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7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60分) 1.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和谐 D. 人的生命 【答案】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都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开展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社会变革,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是同当时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诸子百家都是针对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 2.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A. 无为而治 B.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 兼爱、非攻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只有统治实行仁政,把民众放在首位,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三项都与材料“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3.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兼相爱、交相利 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 弱者道之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A是法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是儒家思想,D是道家思想。“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典故出自法家代表人的著作《韩非子•五蠧》,因此A正确。其它选项错误。 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体现是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故选B。C项儒家“礼治”思想和D项墨家“非攻”思想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是孔子主张的“仁爱”,它是有等级性,没有墨子的“兼爱”有广泛性、包容性,故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 5.“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法,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这段话评述的是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墨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梦里迷蝶知忘我”“ 逍遥游”判断出这段话评述的是道家的庄子,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A.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 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A项史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B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名师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7.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 ) A. 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 B.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 C. 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D.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各社会阶层人员因社会制度的促进而急剧变革,故D项正确。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8. 《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 强调大一统思想 B. 主张君权神授 C. 强调天人感应 D. 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以教化为大务”是儒家的主张,“正法度之宜”是法家的主张,“道”则是老子的主张,但董仲舒在这里把它的含义给改变了,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中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儒、法、道等家的思想,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9.西汉宣帝年间曾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述现象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创造出了新的儒学思想,积极主张“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迎合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的滥用,其主张“天人感应”即借上天出现异象的警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A有助于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B D两项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武器。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不仅开启了儒学的神学化之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 儒学地位上升 B.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官立学校出现 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 11.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A. 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 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 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 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三纲五常是礼的根本,不能改变,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思想体现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故B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朱熹批判儒学,排除D项。 12.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B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C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1)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兴起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13.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 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因此ABD表述正确,C表述不正确,理学本质上服务于君主专制,故C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14.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 15.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天人感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故事,两人在街头吵架,而吵架内容关乎“天理”“欺心”,这也是王阳明的心学内容,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宋明理学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是心学追求理论大众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要整治人心,也没有反映出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的主张,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故排除BCD三项。 1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落后时代潮流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背离了孔子教学的主意,不学习六艺,不攻当时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已经不是儒学的主要宗旨,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宋明理学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综合分析得出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落后于时代潮流,故选C项;由已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并未摒弃孔孟儒学,而倡导“经世致用”的是顾炎武本人而不是王阳明,故排除AB项;材料无法反映王阳明是否到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且这种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黄宗羲提出“是非决于学校”,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其相同实质是 A. 猛烈抨击社会时弊 B. 倡导君臣平等思想 C. 抨击官吏腐败行为 D.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把学校作为判别是非的最高机构,从而否定了君主专制。顾炎武主张把权力寄于天下之人,而非君主一人,也是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其二者主张的相同点,也不是实质表现,故排除ABC三项。 18.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B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李贽,反对孔子作为圣人标准,B正确;A是孟子思想;C是归纳顾炎武思想;D是朱熹思想。 19.《亭林文集》中记载:“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作者 A. 倡导经世致用 B. 反对诗文创作 C. 极力尊崇道统 D. 抨击八股取士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为学是为了明道、救世,即提倡经世致用。故选A项。作者并不反对诗文创作,只是反对空洞无用诗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作者对道统的推崇及对科举的抨击,故排除CD两项。 20.黄宗羲在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想。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宋明理学的发展 C. 专制主义统治的强化 D.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强调商业的发展,其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项。 2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甲、乙两个同学的看法 A. 甲正确,乙错误 B. 甲错误,乙正确 C. 甲、乙都正确 D. 甲、乙都错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甲同学认为: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故正确;乙同学认为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来看风水.制造杀人的武器等,没有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进步。同样的发明在中西不同的作用说明,科学技术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故也正确;所以此题应选择C。 考点:四大发明 点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这些都阻碍了新技术在中国的运用。在西方,四大发明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真是令人深思。 22.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___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___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___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________”上面横线依次应填入的是 A. 火药、罗盘、印刷术 B. 罗盘、印刷术、火药 C. 罗盘、火药、印刷术 D. 火药、印刷术、罗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碎粉,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进步 23. 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 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C. 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 D.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 “实践成果、农业科技实验”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科学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科学不注重理论研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科学不注重理论的概括和抽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 A. 指南针用于航海 B. 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C. 发明活字印刷术 D. 发明雕版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与题干时间“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故排除ABC,选择D项。 2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理论上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科技的认识。由材料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等可知,材料主旨即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A项正确。B项“不再存真“,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状况及特点 【名师点睛】深度认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与近代西方科技相比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B.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C.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D.中国古代科主要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26.