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第64届)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第64届)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第64届)历史试题 解析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 引忍退让,以和为贵 B.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 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 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说明老子主张不能轻易用战争这种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出应该恬淡为上的人生态度,题干中“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认为胜而不美,故B项正确;题干中“迫不得已用兵”说明老子认为最终还是可以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了对待战争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而没有谈到欲望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运用武力”说明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与刚柔并济不符,故D项错误。‎ ‎2. 战国时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而不争也。”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 A. 严刑峻法 B. 保护物权 C. 奖励军功 D. 舍利取义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指兔子在街上跑,很多人在追,集市上兔子那么多,却看也不看,不是不想要,是那些兔子已经所有权已经规定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受到制约,这是法家思想对物权的规定,故B项正确;AB项是法家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D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3.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任贤选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B. 为统治者完善统治出谋划策 C.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答案】B ‎【解析】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A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 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这对中国思想界的最深远影响是 A.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了古代思想统一 C. 形成了三教合流、共同发展的格局 D.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对中国思想界的最深远影响”‎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故D项正确;A项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思想统一”;C项出现在唐宋时期,排除。‎ ‎5. 西汉之后,大臣上书皇帝,多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我卑下、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C.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材料“臣诚愚鄙”“臣昧死”是针对皇帝说的,体现了忠君的思想,这是受“君为臣纲”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故A项排除;“皇帝独尊”思想从秦朝就已开始,故B项排除;“皇权至上”观念不是受到冲击而是不断加强,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体现的是忠君思想、是“君为臣纲”思想。‎ ‎6. 《礼记》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②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③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④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说明古代的教育内容重视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生活技能的教育,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的选择题;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因此所有包含②的都不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7.‎ ‎ 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 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C. 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D. 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答案】D ‎【解析】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体现士人的抵制,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仅从经文的改变,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故C项错误;佛教的经文改变,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伦理主张,故D项正确。‎ 点睛:“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佛经译文的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 ‎8.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 老子的“无为而治”‎ B. 荀子的“天行有常”‎ C.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 朱熹的“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材料“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反映了反对向客观事物探究真理的主张,即心外无物,属于心学,故C项正确。老子的“无为而治”属于无为统治政策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天行有常”主张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不符合材料,故B选排除。“格物致知”主张探究事物,不符合心学主张,故D项排除。‎ ‎9. 贵州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无颜回家。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C. 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突出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的信息,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外儒内法”,儒法并施,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道德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八端”是规范人行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故D项错误。‎ ‎10. 古代思想家唐甄大胆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视其为盗贼。同时他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这反映了唐甄 A. 跳出了传统儒家的窠臼 B. 具有“君主立宪”的思想的萌芽 C. “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 D. 缺乏反封建的建构蓝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可看出,唐甄在批判之余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他的方案还是儒家传统的那一套,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言及对君权约束所以与立宪毫无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反映唐甄既批判君主专制,但又大谈儒家为君之道;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1. 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 ‎①朱熹理学的主旨 ‎②庄子的逍遥游诉求 ‎③文人画的创作风格 ‎④李贽的离经叛道反正统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倾向个性自由”、“讲求个性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①朱熹理学的主旨,是压抑、摧残人性的,故①不正确;‎ 而②③④三项的表述,均能够体现题干“个性自由”,而且符合史实,故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睛:“倾向个性自由”、“讲求个性自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题目强调是哪些主张是体现个性和自由就选择哪个;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安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的主张 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C. 陆王心学的思想 D.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空谈误国,实干安邦”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实干、实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致,故B项正确;A项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故排除;AC项强调人的气节,故排除。‎ ‎1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C.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案】B ‎【解析】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一种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B项正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故C项排除;“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要自己主管自己,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明确“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4.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先秦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这种差异 A. 由地理环境决定 B.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C.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D. 由社会性质决定 ‎【答案】C ‎【解析】地理环境会对思想发展有影响,但不会导致“中国的纵横家……使国君采 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现象出现,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不存在文明程度的高低优劣,故B项错误;从“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可知是中国实行等级制度,君主掌握政权,“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知体现的是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民众参与政权,故C项正确;经济形态对思想文化有影响,但材料内容“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故 D项错误。‎ ‎15. 近代欧洲某思想家认为君主应该:维护社会的安宁;富足的经济实力;亲民,不骄傲轻慢;不随便发动战争;富有政治智慧;能够解决贫困问题。该思想家 A. 推崇君主立宪 B. 宣扬人文主义 C. 反对君权神授 D. 提倡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材料“亲民,不骄傲轻慢”表明该思想家宣扬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政体,材料中没有涉及限制君主权力的内容,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理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指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6. 宗教改革时期“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A. 创立新教教派 B. 宣扬因行称义 C. 否定教皇的权威 D.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创立新教教派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是意义,而且口号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不能为宗教改革奠定阶级基础,故A项排除;“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反映的是因信称义,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可知这些口号是要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故D项排除。‎ 点睛:对“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的理解是关键;从中分析出材料反对天主教会和因行称义,主张因信称义。‎ ‎17.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与同时期法国相比,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环境的差异 B. 国际地位的差异 C. 经济水平的差异 D. 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文化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主因,故B项错误;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故 C项错误;依据所学,17—18世纪,英国已经逐渐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与此同时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从而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多,故D项正确。‎ ‎18.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欧洲宗教改革 B. 法国启蒙运动 C.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D. 英国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强调上帝和独裁联系在一起,可见此时反对教权和王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内容就是反教权和王权,B项正确。宗教改革反天主教权,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排除;文艺复兴没有反对王权,故C 项排除;英国光荣革命是反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材料反教权不符,故D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材料反对教权和王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思想的内容。‎ ‎19. 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产生于宋代,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市民阶层兴起 C. 政治上重文轻武 D. 理学思想兴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体现了理学家主张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项正确;AB项与民间风情画有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对绘画的影响,排除C项。‎ ‎20.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推断,“和”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 A. 