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盾,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所以与宗法制没有关系,排除A。西周末年,天子的权力就在逐渐削弱,周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东周时期,王室更加趋于式微,排除B。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盾,作为地方政权的郑国挑战中央政权的权威,违背了分封制规定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的义务,所以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C项正确。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是 A. 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 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D. 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评价:‎ ‎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3.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 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 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 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可知,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体现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因素之一,排除。题干反映的皇位继承问题,而不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排除B。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而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切入,皇位继承制度的内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4.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诸侯用九鼎说明春秋时期诸侯觊觎王权,而不是诸侯争霸,胜者为王,故A错误;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因此建造九鼎,反映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故B正确;诸侯用九鼎与尊王攘夷无关,故C错误;“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说明诸侯私自建造九鼎,并不是表明大国诸侯问鼎中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九卿的职能分析,其主要侧重于皇帝个人事务的管理,反映出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本质。故B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是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本质特点,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唯才是用的特点,C错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不是材料中体现出本质特点,D错误。‎ ‎6.‎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故A, 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B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 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D 项正确。‎ ‎8.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故可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直接排除。‎ ‎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掌握。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宗法制;D项反映的察举制。故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10.《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A. 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D. 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可知,文件由军机处直接面呈给皇帝提高了行政效率和保密性,同时采取的“银印”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保密性,D项正确。军机处实际上是君主加强皇权的工具,而不是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排除A。题干没有阐述决策的过程和方式,无法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反而不利于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排除B。题干主要是说的是军机处对文件的处理,并没有提及军机处的地位,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1.《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 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 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 成为中央政府运转中枢机关 D. 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可知,内阁主要是帮助皇帝编写文件,其实质是皇帝特定的秘书机构,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述的是内阁的职能以及这个机构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其中并没有涉及和皇权的对抗,排除A。从题干中“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C、D两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2.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统治危机,地方督抚权力较大,冲击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故A排除。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过于绝对,故C排除。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1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宋、明朝的中枢机构 ‎14.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 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C. 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 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废除血缘部落代之以地域部落的史实,这是对社会中传统贵族权力的削弱,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的繁荣时期在伯利克里时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城邦制度对民主的推动,排除C项。‎ ‎15.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无关的是 A. 法治原则 B. 集体决策 C. 直接参政 D. 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中“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说明 这种决策不能被个人意志所左右,个人的知识、 意志对雅典政治而言存在一定的民主局限性。 A 项摆脱了个人意志的体现,不受任何个人知识范围的影响而存在,故 A 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都体现了个人意志的参与,在当时雅典政治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6.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A.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B. 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C. 废除贵族对法律的控制权 D. 野蛮的习惯法被废除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等可知作者强调法律维护“人民”的利益,因此A符合题意。而B显然错误,自由民内部平民和贵族显然不平等。D错误,《十二铜表法》出现后,但同时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C的表述虽然正确,但C属于A,因此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 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B. 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 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恰恰是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无视人们在管理国家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而推行所谓的一切平等,实际上指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选C。‎ ‎18.1135年,在意大利北部的阿马尔菲发现了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原稿,这引起了意大利法学家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于是波仑亚大学率先开展《国法大全》研究,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学生前往该校留学,最多时人数过万,形成了罗马法研究的发源地和第一个中心。该现象主要表明 A. 意大利政府十分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 B. 《国法大全》是古罗马最完备的成文法 C. 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法律的源泉 D.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最早从意大利兴起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吸引欧洲各国学生前往该校留学”,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为近现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奠定了基础,可知C符合题意。而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法学家,不是意大利政府。B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可排除。D表述错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最早从古希腊兴起。综上,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19.《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仅仅四年之后,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判决 B. 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妥协 D. 广大奴隶的持续反抗 ‎【答案】C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颁布的,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但也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题中材料即反映了这一点。这一法律的通过并未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因此四年后废止了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妥协。故C项正确。‎ ‎20.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曾有如下评说:“我们今天经济制度的得失,间接受罗马思想之影响不少;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那么能体现古罗马法精神的评价是 A. 主张消灭一切阶级压迫 B.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可见,材料主要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B。‎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21.“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A. 保持习惯法传统 B. 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C. 