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刷0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狂刷0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2.D【解析】经济变革决定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社会矛盾、阶级关系、思想、制度都会发生变化。故选D。‎ ‎3.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3.B【解析】由“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故本题答案选B项。法家强调法治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要强调仁与礼,排除A、C、D三项。‎ ‎4.下图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作揖行礼”图,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归纳总结】关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3)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4)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5)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正统地位。‎ ‎5.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5.B【解析】材料的大意为,士子当官犹如农夫耕地一般天然,士大夫失去了自己的地位(指的是不被国家看重),就好像诸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由此分析可知,孟子主张知识分子入世,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 ‎6.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时就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这个故事的作者痛批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经,他是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7.“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7.D【解析】根据“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体现墨家提倡节俭和薄葬的思想,兼爱非攻也是墨家的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B是法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三项。‎ ‎8.《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大意是:“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所以,如果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综上可知,荀子意在告诫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体现的是“仁政”主张,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礼法并施”,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君民共治”,排除C;“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排除D。‎ ‎9.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①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②‎ 包容开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③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 ‎10.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荀子和墨子 D.老子和孔子 ‎1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即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故本题应选A项。‎ ‎1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11.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的,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2016年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2‎ ‎.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突破礼教的束缚以及反抗专制暴政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要重视。‎ ‎13.(2015年山东卷)《尚书l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3.C【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把人民当作镜子”,这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这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C符合题意。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是道家的思想。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14.(2015年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名师点睛】‎ 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作为切入点。百家争鸣前期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而儒法合流成为战国中后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此时期的总体特征)一个基本的思想融合趋势。本题考向明确,题目简单,考点较细,具体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平时在学习中要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相关重要史实的把握,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