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包九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2.下表是不同时期浙江地方志及部分目录,下列选项与该地方志所列史实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① 《临安志》 皇宫、太庙、禁军、科举、坊市 ②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 ③ 《山阴志》 选举、学堂、新军、警察 ④ 《绍兴志》 名人篇:蔡元培、鲁迅、秋瑾、竺可桢 ①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②“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撰写《窦娥冤》 ③张謇提倡实业立宪、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④黄宗羲倡用“天下之法”取代“一人之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5.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科学技术突破 社会发展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 铁器、牛耕运用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D 凯恩斯经济理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来临 6.“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8.“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9.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都有官方印记 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10.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11.《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 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3.从1527 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14.“法国有自己的国情——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需要卢梭。”“法国需要卢梭”主要是因为( ) A.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 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15.西欧诸国君权集中的专制制度形成于15—16世纪。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这表明( ) A.专制制度是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前提 B.专制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相悖 C.专制制度是西欧向海外扩张的后盾 D.专制制度向海外扩张得到教会支持 16.阅读下表,在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五十年,英国正在进行( )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7.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 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 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 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 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18.下图版画反映了1689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一起加冕的情景。作为加冕的条件,他们必须先签署《权利法案》。这直接地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 ) A.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 B.议会凌驾于王权之上 C.英王已是“统而不治” D.君主立宪政体基本定型 19.费城制宪会议上存在着尖锐分歧,各州权利斗争频繁,但代表们相互妥协最终促使美国1787宪法的出台,而宪法所设计的制度也体现了对抗利益间的妥协精神。这主要体现在( ) ①国会实现两院制 ②《独立宣言》精神遭否定 ③奴隶以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④实行两党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 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21.为了歌颂牛顿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人们在他的墓碑上这样写道:“自然和自然法则在黑暗中躲闪,主说,让牛顿诞生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了。”牛顿的主要贡献是( ) A.创立日心说 B.创立经典力学 C.创立相对论 D.创立量子论 22.某位诗人曾写道:“自由!你的旗子虽然被撕破,但仍在大雷雨中迎风飘扬,你的号角声虽然已经破碎而逐渐微弱,但它仍超过暴风雨的最高声浪。”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该诗人创作风格的是( ) 23.天王洪秀全出宫乘坐的是64人抬的龙风黄舆,随行的有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共数千人。天朝朝里朝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在穿戴装饰上同是华丽奢侈,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奢华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 B.太平天国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C.《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 D.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2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法《天津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26.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这反映出当时( ) A.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27.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28.1938 年10 月31 日,蒋介石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军民书》中说:“ 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盖唯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材料表明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是( ) A.迟滞敌人以空间换时间,建设后方支持前线抗战 B.保存实力,消耗敌军,争取英美的支持和援助 C.以联合中共实行持久抗战,并大力准备长沙会战 D.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发西北、西南地区 29.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B.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30.英国曼彻斯特商会给政府呈文指出,对华贸易维持英国航船十万吨,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提供销路,使得我们的印度人民藉以能够大量消费我们的制造品。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 A.林则徐坚决禁烟损害了正常的中英贸易 B.英国对华贸易遇到很大障碍 C.英国商会组织敦促政府保护其商业利益 D.清朝拒绝给英国最惠国待遇 31.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榜样转移”是因为( )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 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32.《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因刊登《共产党宣言》、宣传十月革命而备受关注。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C.“西学东渐”开始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3.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中指出:“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材料反映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 B.宣传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D.进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4.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材料主要表明“新政”( )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 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35.有美国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下列选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西欧( ) ①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接受马歇尔计划 ③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 ) A.法西斯主义严重威胁各国安全 B.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 C.意识形态冲突下形成冷战格局 D.关税壁垒加重了经济困境 37.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找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反映出( ) A.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经解决 38.“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三大改造的教训 B.人民公社的教训 C.计划经济的教训 D.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39.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0.1979年日本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援助。时任日本外相的大来佐武郎坦承 “500亿日元贷款的项目,如北京与秦皇岛之间的铁路现代化……都是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材料可以说明( ) A.经济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经济严重依賴中国 D.中日消弭了两国的隔阂 二、材料阅读 41.