下棋出现和局 B. 音律和谐 C. 战争休止 D. 人际关系和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通过音律的和谐之声来展现所追求的境界,这是古人最早对于"和"的论述,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是墨家“非攻”思想,排除;D项是儒家“仁”的思想,排除。‎ ‎21.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B.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C.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D.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B项正确;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故A项排除;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故C项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故D项排除。‎ ‎22. 近代世界史上,有一成就“虽然是平民出身,但骨子里却继承着经典体系的优雅气质,它的光芒稍经发掘后便立即照亮了整个时代”。这一成就是 A. 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B. 促进人类进入万家灯火时代 C. 创立实验科学 D. 推动新经济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材料“骨子里却继承着经典体系的优雅气质”可知,这一成就就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A项正确;B项是指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故排除;C项是指伽利略,故排除;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故D项排除。‎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骨子里却继承着经典体系的优雅气质”明确这一理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一理论是指相对论;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3.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应该属于“自我疗伤”;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戊戌变法应该是“温药慢治”,辛亥革命则是“猛药重治”;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应该是“开颅洗脑”;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符合题意;B 项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排除。‎ ‎24. 洋务运动时期倡导“中体西用”;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来对待中西文化。蔡元培此举意在 A. 复古求解放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B. 平衡中西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 C. 否定传统文化以实现新思想启蒙 D. 兼容中西文化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是为了复古,故A项错误;由“中体西用”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说明意在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故B项正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不会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兼容中西文化并不会促使各界思想趋同,该说法本身有误,故D项错误。‎ ‎25.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1917年)说: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主要任务是 A. 实现民族主义 B. 实现民权主义 C. 实现民生主义 D. 颁布《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由“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可以看出主要任务是民权主义,故B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就已经被推翻,故A项排除;民生材料中没体现,故C项排除;《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切入,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思考。‎ ‎26. 从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的“托古改制”、“三民主义”再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西学涌入导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B. 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C.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D.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侵略和西学涌入,仅仅反映出外部的变化,故AD项错误;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既有外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也有内部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故B项正确;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仅仅反映出内部的变化,故C项错误。‎ ‎27. 毛泽东曾就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说过:“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 北伐战争遵义会议一届人大 B.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三大战役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 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A项中一届人大和C项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D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而中共是1921年成立的,因此,五四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开始,遵义会议是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故C项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这一时间概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1919年至1949年间的事件;最后再结合“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这一条件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8. 列宁曾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邓小平也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A. 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样性 B. 都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必要加以改革 C. 都体现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结合 D. 都肯定了社会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指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手段也即具体模式可以多样化;“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而又不拘泥于探索某种具体的模式,体现出策略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具有多样性的是探索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还未形成,故B项不符合列宁;D项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材料共同点,排除。‎ ‎29.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毛泽东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毛泽东的主张是 A. 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C. 在文学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D. 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答案】C ‎30. 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 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 情节怪诞离奇 C. 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是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有较大差别感到失望而产生的,希望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生活面貌,揭示社会矛盾;由此可知,二者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具体手法不同,故D项正确。将社会生活理想化的是浪漫主义的特点,但不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故A项排除;B项是现代派艺术的特点,不符合浪漫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排除;两者都不否认现行社会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群分”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材料二“群学”《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此后几年,“群学”一词在进步思想界流行。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材料三“群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材料四“群聊”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荀子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1919-1925年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历史事件有哪些?‎ ‎(4)材料四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2)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3)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成立,以工农群众作为其阶级基础;1924年后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 ‎(4)条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开放与新潮;经济全球化背景。‎ ‎【解析】(1)结合材料“分(指差异性)??故义以分则和”,说明群分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和谐。‎ ‎(2)结合19‎ 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活动背景可以从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西方政治思想传播来分析出答案。‎ ‎(3)抓住关键时间“1919~192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等。‎ ‎(4) “条件”,抓住材料四中关键信息“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可判断时间和条件,“群聊”时代必须借助网络技术,改革开放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开放而新潮,加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交往更为便捷频繁;‎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答案】(1)条件: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2)同:都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异:古希腊思想家还重视对自然的研究。‎ ‎(3)原因:范围更广,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借鉴了外邦人法规,变得简洁灵活、实用有效,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接近于自然法的理想。‎ ‎(4)总体趋势: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具体的法律条文到自然法产生;从繁琐到简洁务实;从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到侧重于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第一段看出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段讲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三段讲述的是各城邦或诸侯国的分裂割据。学生要对材料进行逐步分析,加以归纳,以免遗漏。‎ ‎(2)从材料二的泰勒斯的水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可以看出古希腊重视对自然和人的研究,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往往轻视自然和轻视实践劳动。学生要注意答案要从材料中提取出来。‎ ‎(3)从材料中“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可得出答案。此外,还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帝国疆域扩大,民族矛盾、经济纠纷增多。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此外,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可得出它从繁琐到简洁务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变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拯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深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吗,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材料四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 ‎(1)材料一中孙中山以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的具体事例。‎ ‎(3)材料三、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主张及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1)“欧洲富强之本”: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具有一定优势。‎ 态度:西方的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4)原因:革命屡遭挫折;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孙中山思想的变化。从孙中山思想的来源、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1)分析归纳材料“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可以得出答案。‎ ‎(2)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根据材料“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从材料“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深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吗,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中可以归纳出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主张。依据材料“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分析归纳出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孙中山个人的革命经历、共产国际以及中共等方面来分析出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