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 加强专制主义 B. 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 ‎2.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 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B. 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 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 D. 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4. 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 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 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5.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6.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8. 西汉的律法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隋唐律法规定工商之子不当仕;明朝的律法规定普通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布料的衣服,而商贾只能穿绢和布两种布料的衣服。这说明 A. 明令禁止经商 B. 反腐倡廉 C. 等级观念严重 D. 政府用政策干预社会经济 ‎9.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 B. 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 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 D. 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 ‎10.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民贵君轻 D. 以法治国 ‎11. 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 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 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 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D. 先富后教开明统治 ‎12.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13.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4.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5.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A. 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 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16.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 政府注重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17.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 A. 秦朝的郡县 B. 西汉的郡国 C. 宋代的路州 D. 元朝的行省 ‎18. 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这体现了明朝时 A. 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 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 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 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19.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 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 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 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0.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1.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22.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23.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2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制度 B.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主人 C. 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D. 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25.《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 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 这表明陈独秀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26. 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A. 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 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 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 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27.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28. 1840年中国GDP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额的30%以上,却被一支只有4000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当时日本的五倍,却在甲午战争中败北。1900年中国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几万人的八国联军攻陷京城烧杀抢掠。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中国近代战败的原因是 A. 中国当时政治结构落后 B. 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C. 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 D. 外国资本主义强大 ‎29.1566年,英国女王针对下院经常反驳政府的提案这一情况说道: 有些问题无须下 院“摇唇鼓舌”,“上帝不会允许你们(指下院)的自由成为我们的枷锁”。女王因此 很不愿意召开议会,在位45年仅召开10次。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市民阶层已主宰了议会 C.责任制内阁遭到了破坏 D.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 ‎30.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成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 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31.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 A. 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B.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 C. 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 D. 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 ‎32. 英国《卫报》网站2016 年12月1日刊登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文章《这是我们星球最危险的时刻》。文章指出:“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总统,都代表了那些自认为被领导人抛弃的民众的怒吼。这些被遗忘的民众拒绝了所有专家和精英的建议和指导。”霍金的文章反映出 A. 西方的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进展 B.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被改变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民粹主义正在挑战经济全球化 ‎33.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34.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 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 B. 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 C. 儒学主张与启蒙思想的精神相似 D. 中国文化在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35.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 A. 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 B. 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 C. 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D. 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 ‎36.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3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38. 1933年12月,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罗斯福政府首次签字同意美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要放弃对美洲各国的“干涉权”。到1939年底,美国已同十一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美国对拉美的“睦邻政策”‎ A. 使美国不再干涉拉美内政 B. 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 C. 表明美洲经济一体化形成 D. 为北美自由贸易区莫定基础 ‎39. 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 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 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 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 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40.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 B.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 C.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20分)‎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2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GDP排名中,美国的GDP总量以18.5691万亿美元居首,中国则以11.1991万亿美元位居第2位。日本(4.9394万亿美元)、德国(3.4668万亿美元)、英国(2.6189万亿美元)、法国(2.4655万亿美元)、印度(2.2635万亿美元)、意大利(185万亿美元)、巴西(1.7962万亿美元) 和加拿大(1.5298万亿美元) 位居前十。‎ ‎——韩国《亚洲经济》2016年8月9日报道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已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 时代”“3.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 ‎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43、44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5分)‎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5分)‎ ‎44. 【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清末合肥西乡人。1884年,中法战争的战火烧到祖国宝岛台湾,刘铭传临危受命,领导台湾军民成功地进行了抗法保台反侵略战争。1885年,清廷颁旨,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而刘铭传则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此后,刘铭传大刀阔斧地在台湾进行了各项建设和改革事业。‎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一贯采取歧视和隔离政策——将其蔑称为“番”,致使原住民和汉族民众之间尖锐对立。刘铭传总结了前人“理番”的经验救训,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同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今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在任台湾巡抚期间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其中最著名的为基隆煤矿。交通方面也发展迅速,最值得称道的是台湾铁路的修建。刘铭传提议修建台湾铁路,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建省的背景。(5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对台湾作出的贡献。(5分)‎ 答案1—5CDADB 6—10 CDDAA 11—15 BDABB 16—20ADCBD ‎ ‎ 21—25CADCD 26—30 DCCBD 31—35 DDADA 36—40BDBAD ‎41(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之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8分)‎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 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 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12分)‎ ‎42. 【答案】示例一: ‎ 观点:在“1.0 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 ‎ 史实论证:①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 示例二: ‎ 观点: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 史实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示例三:‎ 观点: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 史实论证: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出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43. 【答案】(1)特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渐次改革;户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户籍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5分)‎ ‎(2)意义: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5分)‎ ‎44.(1)背景:中国开展的洋务运动取得一定近代化的成就;世界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展开新一轮的殖民扩张;中法战争,引发中国的海防危机。(5分)‎ ‎(2)贡献:参加中法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对台湾的行政规划奠定了今天台湾行政规划的基础;促进了台湾内部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台湾实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铁路的修建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和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任答四点即可)(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