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 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 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 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主张  ‎ ‎【名师点晴】孔子的思想主张:‎ 人物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孔子 ‎(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5)整理《诗》《礼》《书》《易》《乐》《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为: 你认为百姓很饥饿,为什么不告诉君主,让他发放粮食来赈灾?而你把自己的粮食给饥民,你这种行为是在彰君之过,显己之德。由此表明了孔子建议对饥民实施救助,体现了“仁”的思想,①表述错误,②正确;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主张政府组织救济,反对个人实施救助,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主张  ‎ ‎3.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 ‎4.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与孔子思想无法被各国所接受无关,故A项排除;“无暇接待孔子”与题意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B项排除;题干中出现的现象需要从孔子的思想出发理解,因为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而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和,故C符项正确;“没有实权”并不是其思想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 ‎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 D.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故A项正确;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而孔子是百家争鸣局面时期的思想家,故B项排除;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说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故C项排除;“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有很多方面,而“有教无类”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在于打破了对贵族教育的垄断,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 ‎【名师点晴】孔子的教学内容:‎ 一曰:“子以四教:文、行 、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三曰:《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6.《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 ‎【名师点晴】孔子的教学特点 1、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4、以德服人: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5、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6、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7.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框架 B.老子的“道”的观点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C.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 D.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老子的思想  ‎ ‎【名师点晴】老子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县,一说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8.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下列不符合“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老子“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而备选项中的“无知无欲”“奈何以死惧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均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故ABC均排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老子的思想  ‎ ‎【名师点晴】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 ‎9.“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体现了谁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荀子的思想  ‎ ‎【名师点晴】荀子:‎ 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10.《中山王方壶铭》中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圣人至,宠爱深则圣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这表明中山国的立国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等信息可知要求统治者要贤明,关爱人民,符合儒家的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墨家的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尚力”、“节俭”,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民本思想  ‎ ‎【名师点晴】儒家民本思想提倡:“爱民”“贵民”“重民”。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不轻视人民,培固根本,才能实现国治邦宁。民本思想提倡:“富民”“安民”“宽民”。使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切实根本利益,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财富,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1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人才,而非军事,故A项排除;“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说明人才对各诸侯国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使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是一个转型期,所以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仍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人才的重视  ‎ ‎12.“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语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主张“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民本思想  ‎ ‎13.“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引文反映了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反对孔子的的重义,因此抨击的是儒家思想,而非墨家的思想,故A项排除;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按照父子关系那样相处必然会产生隔阂,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故B 项排除,C项正确;韩非子并没有针对孔子“仁进行评价,故D项排除。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名师点晴】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道家、法家思想  ‎ ‎【名师点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5.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阐释的荀子对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的继承,不存在全面解释,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礼义生而制法度”等信息可得出以上言论表明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故C项排除;材料中是对礼治思想的继承而不是背离,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名师点晴】礼治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 ‎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西周的“等级划分”首先就表现在剥削者和劳动人民两大贵贱等级的区别上,并被固定下来,绝对不许逾越:贵者恒贵,贱者恒贱,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在贵族内部也因等级不同而待遇各异。所以在西周的“礼治”下,等级非常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1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名师点晴】“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7.孔子主张“仁”“礼”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孔子、墨子、孟子均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争霸战争不断,在此背景下出现孔子、墨子、孟子等人的思想,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中各家的思想不同,而且趋于合流出现在秦朝,故B项排除;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发生于春秋时期,时间上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发生在战国时期,时间上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墨子、孟子思想主张 ‎【名师点晴】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对比:‎ 伦理观 治理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近 ‎“仁”“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孟子 性善论 ‎“仁政”“施人与民”‎ ‎“民贵君轻”‎ 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社会进步 ‎18.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分子,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腐败分子,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与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 A.儒、墨、道、法 B. 道、法、儒、墨 C.道、墨、儒、法 D. 道、法、墨、儒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名师点晴】“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主 张 备   注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 ‎“仁”是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始人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诚实谦虚,温故知新,‎ 文化成就 ‎《论语》(弟子整理),编纂《春秋》‎ 历史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 ‎ ‎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 创始人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 墨家 墨子 主张“兼受”、“非攻”‎ 创始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是秦国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子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19.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儒家、法家 ‎20.“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其思想内容包括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而据所学可知“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项。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主张 ‎【名师点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2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22.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罚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从现在起,儿子包庇隐藏父母的罪行,妻子隐瞒丈夫,孙子包庇隐瞒祖父母的,都不再连坐。而父母隐瞒包庇儿子、丈夫隐瞒包庇妻子、祖父母包庇孙子的,不是死罪的,都应经过廷尉请求皇上做出决断,材料中不在主张“连坐”“死罪”等是汉朝儒家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而法家思想与材料相反,故A项排除;墨家、道家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名师点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②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提倡孝道。 (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 B.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 D.他的行为方式独立特行遭人忌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宣传方式与题旨无关,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而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社会的变革,而孔子的思想主张都是与改革背道而驰的,因此才出现了孔子的尴尬与孔子之所以遭遇诸等,故B项正确;孔子思想的利于稳固统治,但是与诸侯国的需要不合,故C项排除;孔子的行为方式不是其遭遇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主张 ‎24.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 ‎ ‎【名师点晴】礼乐制度: 1、目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赞曰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5.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思想主张 ‎ ‎【名师点晴】墨子的思想主张 :‎ 墨子的学说思想共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请将答案认真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材料三 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 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1)据材料一观点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4分)‎ ‎ (2) “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6分)‎ ‎ (3) 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案】(1)政治倾向:孔子希望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异: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4分)‎ ‎(2) 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6分)‎ ‎(3) 网民1观点:认为孔子代表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 理解:其对孔子的认识是片面的。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统治工具,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网民2观点:孔子代表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6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主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 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 ‎。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6分)‎ ‎(3)材料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6分)‎ ‎【答案】(1)无为:反对统治者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来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言之成理即可)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以使社会和平安定。(4分)‎ ‎(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6分)‎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6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老子、孟子的思想主张  ‎ ‎28.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3)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4分)‎ ‎【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被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6分)‎ ‎(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答出其中1个方面即可)(4分)‎ ‎(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分)(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4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荀子、孟子的思想主张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