崇尚自由和理性 D. 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说明罗马法追求客观公正的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D。‎ ‎22.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材料,据此可知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罪数 反对死刑票数 蛊惑青年 ‎6000‎ ‎6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 ‎220‎ ‎861‎ ‎140‎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 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是雅典民主的弊端的产物,是典型的冤假错案,看上去程序的公正但却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A正确;民意的广泛性未必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表决的单一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直接民主实践,其主要特点是公民集体决策。群体决策一方面体现了直接民主,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直接民主内在的局限性。从参政方式上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相同的国家管理权,这样的极端民主化很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23.有人说,英国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A. 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 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 革命前后人们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和领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明确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故C项正确;革命后议会的地位变了,排除A项;革命后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排除B项;革命前后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权受到限制,排除D项。‎ ‎24.‎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答案】C ‎【解析】‎ 材料“议会解散后,……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下内阁和首相共进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是否有实权,故A项排除;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故B项正确;英国国王没有制约首相实权,故D项错误。‎ ‎25.1844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在美国最后生效需经 A. 总统签署 B. 众议院同意 C. 外交部批准 D. 参议院批准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战争、媾和与签约等属于美国总统的权力,但美国是三权分立国家,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签订此条约后,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美国宪法规定,对外条约在国会最后由参议院批准,故D符合题意。‎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A. 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 B. 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 自由平等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总统与国会相互制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联邦制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自由平等原则,故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权与制衡原则、联邦制原则、自由平等原则、中央集权原则等概念,学生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C. 总统权力大,议会权力小 D.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法兰西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是议会也有权让总统召集议会开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联席会议选出,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所以总统的权力要受制于议会。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表述错误,在法国政体中议会和总统权力是相互平行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2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AB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有: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它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4)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 材料三 ‎ ‎ 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元朝的行省制度。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宣政院。‎ ‎(3)特点: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评价: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封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依据的是血缘关系,即依据出身的高低贵贱,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依据的是君主的喜好,即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主要从地缘代替了血缘、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之类的答案均可。‎ ‎(2)材料二的图片涉及到行省,所以)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从加强中央权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新的地方制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图中A处属于西藏,元朝时西藏属于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直接在材料中寻找答案,即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评价这种制度也是基本上照抄材料,即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材料一中英国“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的英国是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与不足。‎ ‎【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变为虚君。‎ ‎(2)特点:联邦至上,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订宪法和法律;联邦与各州分享权力,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 ‎(3)进步之处: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足:帝国首相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2)依据材料“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可知联邦至上,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可知各州可以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订宪法和法律;“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可知联邦与各州分享权力,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 ‎(3)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可知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依据材料“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可知不足,帝国首相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 ‎31.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 ‎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引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 ‎【答案】(1)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2)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 ‎【解析】‎ ‎(1)据材料“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根据所学回答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材料三“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可知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 材料二 ‎ ‎ 图一“通途” 图二雅典居民比例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结合材料二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这句话:“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3)据材料三,苏格拉底评论的是雅典怎么样的民主形式?他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 ‎【答案】(1)特征:(抽签)选举制;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利);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轮流执政 ‎(2)交通禁行标志含义——奴隶、外邦人、妇女、未及年龄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狭隘——指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占居民比例9%的公民群体的民主,是人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 ‎(3)直接民主形式;批判态度 理由:一切公职由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权力交给所有公民,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和国家权力滥用,论为暴民政治,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等信息,可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含义,根据图示漫画中“交通禁行标志”指的是不拥有雅典民主权利的一部分人,据所学可知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未成年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第二小问,解题时紧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可以从“最狭隘”与“最充实”两个角度分析归纳,据所学可知“最狭隘”可以结合民主享有的范围去取解答,“最充实”可以从全体男性公民权力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及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据材料中好“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看出作者是批判的态度。主要理由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如轮番而治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直接民主可能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等方面)说明理由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形式、公民含义以及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等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一直都是考试的重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