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缺答案
当阳二高高二2018年九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 A.法家 B.道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 3.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据此,该人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6.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7.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8.汉武帝推行的文教政策主要有:设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土;办太学,一律由五经博土教授太学生员,经学为太学的教学内容;树立重师法和家法太学的教学风气,士子学完五经考试合格后任官。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A.完全改变了血缘政治的陈规 B.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 C.极大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儒学在各郡县的勃兴 9.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10.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赢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11.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神学意识 B.完成了伦理纲常思想的建构 C.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D.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13.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一气二 B.反省内心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1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义,以及天下人之义”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就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晚,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卷 B.程颐、朱熹、李费、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15.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有的倾向压抑人性,有的倾向个性自由。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①朱熹理学的主旨②庄子的逍遥游诉求③文人画的创作风格④李贽的离经叛道反正统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18.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宗法观念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协调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19.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0.《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1.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D.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22.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 23.《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推动了民上革命思想的肜成 二、材料题 25、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并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6分) 26、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4分)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4分) (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