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级历史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总共60分) 1.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A 【解析】依据题中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制定礼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不符合题意。 2. “汉代以来,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A.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借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来制衡君权,如果君主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难的形式惩戒,D项正确;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A项;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由皇帝任免的,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B项;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是由皇帝和世家大族控制的,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3.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 适应皇权需要 B. 倡导重德修身 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4. 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 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 【名师点睛】 5. 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A. “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 B. “性普论”的言论 C. “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 D. 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来看,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答案为A项。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探讨知识与善性的关系,而“认识你自己”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真理的追求,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6.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 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 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 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否定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态度没有很大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7.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 提倡摆脱宗教束缚,崇尚自由 C.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 D. 主张分权与制衡 【答案】A 【解析】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与教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不仅仅限于宗教方面,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也不限于倡导君主立宪,还倡导共和制,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属于政治民主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的内涵,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角度分析选项,排除过于片面的说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火药加剧了骑士阶层的没落,冲击了封建统治;罗盘针帮助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对外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欧洲知识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 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A. 《三国演义》 B. 《聊斋志异》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三国演义》是根据史实演绎而成,文中没有妖魔鬼怪,故B项错误;《聊斋志异》不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故A项错误;《水浒传》中没有塑造妖魔鬼怪,故D项错误。《西游记》中塑造有大量的妖魔鬼怪,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西游记》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 10. 在2015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 B.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 C.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 D.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A错误;京剧是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所长形成的剧种,B正确;首部影片《定军山》是京剧,C错误;“双百”方针促进各种戏曲艺术繁荣发展,D错误。 11.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 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 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12.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可知属于这类领域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ABD属于物理学。所以C项正确。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技·生物学·进化论 13. 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这表明 A.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B. 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 C.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 D. 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 【答案】A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特点 14.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未能“全面的否定”,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而非“民族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表明维新思想的客观作用,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而非“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15.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覆孔孟,铲伦常”之反对孔孟思想,根据“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可知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材料所说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叛亲蔑伦” “人头畜鸣”表明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故B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出该学者反对改革、固守传统的思想,故排除D。 16. “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 领导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 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突出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故C正确。孙中山没有领导进行北伐,故A错误。国民党一大没有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故B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与袁世凯下台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意义 【名师点睛】新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进一步密切了国共合作。 17. 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A.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B.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现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也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的武装斗争,故A项正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红军长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也反映了红军长征,故C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毛泽东诗词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8. 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扩大公有化规模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摆脱贫穷”,而“摆脱贫穷”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扩大公有化规模”与“摆脱贫穷”没有直接关联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提及的是社会制度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和要求,排除。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核武器的试验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世界政治格局,故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20.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A. 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 “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 “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这反映左倾思想对当时文艺创作的的影响。故选A。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故时间不符合;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产物。B不符合材料。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背景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 A. 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 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故C项正确;仅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能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故D项错误。故选C。 22. 某学者评论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这些扭曲滑稽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我们从“变形”中看到了“正常”,从扭曲的社会中看到了其应有的模样。据此可知《变形记》属于何种流派的作品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扭曲滑稽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故D项正确;古典主义一般没有扭曲滑稽的人物形象,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注重感情色彩,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如实描写,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23. 莫奈名画《伦敦国会大厦》把伦敦雾描绘成了紫红色,伦敦人对此颇感不解。但人们观察后发现,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该作品 A. 创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 属于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C.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危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莫奈属于主义画家,当时正在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B;浪漫主义艺术流行于19世纪除,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所以排除C。莫奈的作品揭示了煤烟造成伦敦空气的污染,所以选D。 考点:近代以来西方的的文学艺术﹒近代以来西方的的艺术﹒印象主义 24. 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它切合了美国民众何种心理诉求 A. 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B. 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 老兵对二战的感伤 D. 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答案】D 【解析】战后的流行音乐有摇滚乐、蓝调和爵士,摇滚乐成为主流的原因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同时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故D正确;此时的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A项错误;对越战争是20世纪60-70年代,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对二战伤感,故C错误。 25. 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没有体现出政治经济发展来,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26.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设立四百人会议 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及“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等关键词语。财产等级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故选B项。A有利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排除;古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排除D;C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变法·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27.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这说明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故①正确;“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说明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故②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故③错误;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城邦并未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28. 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 秦穆公与秦始皇 B. 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 秦孝公与秦始皇 D. 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可知,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排除ABC项,D项正确。 考点:商鞅变法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重大历史的再现能力。识记基础性,难度小。 29.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故②③正确,故C正确。发展封建经济与废除“世卿世禄制”没有直接联系,故①错误;强化对基层的管理,属于连坐法的作用,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影响 30.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农耕经济的繁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D项与材料的没有关系,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计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 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2)维新变法运动。 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内忧外患、严重的统治危机等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再从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等方面回答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本题据材料二“在……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材料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维新变法。再从触动顽固派利益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本题据材料三“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并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方面回答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32.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责任:反帝反封建。革命:国民大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措施: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方向。 【解析】(1)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进行国民革命的目的回答“责任”,即反帝反封建。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国民大革命。 (2)第一阶段,毛泽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政策,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