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出卷人:粟陈平 试做人:陈新贵 审卷人:蒋碧勇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 B.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 D.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2.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董仲舒全盘吸收了法家学说 B.法家学说最终会取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C.儒家思想已经与孔子“仁”的理念相违背 D.“独尊儒术”与法家的思想专制一致 ‎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4.李贽说:“除欲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这表明他 A.把伦理道德作为世界本原 ‎ B.认为日常行为规范要符合伦理 C.主张百姓生活就是穿衣吃饭 ‎ D.认为人的自然欲求须得到尊重 ‎5.明清之际,黃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6.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7.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诫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刻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德政,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8.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 B.理学有教人消极避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这一思想是 A.阴阳五行家学术 B.“天人合一”理论 C.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 D.“天人感应”观 ‎11.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2.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13.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14.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 D.美德即知识 ‎15.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16.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用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7.“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18.法国史学家普罗夏松说: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A.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 B.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觉醒 C.巴黎公社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 D.法国工业化模式成为欧洲蓝本 ‎19.卢梭设计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20.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A.否定革命作用 B.抨击群众愚昧 ‎ C.强调思想启蒙 D.主张改良变法 ‎21.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B.法治原则 C.财产原则 D.中庸原则 ‎2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租税役 ‎23.《九国公约》中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本质意图的规定是 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C.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D.给予中国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24.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欲援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共同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其中25、26为必做题,27、28为选做题,任选其中一题作答。)‎ 25.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 ‎《汉书》‎ 东汉 ‎—‎ ‎《三国志》‎ 西晋 ‎—‎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唐 孝行 ‎《陈书》‎ 唐 孝行 ‎《隋书》‎ 唐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元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 元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明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5.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 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了毒药,从容赴死。 ‎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2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 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 ‎----《宋史王安石传》 ‎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 ,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7 分) ‎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他还曾说:“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表示,“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 对于德国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三不主义”),而且不断制造事端,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歪曲历史的言论……日本每年都要在广岛举行和平大会……日本著名学者藤原彰指出:“日本人十分缺少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的意识。”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免除了头号战犯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释放战犯并允许其重返政坛军界执掌国家大权……在战争索赔问题上,国际地位尚低的亚洲受害国的多数国家,基本上自动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权。最后只有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接受了日本有限的赔偿……意大利政治家蒂齐亚诺·台尔察尼所著《日本人的自负与傲慢》一书中指出:“财富使日本人变得更加狂妄。”于是就有人叫嚣说:承认侵略并向亚洲国家谢罪是“自虐”行为,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 ——摘编自王丽萍《中日两国“二战史观”的分歧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7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三不主义”态度的成因。(8分)‎ ‎3月月考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A D A B A A D B D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B C D A C C D D C C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德标准强化过程,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在中国汉朝到清朝不同时期发展的具体体现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内容. 【解答】结合材料,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儒家思想道德标准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且宋朝以后全线初增加的趋势,特别强调忠孝节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不断的强化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不断强化发展有关系,我们可以结合汉朝儒学正统化宋朝出现理学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日益僵化的基本特征来理解和论证观点,也可以结合范畴到明清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的表现来论证材料观点. 故答案为:‎ ‎ 参考一: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参考二: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 ‎26.(1) 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利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维护人伦。 (5 分) 苏 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 分) ‎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军事冲突的加剧;敌对意识的淡化 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 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 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 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 (3 分)‎ ‎27.(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 ‎28(1)态度:反省认罪;主动赔偿;道歉、请求宽恕;正视历史教育。(4分) 影响:促进了欧洲的和解与联合;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德国成为欧盟核心力量。(3分) (2)日本二战受害者意识强烈;美国庇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未彻底根除;亚洲国家没有严格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经济急剧膨胀使日本野心再度显露。(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