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核心素养(课件)(39张)
第二部分 核心素养 题型突破 热点链接 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 1. 概念 :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 , 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内容 (1) 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地发展。 (2) 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3) 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 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 , 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 阶级分析方法。 (6)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考向示例 ( 2017 · 全国 Ⅱ 卷 ,33 )13 世纪后半期 , 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 , 并专门发布公告称 , 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 , 当时佛罗伦萨 ( )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 :A 本题实际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兴起必然影响到社会文化 ( 建筑风格 ) 。 13 世纪的佛罗伦萨位于欧洲传统商路的中心位置 , 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 城市共和国 ) 。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市民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大为提高 , 所以政府扩建教堂要与 “ 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 ,A 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B 项错误 ; 随着王权不断加强 ,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教会权威受到削弱 ,C 项错误 ;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宗教改革时期 ,D 项错误。 即学即练 (2017 · 河南濮阳三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 ( 或称意识形态结构 ) 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 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 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 : 首先围绕 “ 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 ” 拟定论题,论题必须要符合图示。本题无论选择什么论题,都需要阐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如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等。其次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 : 示例一 : 论题 :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 阐述 : 战国到明清 , 中国一直存在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 地主、自耕农、佃农一直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 , 经济结构基本上属于地主经济 ; 秦汉至明清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官制虽有差别 , 但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 ;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明清 , 儒家文化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 总之 , 秦汉到明清 , 中国社会内部虽一直处于经常变动之中 , 但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 , 大一统帝国和官僚制度、地主经济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却始终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 ,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 中国传统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示例二 : 论题 :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 ( 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 。 阐述 : 中国传统社会 , 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 , 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 , 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 , 地主经济又是大一统的基础 , 只有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 , 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 , 用以供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的指导 , 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不能形成。总之 ,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 , 它们互为因果 , 相互适应、相互调节。 (“ 示例”仅作参考 ,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 二、时空观念 1. 概念 :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 , 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2. 解读 (1) 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分别历史时间与空间有多种方式 , 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要素 , 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 在不同的时空框架内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 (5) 将认识对象放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 考向示例 ( 2017 · 全国 Ⅰ 卷 ,34 ) 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 《 又是斯大林格勒 》 。该漫画表明 ( )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 :D 判断该情景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 水力发电站 ” 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正确。 即学即练 1.( 2017 · 山东威海二模 ) 论及古代某制度 , 某学者指出 ,( 它 )“ 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 ,“ 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 , 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该制度是 ( ) A. 丞相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 D. 军机处 解析 :D 判断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 “ 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 ” 判断这一制度出现于明代废除丞相后, A、B两项自然排除。由 “ 迅捷高效、机密严谨 ” 的信息可以判断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一定的保密性,C项错误, D项正确。 2.( 2017 · 陕西汉中二模 )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 , 大清举国哗然。不久 , 清帝下 《 罪己诏 》:“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 , 征兵调饷 , 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 , 兵非素练 , 纷纷召集 , 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 , 战无一胜 , 其万分为难情事 , 言者章奏所未及详 , 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解析 :B 判断该条约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的 “ 倭国 ” 和 “ 水陆交绥 , 战无一胜 ” 可判断该条约是 《 马关条约 》 。 《 马关条约 》 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 “ 合法化 ” 的恶例 ,B 项正确 ;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 《 南京条约 》 的结果 ,A 、 C 两项错误 ; 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是 《 辛丑条约 》,D 项错误。 三、史料实证 1. 概念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 解读 (1)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 , 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 , 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2) 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 , 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 , 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 , 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3)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 , 以史料为依据。 考向示例 ( 2017 · 全国 Ⅰ 卷 ,26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 述 出 处 “秦王 ( 李世民 ) 与薛举大战于泾州 , 我师败绩。” 《 旧唐书 · 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 , 太宗 ( 李世民 ) 率众讨之 , 不利而旋。” 《 旧唐书 · 太宗本纪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 刘文静 ( 唐朝将领 ) 及薛举战于泾州 , 败绩。” 《 新唐书 · 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 , 太宗为西讨元帅 , 进位雍州牧。七月 , 太宗有疾 , 诸将为举所败。”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 》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C 四段材料是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 能够得出的基本历史事实是 : 唐军曾经与薛举战于泾州 , 结果唐军战败。四段材料的不同点是对唐军战败原因的描述 , 相比于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有美化李世民之嫌 , 因此 ,C 项正确。材料中 “ 秦王 ( 李世民 ) 与薛举大战于泾州 ” 和 “ 刘文静 ( 唐朝将领 ) 及薛举战于泾州 ” 的说法矛盾 ,A 、 B 两项无法确定。李世民 “ 患病 ” 只有第四段材料提及 , 这也可能是作者美化李世民的托词 , 不能认定为历史事实 ,D 项错误。 即学即练 1.( 2017 · 湖南十校联考 ) 乾隆时期 , 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 ,“ 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 , 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 , 除金银外 ,“ 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 ) A. 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 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B “ 教民纺织 ” 、金银外的矿产主要是铁矿 , 政府 “ 给照开采 ” , 纺织业和铁器都关系到民众的生产、生活 , 政府重视这些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生产 , 以便维护封建统治 ,B 项正确。允许或鼓励民间发展纺织和冶铁业 , 并不能说明政府对其他行业的态度 ,A 项以偏概全。地方机局 “ 教民纺织 ” ,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项误读材料 ; “ 教民纺织 ” 和 “ 给照开采 ” 都属于民营手工业 ,D 项错误。 