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答案】B 2. “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 B.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C.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董仲舒提出三纲思想,构建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提出君权神授,这都体现了他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D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董仲舒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排除A;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不是完善,排除B;C项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3.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 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 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点睛:通常而言,我们可以说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就是强调理学以儒学为正宗,同时糅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材料就是表达这个意思。一般而言,材料很难标新立异的,所以掌握基础知识,能冲抵一定阅读能力的不足。 4. 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C. 理性对人性的压制 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即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加强、理学对人性的压制以及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怀都是明清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ACD错误。 5.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 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C. 宋代发明了火药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到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故B正确;根据题干,唐代已经有中国象棋,故A错误;唐代已经发明了火药,故C错误;题干并没有显示其中的炮就是洋炮,故D错误。 6.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7. 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诗经》中的,在唐之前,排除;B项是《离骚》中的,在唐之前,排除;C项唐诗,排除;D项宋词,在唐之后,符合题意。 8. 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 魏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郑观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可以排除C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已经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可以排除B,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而魏源虽然思想上上带有封建色彩,但是其著作《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其中就包括政治制度等情况,因此有此评价。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魏源《海国图志》。 9. 1903年,17岁的柳亚子读罢《民约论》,激动难忍,自作主张改名为“柳人权”,字“亚卢”;1905年出版的小说《卢梭魂》,讲到卢梭之魂游东方古国,遇见了黄宗羲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之魂的故事。这些内容反映出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 A. 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B. 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 卢梭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D. 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其主旨是在阐述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B项“崇洋媚外”明显不对。柳亚子一人对卢梭思想的学习和传播不能说明卢梭思想在中国占主导地位,C错误。卢梭主张民主共和、三权分立,D项不对,所以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题干所阐述的主旨,切忌以偏概全。 10. 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发表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 梁启超 B. 严复 C. 李大钊 D. 陈独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在中国大地上比较全面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所以C正确,AB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家D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代表。 11.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三民主义 B. 《讨袁宣言》 C. 三大政策 D. 北上宣言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指的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即三大政策,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讨袁宣言》和北上宣言均体现不出“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故ABD项错误。 12. 一位同学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问题时写了下列观点,请你指出其不科学之处是 A.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和政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和政策”指的是邓小平理论,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 13. 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是: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故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故C项错误。 14.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是 A. 邓稼先 B. 钱三强 C. 李四光 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知,这个人指的是袁隆平,故D项正确;邓稼先、钱三强是物理学家,故AB错误;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由此判定这个人是袁隆平。 15. 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当时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C. “为人民服务” D.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毛泽东支持关于兰亭序作者的争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双百方针”,故D项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政协的职能,故A项错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故B项错误;“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执政方针,故C项错误。 16. 2016年6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国家最初推动“211工程”计划的目的是 A. 普及义务教育 B. 多渠道筹措经费 C.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D.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及选项进行推理可知,结合所学211工程,其含义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可知ABC三项皆与题干无关,故均不选。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17.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D项正确。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排除C。 18. 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 把高度的科学观察、分析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结合在一起 B.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围广阔而又登峰造极的成就 C. 实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D. 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都是新时代的巨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A项说的是他的艺术方面的成就,其他方面没有涉及到;B项说的是他的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其他方面没有涉及到;D项说法正确,但是并非达芬奇取得成就的本质上的原因。文艺复习时期强调人的解放,达芬奇的成就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故选C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强调人的解放,人的价值,主张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此相关的是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19. 人们由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到进入理性时代,其根本原因是 A. 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 B.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C. 仁人志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 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原因 20.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A. 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 B.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C. 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D.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神秘的黑匣子”指教会的说教,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使自然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挑战,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所以应选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牛顿经典力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A;B表述错误;D不是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明确材料的主旨是牛顿经典力学促进思想解放即可。 21.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与这一说法相关的科学理论在提出时 A. 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B. 宣告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 C. 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材料“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是此前没有人提出的,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故A项错误;牛顿的经典力学宣告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D项错误。 22.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 A. 电力的广泛使用 B. 环保意识的提高 C. 蒸汽机的发明 D. 采矿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这一文明进步的关键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故C项正确;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B项和材料信息无关;采矿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就存在,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19世纪的文明进步”关键信息。 23. 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 牛顿的力学体系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C 24. 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率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A. 特斯拉电的技术领先爱迪生 B. 高频率交流电缺陷影响运用 C. 电气技术推广应用步履艰难 D. 时代需求呼唤信息时代到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可以看出电气技术推广应用步履艰难,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工业革命·电气技术 25.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两国各自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答案】C 【解析】《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故C正确;《人间喜剧》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黑暗,A错;BD不符合《儒林外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材料二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2)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这些新观念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有哪些重大事件? 材料三下图为一幅名为“文化火锅”的漫画。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汉字,比如佛,功夫,礼,老舍,莎士比亚,爱因斯坦,道,仁,京剧等许多代表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东西。 (3)谈谈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所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答案】(1)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2)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解析】第(1)问 ,由材料一信息“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概括古希腊强调人的价值;由材料一信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出中国重民,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2)问,“新的观念”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等。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从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等角度看待文化融合现象。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思智寿天、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炯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交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晰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并简述其手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或:通过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 (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 手段: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 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 (4)基础:进化论思想 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解析】第(1)问,“方式”,由材料一信息“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得出康有为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 第(2)问,“原因”,由材料二信息“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得出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 第(3)问,“改进”,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等角度回答。 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思想。“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等角度回答。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解析】第(1)问,“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信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得出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主要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巩固北魏统治。 第(2)问,由材料二、三信息得出“不同”: 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因素”有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