表文学创作的成熟,C项排除。‎ ‎9.B【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到1965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题中时间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新时期”,新时期一般指改革开放以后,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0.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参加高考的人数以及录取人数、录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高考制度完全废止,教育体制、教育秩序、教学活动皆被破坏,大学招收的是无需经过考试的工农兵学员,“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下恢复了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使青年学子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文革”后有利于参加高考人数增加的事件,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到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院校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这些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做好了准备;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体现改革开放形势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特点,A项符合题意。‎ ‎13.【答案】(1)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发展经济要顺其自然。‎ ‎(2)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 ‎(3)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问,据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得出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据材料“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可得出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据材料“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可得出发展经济要顺其自然。‎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是指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关系恶化。第二小问,应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国内应从国防、经济、精神、国际地位以及科技发展等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第(3)问,据材料“1984年……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14.【答案】示例一 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 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评分说明:概括特点基本准确,根据史实对特点形成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不得少于两个阶段。)‎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