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长泰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班级 姓名   考号 得分         ‎ ‎ 请    勿    在    密    封   线   内   答 题 ‎ 长泰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文科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满分54分)‎ ‎1.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 A.辩论背景:奴隶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 C.辩论内容:是否改革雅典贵族政治 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 ‎2.公元前593年,雅典鞋匠斯比亚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在选举低级官员时,他却被告之只有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由此判断,斯比亚可能属于( )‎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3.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不符合其主要意义的是(  )‎ A.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B.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 C.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D.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4.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 ‎①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②崇尚正义和法制③大权独揽,个人至上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颁布《解负令》是梭伦采取的第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其主观动机在于 ( )‎ A.缓解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 B.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 C.彻底打破贵族的一切特权 D.实现公民的真正平等 ‎6. 梭伦改革措施中,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④设四百人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8.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9.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B.防止地主家族强大威胁政权 ‎ C.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刺激小农经济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 ‎ ‎10.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11‎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废除井田制,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1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变了鲜卑武勇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实行科举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 ‎1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15.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过程 B. 工业化过程 C. 农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    (    )‎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17. 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北宋诗人韦骧写下了“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的诗句,这里他所颂扬的变法措施是(  )‎ A.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8.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 ① 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② 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 ③ 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④ 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20.梁启超把________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对材料中画线部分判断准确的是(  )‎ A.平籴法 B.青苗法 C.均输法 D.农田水利法 ‎21.“让我用德语,否则人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我深信《圣经》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上述文献应出自( ) ‎ A.英诺森八世 B.马丁·路德 C.英王亨利八世 D.加尔文 ‎22.马丁·路德说: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该观点意在(  )‎ A.主张因行称义 B.否定神学 C.倡导人性解放 D.宣扬因信称义 ‎23.“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强调王权高于教权 B.主张国家权利为神所授 ‎ C.主张政教合一 D.教皇权利高于王权 ‎24.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B.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25.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26.“1861年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主要因为改革使俄国 ( )‎ A.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C.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强国 D.彻底铲除了封建农奴制 ‎27.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模范工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 政府用西方最新技术标准创办的军事工业 B. 严格遵守政府政策法规的企业 C. 私人创办的优秀企业被政府树为“模范”‎ D.政府创办的示范性企业启导民间仿办 ‎28.十九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① 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推行“文明开化”④实施“大陆政策” ‎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下列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戊戌变法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③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32.俄日两国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3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4、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35.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36.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 ,满分46分)‎ ‎3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 ‎ ‎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2分,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1分)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2分)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3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表 类别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1895年前 ‎1895-1898年 商办 ‎22.4%‎ ‎70%‎ 官督商办、官办 ‎77.6%‎ ‎30%‎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变法的背景。(4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 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分)‎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 ‎(3)材料中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2分)‎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4分)‎ ‎(3)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乡村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给你什么启示?(3分)‎ 长泰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文科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满分54分)‎ ‎1-5 CDDBA 6-10 CDDDC 11-15 CBDBC 16-20 DCCBB 21-25 BDABC 26-30 ADADC ‎31-36 BACABD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 ,满分46分)‎ ‎37.(1)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型过程。(3分)‎ ‎(2)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分)措施: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2分)‎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4分)‎ ‎(3)措施: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2分)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改革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者有魄力、有远见等。(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两点即可得2分)‎ ‎38.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4分)‎ ‎(2)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4分)‎ ‎(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4分)‎ ‎ (4) 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者掌握政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有利的国际环境。(任答两点2分)‎ ‎39.(15分)(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4分)‎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4分)‎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4分。答对两点即可)‎ ‎(3)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