自古代至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往往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体制尚未真正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8分) (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所指“已拆卸的旧体制”和“新的体制”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42.(25分)欧洲,曾经的世界中心,今天仍是影响世界的主要经济政治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当时欧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其自身的客观需要,还是外部的强大压力都要求欧洲走上联合之路。在这特殊机缘里,欧洲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精英人物的努力紧密结合,最终促使欧洲一体化在战后迅速起步并不断发展。“几百年来把欧洲组织起来的愿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实现了”。 ——摘自雷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 (1)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3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1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春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主要是血缘关系,材料可以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从《临安志》“坊市”信息可以判断是宋代,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朱熹、陆九渊是宋明时期力学代表,故①正确;从《四明志》“学校考(本路蒙古学)”可以判断是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是元曲代表,故②正确;从《山阴志》“选举、学堂、新军、警察”反映的是近代时期,张謇、孙中山是近代人物,故③正确;《绍兴志》名人篇所列是近代人物,而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在封建王朝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断分散和转移,实现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汉武帝时期提拔品级较低的官员组成内朝,成为汉朝的决策机构,来牵制宰相所协领的外朝,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合作,巩固了皇权,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这是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推动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电磁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也推动世界进入垄断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一产生,农耕文明就已经出现,铁器、牛耕运用推广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凯恩斯经济理论加强国家干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来临,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与“无利可图”不符,故B项错误;倭寇成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三纲”的新解释,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市民文化在宋朝兴起,故B项错误;“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后期对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明朝中国未出现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故A项错误;没有理性思维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故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与材料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故A项错误;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批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在雅典,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雅典注重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而且雅典拥有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B.C.D表述均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故事,/与路德的教义不一样,故A项错误;英国国教的确立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与罗马教皇之间的争夺,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英国宗教改革后,神权依然存在,不过英国的教皇变成了国王,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是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而不是卢梭,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是对过分强调理性和普遍概念的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所以法国大革命与卢梭的浪漫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卢梭人民主权说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故C项正确;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源于政治理性,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专制制度是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前提,对材料“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概括不全面,故A项错误;15—16世纪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表明专制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表明专制制度是西欧向海外扩张的后盾,故C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王权与教权发生矛盾,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增速最快的五十年”是1850-1900年,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88年结束,故A项错误;1884年英国进行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与材料中“1850-1900年”不符,故B项错误;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1850-190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与材料中“1850-1900年”相符,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材料“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主要是反映福特汽车的生产工序,而不是介绍福特的慈善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所需的残疾工人并不是由现代化机器生产导致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故C项正确;据材料“ 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工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工人,机器生产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权利法案》的内容是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但没有直接表明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故A项错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没有征税权,直接表明,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故B项正确;英王“统而不治”是在十八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基本定型在十八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故D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国会实行参众两院制,这是充分顾及大州和小州面积以及人口的现实(参议院席次按州分配,而众议院的席次按人口分配),是一种彼此的妥协,故①正确;《独立宣言》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是美国至今的立国之本,故②错误;奴隶以五分之三入总人口,这是南方奴隶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的一种彼此妥协,故③正确;美国的两党制正式确立于华盛顿总统之后,此时只是两党制的雏形而已,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0.【答案】D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德国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表明皇帝掌握国家一切大权,故D项正确。 21.【答案】B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仍在大雷雨中迎风飘扬……仍超过暴风雨的最高声浪”想象力丰富,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鼓舞,属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代表作,故A项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故B项错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贝克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了天王出巡的奢华场景,但没有叙述他当初的理想,故无法判断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是早期民主革命的先声,故B项错误;材料对天王奢华的描述与绝对平均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领袖在取得一点小成果的情况下贪图享受,是小生产者局限性的表现,故D项正确。 24.【答案】C 【解析】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指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故A项错误;中法《天津条约》十口通商指的是南京等东部沿海城市,故B项错误;中日《马关条约》四口通商指的是: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并没有有关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规定,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26.