2.( 2017 · 湖南长沙三模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 全球通史 》 中说 , 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 , 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 , 在欧洲非常受欢迎 , 开始被大量进口 , 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 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 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 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 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解析 :B 根据材料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显然是在诋毁亚洲产品 , 以达到抵制进口的目的 , 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种诋毁对手的做法 ,A 项是错误的。正是因为英国人对亚洲纺织品的青睐才会出现这种诋毁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欧洲纺织品水平的信息 , 无法得出 D 项的结论。 3.( 2015 · 江苏卷 ,2 ) 据秦琅邪石刻 , 皇帝之土 , 西涉流沙 , 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 《 淮南子 》 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 大禹“东渐于海 , 西被于流沙” , 更有“纣之地 , 左东海 , 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 淮南子 》 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等书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等书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 “ 差异 ” ,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四、历史解释 1. 概念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 解读 (1)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 , 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 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 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考向示例 ( 2017 · 全国 Ⅱ 卷 ,25 )《 史记 》《 汉书 》 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 , 甚至由宰相主持 , 皇帝亲自参与 ,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C 魏晋以后 ,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 , 目的是 “ 鉴于往事 , 资于治道 ” , 为维护自身统治服务。这必然会导致出现丑化前朝 , 美化本朝的倾向 , 带有鲜明的政治性 , 故 C 项正确。 A 项的真实性、 B 项的公正性、 D 项的客观性都不正确。 即学即练 1.( 2017 · 全国 Ⅱ 卷 ,35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 赫鲁晓夫回忆录 》 多次出版 ,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 ,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 , 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 :D 回忆录受回忆者个人主观因素及出版年代不同的影响较大,因此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与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相比,各有千秋,故A、B两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缺乏科学依据,是错误的;材料中强调 “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 ,反映出历史叙述受时代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 2.( 2017 · 北京卷 ,14 )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 , 但在唐宋时期 ,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 , 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 , 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 据此得出的认识 , 正确的是 ( )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解析 :C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得到极高评价;而在明代,人们更关注他的文学成就。联系所学分析,明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作为思想家的柳宗元,反对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反对世袭特权等,因此在明代加强思想专制的时代背景下,世人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由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通俗文学的相关信息,通俗文学也不能左右思想评价,A项错误;柳宗元虽然仕途失意,但唐宋时期他的思想成就仍得到极高评价,B项错误;明代主要关注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而唐宋时期不仅关注其文学成就还关注其思想成就,D项错误。 3.( 2016 · 江苏卷 ,2 )《 史记 》 记载 :“ 秦王发图 , 图穷匕首见 ……( 荆轲 ) 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 , 不中 , 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 《 荆轲刺秦王 》( 下图 ) 再现了这一场景。 《 史记 》 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 A. 描绘上是一致的 B. 形式上是一致的 C. 风格上是一致的 D. 主题上是一致的 解析 :D 《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雕刻的场景都反映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二者的主题是一致的,故选D项。《史记》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瞬间,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形式记载,而汉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描述,B项错误;《史记》只是单纯描写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汉画像石则生动地表现出了荆轲的义勇精神,故C项错误。 五、家国情怀 1. 概念 :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 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 , 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 , 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 解读 (1)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 , 具有家国情怀 , 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 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 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5) 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塑造健全的人格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向示例 ( 2014 · 全国 Ⅱ 卷 ,30 )1937 年 11 月 ,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 , 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 , 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 , 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 :A 本题实际考查顾维钧的爱国情怀。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对中国援助,A项正确;从题干的 “ 否则 ” 可知,顾维钧提到的 “ 另一次世界大战 ” 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 “ 警示 ” 的目的,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 D项错误。 即学即练 ( 2017 · 四川南充三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 费正清认为 , 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 …… 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 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 , 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 , 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 , 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 “ 冲击 — 反应 ” 模式。 他认为 , 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 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 “ 冲击 ” 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 19 世纪强大的西方侵略者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一个在 4 000 年间自以为是物质文明创造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黯然神伤。 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西方的冲击 , 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 , 对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 , 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 , 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 , 到了 20 世纪 , 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这三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 ——《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 解析 : 对于费正清的观点应该辩证地看,这是我们最容易说明的看法,费正清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其看到了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不妥之处是没有看到中国内生的现代化因素,这一答题思路是最符合中学生思维习惯的,也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你对费正清“冲击 — 反应”模式有何看法 ?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 说 明 : 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 : 观点一 : 费正清“冲击 — 反应”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 先进、开放的西方文明冲击着古老、传统的中华文明 ; 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中西文明冲突和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面对这一冲击 , 近代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做出了积极反应。由此可见 ,“ 冲击 — 反应”模式符合中国历史演进的实际。 观点二 : 费正清“冲击 — 反应”模式是片面的。 他过分强调“外因决定论” , 违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 ; 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 西方冲击虽然催生洋务运动 ,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 , 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所以 , 费正清对中国历史的评判和理解是片面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