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社会有如此论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与该论述相符的是 ①世俗文学的兴起 ②词作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④商业高度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火药并不是宋朝发明的,故③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词的流行与世俗文学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故①②④,C项正确, 排除ABD三项。 27.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草书 D. 楷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C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D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28.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的是白色,包拯的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 忠勇正义 B. 奸诈狡猾 C. 凶猛残暴 D. 刚直果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并结合所学可知,“红脸”代表的是忠勇正义的正面形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红脸”无关,故排除BCD三项。 29. 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 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A文人画始祖是唐代大诗人王维,而理学的出现是宋朝,故和理学的兴起无关,排除A;B描述的是风俗画,排除B;C反映的是写实的绘画特点,排除C;D是文人画的特点,所以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 30.“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书法 B. 绘画 C. 戏剧 D. 杂技 【答案】C 【解析】 【详解】戏剧能在舞台是表演出相应的故事性的内容,具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的模拟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D三项。 31.明清时期,宫廷舞蹈开始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十分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 A. 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 B. 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C. 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D. 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与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数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感情,从而决定了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项正确。民间舞蹈兴盛的关键原因是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数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感情,与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无关,排除A。民间舞蹈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相对简单,内容生动活泼,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排除B。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反映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创造力,表演形式是否丰富多彩不能成为民间舞蹈十分兴盛的关键原因,排除D。 32.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A. 篆书 B. 草书 C. 楷书 D. 隶书 【答案】A 【解析】 秦朝时盛行的字体是小篆,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故选A。隶书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排除D楷书是汉魏时期形成,盛行与南北朝时期,排除C;草书是形成于汉代,通行与魏晋时期,排除B。 33.“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这反映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A. 科考功名的需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国家政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可得出,由于国家科举政策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科举中止”的信息,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BC两项。 34.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自然主义 【答案】C 【解析】 《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中“源自”不符,故B 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C项正确;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35.李泽厚对某作品曾发出这样的赞美:“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该“主人翁”的原型最有可能是 A. 屈原 B. 李白 C. 柳永 D. 关汉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真理的追求者”,材料主旨即体现出主人翁“忧国忧民”,可知A符合史实和题意。李白是豪放派诗人,排除B。柳永是婉约派词人,他的词不符合“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的追求者”,排除C。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家,不符合材料“某作品”要求与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36.有人评论一位古代文学家的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 李白 B. 柳永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 “慷慨纵横”等字眼体现的是宋词的豪放派,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白的是诗不是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柳永是婉约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也属于婉约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7.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提到“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自然本色的风格,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故A正确,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曲自然本色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 3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辨别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形象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C符合题意。但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义轻利的宋明理学,且统治者仍“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不准确。故选C。材料只是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变化,商人的地位提升,没有“变动频繁”,故D错。 39.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元曲是元朝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但后世人没有很好地继承,主要因为它描绘的是世俗社会的生活,体例通俗,明清时期的史学家没有收录,后世的儒硕也鄙视戏曲,因而排斥学习,故选择C项。A项错误,后世也只是明清时期不够重视,此后地位不断提高;材料并没有反映厚古薄今的观念,故B项错误;D项不正确,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戏曲艺术 40.“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一副对联? A. 屈原 B. 辛弃疾 C. 杜甫 D. 李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被称为诗圣,并且他的诗多民间疾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屈原不是诗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弃疾是词人而非诗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李白的确是诗人,但他未描述民间疾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杜甫 第Ⅱ卷(共4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2小题,41题24分,42题16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等方面来分析。 (1)考查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为儒学的思想精髓、政治主张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必须实施“仁政”,不能有“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的结果。 (2)作为材料问答题,首先厘清这则材料的含义“……,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再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影响回答,主要是从天人感应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行分析。 (3) 注意题文中的关键信息“……,爱民必先于节用”,所以朱熹理学提倡“薄敛节俭”。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成分,所以在南宋时期朱熹理学就成为了官方哲学,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4)提取题文的关键信息“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影响主要是从明清批判思潮的影响说起。另外,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在封建社会算的上是“异端”,所以要了解他的关于封建专制的批判精神。 42.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从理学的作用、发展、内涵等角度概括其特点。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从理学对民族性格的养成、对社会稳定等角度概括。 (2) “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住“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扩大,市民阶层壮大”等维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试卷(附加) 一、选择题(共4题每题1.5分,答案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写在试题后的括号内) 43.“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农民战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外国侵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王朝的自我振兴……中国的自我图强”指的是清政府意图振兴和富强,根据上述分析,材料所述正是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忧外患)和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排除A。“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是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的主张,排除C。“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确定“农民战争”、“外国侵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4.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可知所述事件应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排除ABD; 再根据材料中“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得知“激烈变革”是指思想文化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5.“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 五四运动爆发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民国七年”指的是1918年,结合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可知“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中的新潮是马克思主义,所以B符合题意;ACD都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46.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与题干无关,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旧礼教的痛恨,他以“祥林嫂”这一旧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抨击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答案选择A项。C项不是主要的思想,D项不是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文学作品的特点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 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材料三全面批判封建思想触动了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 【详解】(1)共同点,依据所学可知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思想,学习西方的科技,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不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抓住关键词“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是对比的基点,结合材料内容即可找出答案: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则认为,外国侵略还是小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者才是大祸。 (2)该问题可以转换成新文化运动比洋务运动及地主阶级自强派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即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充,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产生了否定一切古代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