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 )‎ A. 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C. 上下级关系 D. 君臣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所以,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正确;春秋时期没有出现司南,故A错误;秦汉时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C错误;隋唐时期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D错误。故选B。‎ ‎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A. 原始社会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商代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便是这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故选B。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排除A;秦汉时期代表是丝绸,排除C;隋唐时期代表是瓷器,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4.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人定胜天 B. 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实行“仁政”‎ ‎【答案】C ‎【解析】‎ 人定胜天属于战国荀子思想,故A错误;独尊儒术是汉代新儒学形成的后果,不是新的含义,故B错误;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被董仲舒赋予新的含义,即天人感应,故C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词“汉代……新的含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 对农业征重税 B. 限制商业经营 C. 贬低商人地位 D. 鼓励发展农业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对农业征重税,不属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A错误,符合题意;限制商业经营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贬低商人地位,也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6.北宋时期的新型儒学是 A. 玄学 B. 道学 C. 理学 D. 心学 ‎【答案】C ‎【解析】‎ 北宋时期的新型儒学是理学,故C正确;玄学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错误;道学并不是哪一个具体学派名称,故B错误;心学是理学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C。‎ ‎7.宋代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佛山 C. 武昌 D. 开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瓷器的发展。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宋真宗景德元年因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景德镇也因此被称为“瓷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由民间艺人创作 B. 注重写实 C. 属于宫廷画 D. 注重写意 ‎【答案】D ‎【解析】‎ 中国古代文人画并不是由民间艺人创作,故A错误;中国古代文人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注重写意,故B错误;中国古代文人画不属于宫廷画,故C错误;中国古代文人画注重表达文人的意趣和精神,即写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文人画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人画注重表达文人的意趣和精神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候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术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蔡侯纸”并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它之前已经有纸存在,故B错误;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 正确;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朝,故D错误。故选C。‎ ‎10.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 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的需要。‎ ‎11.从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皇权的衰落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宋代开始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繁荣景象,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形成了极大冲击,这表现在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答案选A,B C D三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高考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12.称古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主要是因为 A. 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 B. 涌现众多的哲学大师 C. 最早怀疑宗教神话,强调人的价值 D. 最早研究自然哲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西方古代人文精神。根据所学知识,A不对,这与社会性质无直接关系;B不对,这是古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的表现;D不对,人文主义是关系人和人类社会;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古代人文精神 ‎1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点是 A. 重视自然本身的研究 B. 重视神话和礼仪的研究 C. 重视对法律的研究 D. 重视对“人”本身的研究 ‎【答案】D ‎【解析】‎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将关注的重点由自然哲学和神学转向人类社会,排除AB;C是罗马法学家的特点,排除C。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故选D。 ‎ ‎14.古代雅典政治中,能够体现直接民主特点的是 A. 五百人议事会 B. 公民大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执政官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其中公民大会直接体现了民主;十将军委员会和执政官是古代罗马共和制的机构,故排除。‎ ‎15.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A. 《十二铜表法》‎ B. 《人权宣言》‎ C. 《权利法案》‎ D. 《大宪章》‎ ‎【答案】A ‎【解析】‎ 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故A正确;《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不属于古罗马,故B错误;属于英国光荣革命,故C错误;《大宪章》属于英国的文献,故D错误。故选A。‎ ‎16.现代西方民主的源头是 A. 古希腊哲学 B. 古雅典民主 C. 罗马法 D. 文艺复兴 ‎【答案】B ‎【解析】‎ 古希腊哲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不是民主政治领域,故A错误;古雅典民主是现代西方民主的源头,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深远,故B正确;罗马法属于法律领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文艺复兴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故D错误。故选B。‎ ‎17.17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荷兰的商业发展。“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而非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不能选A、B、D,荷兰凭借优越的海上地理位置,从事商业活动,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了商业帝国,当然商业帝国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的国家 ‎18.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首先英国发生。它开始于 A. 棉纺织业 B. 采矿业 C. 化学工业 D. 交通运输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属于棉纺织业领域,A项正确。随后,工业革命在采矿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深入发展,排除B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即可。‎ ‎19.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 平民的权力 B. 商人的权力 C. 教会的权力 D. 国王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提高议会的权力,D正确;平民、商人和教会的权力均不符合《权利法案》中规定的内涵。‎ ‎20.19世纪初,英国流行一种说法:“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这个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B. 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发生 C. 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D. 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中“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是指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能和传统贵族拥有相同政治权利,显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所以答案选A项;B项资产阶级革命早已完成;C项垄断资本主义还未出现;D项本身错误。故选A项。‎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21.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 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联邦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权频繁更迭。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22.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的是 A. 皇帝 B. 宰相 C. 联邦议会议员 D. 帝国国会议员 ‎【答案】D ‎【解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世袭,故A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故B错误;联邦议会议员不是由普选产生,故C错误;帝国国会议员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故D正确。故选D。‎ ‎2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论人口多少都选举两名参议员。这一规定调和了 A.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矛盾 B. 美国与英国的矛盾 C.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矛盾 D.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参议员的数量不按各州人口多少而规定数量一样,可以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24.“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欧洲算是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此观点依据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扩张 B. 资本输出 C. 文化传播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扩张主要在16-19世纪,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资本输出属于手段,不是原因,故B错误;文化传播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故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故“欧洲算是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5.有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这“发明”指 A. 信息时代的到来 B. 理性时代的到来 C. 蒸汽时代的到来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 ‎【解析】‎ ‎【详解】信息时代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揭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契机,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排除A;启蒙时代或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是指在17世纪及18世纪欧洲地区发生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开始进入了蒸汽时代,排除C;材料“使人类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据此可知此项发明是指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故选D。‎ ‎26.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救国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重要的探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海国图志》等选项均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2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其发展特点是 A. 