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3.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 A.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 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C. 一定程度上抑制暴政,巩固中央集权 D. 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C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封建统治的统治制造合理的法理依据,便于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其天谴论一定程度上抑制暴政,答案选C。A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董仲舒新儒学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学,但不是儒学的完善表现,排除B;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解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点睛:“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 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据此可知,二者 A. 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 B. 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 C. 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 D. 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A ‎【解析】由“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可以看出顾炎武批判李贽;由“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可以看出纪昀也是批判李贽的,二者对李贽的反圣人及圣教思想进行了指责、批判,A项正确,C项错误;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李贽的性格,B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 ‎5. 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体现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主旨,应排除;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无法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是西方殖民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1)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6. 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A. 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 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 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 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A ‎【解析】“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A项正确;中国最早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纸张的价格和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张制作,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 ‎7.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A. 指南针与印刷术 B. 造纸术与火药 C. 火药与指南针 D. 印刷术与造纸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归纳四大发明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 ‎8. 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苏轼 D. 辛弃疾 ‎【答案】C ‎【解析】“超然乎尘埃之外”属于豪放派豪放派的风格,苏轼的风格符合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项均是婉约派风格诗人,不符合题意;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主要是爱国情怀为主,故D项错误。‎ ‎9.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君民共治”,即实行君主立宪制。A、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D项主张实行共和制。选项中只有早期维新派符合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 ‎10. 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A. 深受社会各界认同 B. 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具有选择的策略性 D. 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观点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故深受社会各界认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陈独秀的观点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而是强调其思想斗争具有选择的策略性,排除B。陈独秀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站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故其思想斗争具有选择的策略性,C项正确。陈独秀的观点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排除D。‎ ‎11.‎ ‎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答案】B ‎12.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 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 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欧洲借来的”“共产主义”“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说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中国起死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走向富强,故选C;ABD均从属于C,故不如C更确切。‎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13.‎ ‎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 D.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是指其政治上鲜明性,在南方谈话中没有涉及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 ‎14.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下列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名言是 A.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B. 美德即知识 C.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 无知即罪恶 ‎【答案】A ‎【解析】题中讲“精神“”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是突破点,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根据材料及所学,“教育是点燃火焰”的意思是点燃学习的兴趣,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知识即美德”即强调知识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针对普罗塔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的;无知即罪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A选项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故答案选A。‎ ‎15. 启蒙运动时期,一位推动者这样归纳自己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约翰·赫期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表明他反对 A. 因信称义 B. 天赋人权 C. 君权神授 D. 崇尚科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反对君权和教权,不涉及天赋人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可知这位启蒙思想家反对国王和神父的专制统治,表明他反对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材料是政治上的主张,不涉及崇尚科学,故D项错误。‎ ‎16.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主要是指 A. 社会契约论 B. 天赋人权 C. 人民主权 D. 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大定律是指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体现的是人民主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主权而非社会契约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主权而非天赋人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主权而非三权分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民主权 ‎17.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 ‎18.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再由材料信息“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同样合法的行为”可知,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卢梭的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未推动当时社会发生巨大变革,A项错误;BD两项均只与卢梭相符,与黄宗羲不符。故答案选C。‎ ‎19. 观察下图,这同一物种的四种野生鸟类发生变异的原因包括 ‎①用进废退 ‎②获得性遗传 ‎③自然选择 ‎④人工驯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物种的变异的原因包括自然选择和遗传,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同一物种的四种野生鸟类发生变异的原因包括获得性遗传和自然选择,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20.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 是工业革命的标志 B. 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 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 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所以A不正确,B项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使用,所以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21. 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历史……‘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 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蒸汽机……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发生,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的扩展,人类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故D项正确;“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片面强调东西方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只反映了东方国家一个方面的情况,故B 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仅仅从无产阶级的方面阐述,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22. 爱德华·多明克在《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中写道“这些开国元勋们在阐释美国的政治机构设计时,坚持依照平顺运行、自我调节的宇宙模型……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伍德罗·威尔逊也认为:“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这在本质上表明 A.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崇尚科学理性 B. 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 C. 经典力学理论有利于规划民主政治体制 D. 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参照宇宙运行规律而制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坚持依照平顺运行、自我调节的宇宙模型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可以看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崇尚科学理性,故A项正确;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是对材料信息的重复,而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理论有利于规划民主政治体制也是表象,而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模拟宇宙运行规律而不是说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与宇宙运行规律一致,故D项错误。‎ ‎23. 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项目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对外技术依存度 万人专利拥有量 创新型国家 ‎70%以上 ‎30%以下,其中美国、日本5%以下 美国 德国 日本 ‎1760件 ‎1750件 ‎1500件 中国 ‎39%以上 ‎50%以上 ‎10件 A. 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 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C. 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 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答案】B ‎【解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万人专利拥有量这些数据中国都是偏低的,也就说明了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技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经济格局尚未定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技术依存度不能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因为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仅是外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与欧美国家比中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数据非常低。‎ ‎24. 无声片大师卓别林拍摄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时,美国电影管理局曾试图阻止影片的拍摄,纳粹分子则大肆攻击卓别林,而之前对卓别林赞不绝口的好莱坞也改口批评起来,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德国市场对于好莱坞意义重大 B. 《大独裁者》是又一部无声片 C.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 好莱坞影评圈被纳粹分子所控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拍摄时遭到了美国电影管理局和好莱坞的反对和批评,这只能说明美国的电影管理局和好莱坞不想得罪德国,德国市场是其重要市场,对其意义重大,故选A;题干不能看出BCD,故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市场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本题共有三小题。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3)认识: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 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要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思想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思想变化要与时俱进,所以本题可以从“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组织答案。‎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异同。‎ ‎【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 ‎(2)背景:新经济因素(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 相通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 不同之处:①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分别从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结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分析。第二小问,根据“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分析对朱熹力学的发展,提出“致良知”发展了陆九渊心学。‎ ‎(2)第一小问,根据“新经济因素滋长”“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结合马丁•路德思想提出的背景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并结合分析马丁•路德的思想概括。不同之处:根据两种思想的实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分析。‎ 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人文主义思潮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证:‎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促使理论家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 ‎(2)宗教改革:否定教皇及天主教会的权威,促使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3)启蒙运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启蒙思想家运用理性,推动社会变革。 ‎ 总之,人文主义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法治社会。‎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是相互促进的作用,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可从传播人文主义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科学进步有促进作用;经典力学的提出,反过来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