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7
绝密★启用前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科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二、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张时记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12*4=48分) 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当时分封制度遭到较大破坏 C.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D.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2.“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刘邦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采用黄老之学 C.设置刺史 D.内外朝制度 3.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4.《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5.自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藩镇割据,其中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北宋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明确 B.体现阁臣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7.鸦片战争后,清朝把《南京条约》看作“永相和好”“永息兵端”的“万年和约”,开始着手处理与各国“妥议税饷章程”等“善后事务”,以确保“中外相安”。此事表明:( ) A.清政府满足了列强的要求,自此中外相安 B.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C.清朝统治者看不清西方列强的本质 D.清朝统治者开始开眼看世界 8.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A.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 B.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 C.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 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10.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 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11.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这段记述主要反映了红军( ) A. 革命的英雄主义 B. 坚定的理想信念 C. 艰难的生存环境 D. 灵活的作战策略 12.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第II卷(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26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8分)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潮风靡一时,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孙中山认为联省自治阻碍他统一全国的大业,主张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1922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百度词条《联省自治》 材料三 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国家”,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名却是在1781年3月美国《邦联条例》生效时才最后定下来,即便如此,美国仍就是13个独立国家的反英联盟。现代意义上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在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于1789年4月正式成立的,至此,美国在法律上才成为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这样一种独特的建国史使州和联邦的关系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美国究竟是联邦政府拥有唯一的主权,还是各州和联邦同时拥有主权,就成为美国建国初年争吵不休的问题。 ——任东来《美国宪法的“默许权力”和联邦至上原则》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中提及的这场著名辩论,秦始皇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进步性?(8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两国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中美两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启示?(12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科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此次弭兵之会发生于公元前546年可知应为春秋时期而非战国时期,排除C;D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定期朝见述职,各诸侯国之间都服从周王室。从材料可以看出弭兵之会的背景是诸侯争霸战争、弭兵的条件是大国平分霸权,弱国仆从大国,这都体现了对分封制的破坏,因此B较之A项更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时期分封制的瓦解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B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A郡国并行制也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是历史的倒退。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郡国并行制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夏朝,行省制代替封国制是元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4.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宋建国后吸取了唐代藩镇割据导致王朝灭亡的教训,由中央到地方实行了一整套全面的改革方案,这主要表现在实行财、政、军分权管理模式,答案选D;A 只是北宋体制变革的一个方面,排除;B 只是北宋体制变革的一个方面,排除;C 只是北宋体制变革的一个方面,排除。故D为最佳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可知,阁臣权力的大学取决于皇帝。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范围不可能明确,排除A项;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排除C项;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 7.C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清统治者对列强侵略的认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永远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一旦这一要求不能达到,就会兵戎相见。以后的多次侵华战争说明了这一点,但清王朝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故A错误,C正确;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清政府仍处在屈辱的地位,排除B;开始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开始学西方学习,排除D。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开始,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它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历程,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学生要对该战争的原因,时间,性质,战败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及影响进行全方位的掌握。 8.B 【解析】 试题分析:民国建立后,根据《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积极推动议会政党政治。但在国民党取得议会竞选成功后,宋教仁即将组阁之时,遭遇暗杀,说明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的艰辛。故答案为B。从材料“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可以看出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权力,而非逼其退位,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9.C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对三权分立的原则并没有在法律上体现到位,这恰恰说明革命派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并没有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故选C而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AD,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可知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1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红军“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说明他们的生活艰苦。但是他们依旧讨论着哲学命题,说明他们对革命抱有信心,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主要突出的是个体;C项反映的是材料的一个方面;D 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12.D 【解析】 试题分析:①错在五四运动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②错在国民革命运动并没有完全消灭北洋军阀;③错在延安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指挥部;④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不是三大战役而是解放战争的胜利。 13.(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4分)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4分) (2)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商运发展迅速。(4分) 社会:市民阶层发展。(2分)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2分) (3)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或答以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武器亦可给分)。(4分) 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问题。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共有四个,一是宗周时代的分封制、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有关趋势问题,即郡县制由原来的个别诸侯国推行到秦统一后的全国实行,即是由局部到全国性的发展。 (2)第二问,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状况。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解题干中的“现代”的含义,即是经济上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化,并且要结合科技发展来分析回答。在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与现代相近的现象出现。 (3)戊戌变法的特点可结合材料内容与教材内容来回答。材料中的“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表明了戊戌变法的学习西方的特点。有关戊戌变法的贡献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回答,也可依据材料中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历史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经济发展状况;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14. (1)决定: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6分,任答两点即可) (2)知识分子的宣传推动;地方军阀割据自保;欧美联邦制的影响。(6分)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分) 中国是通过北伐,武力完成统一,清除了联省自治的主张;美国是通过制宪的方式,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联邦制.(6分) 启示: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辩论的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决定是废分封,行郡县;第二小问进步性从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中“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的信息,可概括出知识分子的宣传推动,欧美联邦制的影响;从 “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的信息可概括出地方军阀割据自保。 (3)第一小问相同的政治问题从材料二中联省自治和材料三中美国建国初的《邦联条例》以及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归纳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第二小问中中国的方式从材料二中“1922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的信息来归纳,美国的方式通过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制定宪法,建立了联邦制;第三小问启示可从国情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美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联省自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