严重倒退 B. 顺利发展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从一开始就受到双重压迫,在其夹缝中艰难生存。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其发展正是体现了曲折发展,故选D。A项不符合发展特点,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也在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2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 A. 红军长征的胜利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解放战争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D正确;红军长征的胜利,并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故A错误;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故B错误;‎ ‎29.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确立土地私有制 C. 推行全盘集体化 D. 征收粮食税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征收粮食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的土地是公有制而非私有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30.1933年,美国完全失业人口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针对这一问题,罗斯福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输出劳动力 C. 以工代赈 D. 调整工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针对失业问题,罗斯福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是(1)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2)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3)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AD不属于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B则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因此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1. 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着重发展( )‎ A. 轻工业 B. 农业 C. 商业 D. 重工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3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B. 反对消费 C. 主张经济自由放任 D. 反对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干预经济,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凯恩斯主义并不反对消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凯恩斯主义反对经济自由放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凯恩斯主义不涉及全球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已显著不同于战后(二战)初期,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美苏相对削弱 B. 欧共体的形成 C. 日本经济的崛起 D. 苏东剧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相对削弱,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67年欧共体的形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日本经济的崛起,也体现了多极化趋势,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东剧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4.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A. 关贸总协定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A ‎【解析】‎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故A 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冷战的军事集团,故B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国际金融体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欧洲共同体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故D错误。故选A。‎ ‎3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A.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 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 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剧变后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西方式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3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A.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 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 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文化大革命……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破坏,说明当时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协商制度,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多党合作制度,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排除。‎ ‎3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走向缓和的,所以邓小平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所以本题选C选项。A、B、D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38.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体现为“依法治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3月15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针 ‎39.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0.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开放的标志事件。故选A。B项是在1994年;C项是在1988年,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4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中所强调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周天子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只是手段。所以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有助于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故选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2.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拓展了中国疆域 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推动了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混战,排除BC;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问题,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D。‎ ‎43.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利了赋税征收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错误,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 ‎4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 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答案】A ‎【解析】‎ 秦朝的太尉应掌握军权,但这一官职没有具体的人担任,军权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A正确。太尉这个官职是三公九卿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这一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担任,B错误。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统一之后社会并不安定,常有六国残余在各地反抗,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秦朝中央官制变化的信息,D错误。 ‎ ‎45.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答案】C ‎【解析】‎ ‎ 材料没有封建迷信得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社会开放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的信息,排除D。‎ ‎46.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答案】C ‎【解析】‎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且李贽并不是反对儒学,他只是认为明代的儒学已经偏离了先秦孔孟的儒学,成了伪儒学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D错误。‎ 点睛: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 ‎47.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的实施 A. 放弃了海禁政策 B. 促进了白银内流 C. 造成了鸦片泛滥 D. 推动了小农破产 ‎【答案】B ‎【解析】‎ ‎“隆庆开关”的实施实行于明代隆庆年间,排除A;但是我国手工业技术存在比较优势,所以扩对外贸易有利于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促进了白银内流,故选B;“隆庆开关”并不导致鸦片泛滥,排除C;明朝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隆庆开关”不会导致小农破产。‎ ‎48.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书中估算: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约8000吨,总计38000吨。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 明朝中前期保持着出口贸易顺差 B. 明朝白银加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 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D. 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体系中心地位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信息可以看出,这种贸易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故选A;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从事海外殖民活动,此时的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先进的地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和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体系中心地位,排除CD。‎ ‎49.《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答案】A ‎【解析】‎ ‎ 材料表明英国货物运销税率确定,“不得加重税例”,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选A;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排除C;《南京条约》确定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内地自然经济依然顽固地占统治地位,排除D。‎ ‎50.下表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二)‎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二)‎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C,选D;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以排除B。‎ ‎51.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是“叛乱”或“反叛”,达17次之多,而称其为“革命”的标题新闻只出现5次。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辛亥革命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B. 《泰晤士报》报道客观 C. 《泰晤士报》存在舆论导向 D. 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 ‎【答案】C ‎【解析】‎ ‎ 辛亥革命是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材料中《泰晤士报》视武昌起义为“叛乱”或“反叛”,可见报道并不客观,排除B;材料中英国《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是站在视清王朝为合法政权的立场上,故选C;《泰晤士报》没有分析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排除D。‎ ‎52.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通车。