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60分。‎ ‎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据此可知 A. 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 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 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 D.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没有体现出宗法关系成为西周的执政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故C项排除。‎ ‎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强化贵族特权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 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 ‎3.旧的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选举不实”;加上战乱连绵不断,“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所”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详核无所”为此,选择用官员加强对人才选拔考核。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旧的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中可以分析出,“旧的官制”是指察举制,材料“选择用官员加强对人才选拔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排除;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故D项排除。‎ ‎4.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多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只有选项D能体现出多次反复,正确。A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C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即A、B、C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均必须排除。所以选D。‎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不断丧失。‎ ‎5.《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进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己。”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 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选C。A中的“批答章疏”属于皇帝,B错在参与决策,D中的主管文教不符合内阁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6.中国古代历代王室把天子的形象供奉在人世间的顶峰,学会了怎样把权力的缰绳集中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古代皇帝为保持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有 A. 封建亲戚,定周礼 B. 用中朝,设刺史 C. 行推恩,置通判 D. 置行省,废丞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皇帝为保持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行推恩(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C正确;A是分封制,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危机中央集权,排除A;中朝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废丞相是加强皇权,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设通判 ‎7.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陪审员每日3个奥波尔;九个执政官一天的薪金为4个奥波尔。五百人会议成员一天可得到薪金5个奥波尔。城邦也给那些驻扎在萨摩斯等地的公职人员支薪,作为其生活费用。上述记载的目的是 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 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D. 有利于低收入阶层参与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在雅典实行津贴制度,这有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参与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津贴制度,无法缓和阶级矛盾,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津贴制度无法扩大公民的权力,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而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 ‎8.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 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 C. 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 D.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B ‎【解析】‎ ‎“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但又缺乏灵活与变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帝国扩张中的困境,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强调程序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所设计的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这与中国的“石头、剪刀、布”是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这种说法你认为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权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不能说明三权之间关系 D. 不妥。三权之间是你中有我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相互独立、互相制衡,而“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只是一种单项制约,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故C项正确,AB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故D项错误。‎ ‎10.宪法缔造者们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对于参议员的任期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通过了参议员的任期为6年比总统长2年,并在改选时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该材料反映了他们 A. 旨在保持民主的连续性 B. 旨在保持民主的普及性 C. 确立联邦制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以所谓“制约与平衡”原则化解存在的分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参议员的任期为6年比总统长2年,并在改选时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中可以分析出,参议员任期和改选的方式,有助于美国政局的稳定和保持民主的连续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普及性,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没哟体现出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故CD项排除。‎ ‎11.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 D.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需对两院负责,虽然有权在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众议院,但无权解散参议院。故B项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故A项表述正确;通过史实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通过世袭进行继承。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法国实行共和制与德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这种大势的表现。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两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表述正确。综合以上,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 ‎12.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为 A. 盲目排外的思想 B. 主张扶植清政府 C. 狭隘的民族观 D. 不够彻底反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故A项正确;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没有体现出义和团主张扶植清朝,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义和团的民族观,故C项排除;义和团运动彻底反帝,故D项排除。‎ ‎13.列强的势力深入到长江,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重庆是在 A. 1842年 B. 1858年 C. 1860年 D. 1895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而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因此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重庆是在1895年,故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早于《天津条约》,故A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汉口,故BC项排除。‎ ‎【点睛】“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重庆”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二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力量上看,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参加阶级除工人、士兵外还有农民;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革命 B. 民主革命 C. 社会主义革命 D. 民族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因此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对外来侵略,故D项排除。‎ ‎【点睛】“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是关键信息。‎ ‎15.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A. 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 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 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 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上院的存在说明英国社会贵族尚未政治退出舞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由“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 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人上院”,说明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D。‎ ‎16.依据中国国情,将革命分成两步走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和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等有了初步认识,‎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项正确;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A项排除;中共三大提出了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故C项排除;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项排除。‎ ‎17.“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 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终结,A项中“其统治得以廷续”表述错误,排除;南北议和后,根据协议,袁世凯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项错误;共和政体确立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实现,排除C项。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18.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 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1925年”“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革命的推动,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的共同领导,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点睛:材料“1925年”“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9.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 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 革命策略尚未符合具体国情 D.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答案】C ‎【解析】‎ ‎“‘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说明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城市道路的革命策略,该策略没有从国情出发,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额发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组织苏维埃的条件和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故BD项错误。‎ ‎20.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别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徐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正确;A、B两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2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由此,你认为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 社会主义国家 B. 革命联合政府 C. 新民主主义国家 D. 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A 项排除;新中国已经建立,因此当时新中国的社会性质不是革命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D项错误。‎ ‎2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 C. 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因此材料中的决议的目的是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准备,故A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局势已定,故B项排除;CD项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信息、结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分析即可。‎ ‎23.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是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中美关系的缓和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改革开放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交高潮的关键因素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最根本的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中美关系缓和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美关系的缓和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24.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取缔了所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做法属于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取缔了所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是指废除旧中国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签订的条约,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签订新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故B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取缔了所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25.中国新、旧政协会议研讨的共同问题是:‎ A. 商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 推动中国民主建国 C. 推动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D. 通过《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和1949年新政协都探讨了民主建国的问题,故B项正确;ACD项是新政协探讨的问题,排除。‎ ‎26.近日,一部关于两岸题材的军事长篇小说《秋水长天》出版发行,它是一部书写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文学作品。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1979年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B. 1987年实现历史性变化 C. 1992年出现历史性突破 D. 2008年“三通”变成了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但两岸交往还没有开启,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故B项正确,排除;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故C项正确,排除;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故D项正确,排除。‎ ‎27.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强调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可以减少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推动欧洲一体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美欧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经互会是1949年成立,故C项排除;世界政治格局是两极对峙,故D项排除。‎ ‎【点睛】“强调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新结构”是关键信息。‎ ‎28.多极化的政治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可以进行良好地合作。材料表明 A. 和平已经成为世界永恒的主题 B. 多极化下各国利益达成了一致 C. 多极化的发展消除了战争威胁 D. 多极化助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多极化的政治……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体现的是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成员间的互相尊重与合作交流,国际社会的成员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彼此尊重,从而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多极化下各国利益不可能达成一致;C项说法错误,多极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的威胁。‎ ‎【点睛】“多极化的政治……各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可以平等地交流意见和建议”是关键信息。‎ ‎29.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 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A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BD。‎ ‎30.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A. “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 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 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中可以分析出,美国在国际移民问题采取单边主义,“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冷战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只反映出美国对移民问题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移民政策,故D项排除。‎ 第ⅠI卷(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是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编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材料三 近代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胜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更加完备的局面。‎ ‎——《新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丛书: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各阶层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设的主要表现。‎ ‎【答案】(1)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或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行政官员);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容易造成贪污、低效)。‎ ‎(2)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事件:农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无产阶级和各阶层——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的直接民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中英两国的文官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并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议会改革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民国建立、巩固统治、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第一小问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所进行的反侵略求民主活动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来归纳出答案。‎ ‎32.一般来说,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 ‎(1)概括材料一中乔治·凯南对于美苏关系的认识;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二战后,美国为了维系“伙伴关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说明美国政府在尼克松时期的政策及制定的原因。‎ ‎【答案】(1)认识: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 原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社会制度的分歧;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措施:西欧——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日本——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加强军用订货;帮助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将战后已拆除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提供资金给日本等。‎ 政策: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出于守势;美国出现经济危机。‎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认识:根据“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得出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等方面分析总结。‎ ‎(2)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对西欧、日本等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苏外交政策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苏关系的变化、美苏争霸、美国的经济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