【答案】C 【解析】材料“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表明遵义会议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不再受到共产国际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遵义会议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B项错误;“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表明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表明中共的成熟,没有涉及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有两次国共合作,一为国民大革命时期,二为全面抗战时期,打倒军阀为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故A项错误;反抗外来侵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故B项错误;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抗战期间反侵略是合作基础,都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故C项正确;国民党要求建立一党专制的资产阶级政权,共产党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目标不同,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材料“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为长期抗战与建国”等信息可知,蒋介石准备牺牲空间来拖出敌人,进行持久战,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英美支持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国共合作,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于国民政府建立之初,1938年抗战的相持阶段,无法建设,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①是指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位较低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④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②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洋务经济,③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对自然经济起到破坏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⑤存在的时间从1927年到1949年,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战时期由于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膨胀起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0.【答案】C 【解析】林则徐坚决禁烟,反对鸦片走私,不反对正常的中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没有涉及障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所以英国商会组织敦促政府保护其商业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拒绝给英国最惠国待遇,故D项错误。 31.【答案】A 【解析】材料“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表明中国知识界学习的榜样转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原因就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对西方政体学习的不成功,导致榜样的转移,故A项正确;1923年美国处在社会经济较快发展阶段,西方文明渐趋衰落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榜样转移是开始学习苏联,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是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答案】B 33.【答案】C 【解析】批判儒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人权平等信仰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宣扬其目的就是为革新中国政体服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可知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革命是达成目的的方法,故D项错误。 34.【答案】A 【解析】材料“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说明新政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政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新政拯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而非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35.【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故①正确;接受马歇尔计划反映出西欧对美国的依靠,故②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主导的,故③正确;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是西欧走向联合、独立的表现,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6.【答案】D 【解析】题干是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无关国家安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二战结合后西方国家要求建立关贸总协定是因为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各国实行的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这与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冷战格局是在1955年形成,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各国“以邻为壑”,实行关税战与贸易保护战,使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最终引发二战。因而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这一历史教训要求建立关贸总协定,故D项正确。 37.【答案】A 【解析】“找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体现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的转变,故A项正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是80年代初,故B项错误;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台湾问题,故D项错误。 38.【答案】B 【解析】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与材料中“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与材料中“犯急性病”“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相符,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的教训是可能僵化,与材料中“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左倾,违背社会主义法制,与材料中“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故D项错误。 39.【答案】D 40.【答案】A 【解析】日本对华投资和援助的目的,都是“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很明显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故A项正确;日本谋取政治大国的诉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且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的表述不仅材料没有提及,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围绕慰安妇、教科书、靖国神社等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的隔阂即使时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消弭,故D项错误。 41.【答案】(1)表现: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或: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1分)郡县制(1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缺乏人才。(2分) (2)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3)旧体制:君主专制政体。(1分)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分) (4)趋势:由专制逐渐走向民主。(1分)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根据材料一“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得出缺乏人才。 (2)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明朝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即可。 (3)根据材料二,“旧体制”指中国传统政治,即君主专制政体,“新体制”指“民国”,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根据第三问,由旧体制到新体制,即由专制到民主。 42.【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3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简述:确立并完善了近代民主政治,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综合国力;启蒙运动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增强了创新精神和社会活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走向全球的技术支持;自由主义思想成为全球贸易和扩张的思想武器;通过殖民战争、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途径实现了对世界的控制。(12分,每点2分,其它表述有理也可) (3)背景:二战中欧洲遭到重创,经济重建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二战后苏美冷战,欧洲遭到威胁和控制。(4分) 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 (2)1763年至1914年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也是欧洲迅速发展时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对外关系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回答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第二小问对欧洲影响可以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回答,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