其时《云南日报》专门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立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一样。滇缅公路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德日联合 B. 阻止日本称霸 C. 援助国际抗日 D. 确保国际援助 ‎【答案】D ‎【解析】‎ 七七事变后到1938年,日军接连进攻中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封锁了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双方进入了消耗战的相持阶段,中国急需打通对外获得国际救援的交通线,故排除AC,选D。当时是抗日战争处于防御阶段,敌强我弱,无妨抵抗优势敌人的进攻,排除B。‎ ‎5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这说明 A. 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 B. 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 C. 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 D. 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D ‎【解析】‎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意味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排除A;结合所学,中印矛盾没有暂时解决,后来还发生边境冲突,排除B;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C;‎ 中印外事活动不能得出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排除D。‎ ‎54.《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立法理念 ‎【答案】C ‎【解析】‎ ‎ 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奴隶,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自然法崇尚理性、公平和正义,而材料包含落后的习惯法习俗,排除D。‎ ‎55.苏格抗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 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 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说明苏格拉底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故选A;B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关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D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 ‎56.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不”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A. 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 B. 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C. 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 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答案】D ‎【解析】‎ 材料对投票问题不断修正,说明民主化进程的曲折,故排除C,选D;材料没有体现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排除A;B中“彻底”太绝对,排除;‎ ‎57.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C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 ‎5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 B. 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 C.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D.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指导,但这在材料中不能明显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的信息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爱情婚配”讲的是罗斯福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与垄断资本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将“新政”比喻成总统与人民之间的“爱情婚配”,即双方都带有异乎寻常的互相信任,这说明当时新政具有维护广大劳工权利的属性,因而才会出现类似“爱情”的特点,故D项正确。 ‎ ‎59.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在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949-1963)引领下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德意志民族的这一转变 A. 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 B. 说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 C. 表明和平成为世界主题 D.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十九世纪中期,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德国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表达德国要从战争转向经济建设上来的愿望,没有揭示世界的主题,排除C;“商业民族”的发展必然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D。‎ ‎60.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B. 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C. 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B ‎【解析】‎ 由于斯大林模式弊端,苏联国民经济呈曲折发展的发展趋势,排除AD;材料表明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排除B;苏联当时是超级大国,排除C;斯大林模式没有根本上突破,所以排除D。‎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6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 实用技术发达 C. 明朝以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朝以前独领风骚于世界,其中民间人士是主要研究者,注重经验技术,实用科学发达,而且主要是服务于农业生产,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C两项,排除AD项。‎ ‎62.欧洲启蒙思想的特点是 A.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 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时期要求 C. 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 D. 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 ‎【答案】A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诉求的思想解放运动,故本题答案选AC两项。重农抑商思想才是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时期要求,排除B项;启蒙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不是自由主义,排除D项。‎ ‎6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B ‎【解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故A正确;“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也属于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故B正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汉代董仲舒思想,故C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属于汉代董仲舒思想,故D错误。故选AB。‎ ‎64.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废除君主专制 B. 改革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D. 恢复分封制 ‎【答案】BC ‎【解析】‎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反映了顾炎武批判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弊端,主张改革郡县制,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故B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废除君主专制的主张,故A错误;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恢复分封制,故D错误。故选BC。‎ ‎65.吹响欧洲人文精神警醒号角,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人类社会的古希腊哲学家有 A. 孟德斯鸠 B. 普罗塔戈拉 C. 苏格拉底 D. 卢梭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人类社会;而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符合题设,故BC两项正确。孟德斯鸠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并不属于古希腊的,故AD两项错误。‎ ‎66.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不乏“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创新,以下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邦联制 D. 三权分立制 ‎【答案】AD ‎【解析】‎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制约,故A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以权力制约权力”,故B错误;邦联制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三权分立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故D正确。故选AD。‎ ‎67.下列表述符合官私手工业经营生产情况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同时并存 B. 官营手工业在明朝以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 唐朝以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D. 世代传习的特点只存在于私营手工业中 ‎【答案】A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A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同时并存,故A项正确;B项,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直到明朝中后期才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故B项正确;C项,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D项,世代相袭的特点不只是存在于私营手工业中,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B两项。‎ ‎68.19世纪晚期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政治民主发展滞后”表现在 A. 实行联邦制 B.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 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D.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答案】BC ‎【解析】‎ ‎19世纪晚期在德国“政治民主发展滞后”表现在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故B 正确;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故只对皇帝负责,故C正确;联邦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D错误。故选BC。‎ ‎6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地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这一举措 A. 为完成“一五计划”作出贡献 B. 是大跃进的重要成果 C. 表明西方国家取消对中国的封锁 D. 与“一边倒”政策有密切关系 ‎【答案】A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同时,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促进了“一五计划”,故AD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故B排除;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说明西方国家没有取消对中国的封锁,故C排除。故选AD。‎ ‎70.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巴乔夫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可知,在他看来 A. 苏联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B. 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 C.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他改革有关 D. 他的改革稳固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答案】BC ‎【解析】‎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有必要进行改革,故A错误;“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说明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故B正确;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关,故C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破坏了苏联的政治体制,故D错误。故选BC。‎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