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铜陵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2.“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 ) A.荀子 B.韩非子 C.秦始皇 D.董仲舒 3.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5.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6.唐代官员冯宿上奏:“(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 ) 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 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7.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8.《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9.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10.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 ) 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12.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13.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14.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15.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 A.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运动思想 16.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17.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 A.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B.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C.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D.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18.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 ) 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 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20.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21.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22.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即使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近代以来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B.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能够解决人口问题 C.近代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制约了人口问题的解决 D.要根本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23.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右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24.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25.“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下列与这一美术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是(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美]杰里·本特利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6分) 2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4分): 材料一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在三大决战中,达到了顶点。第一次是德国的所谓宗教改革。路德发出的反对教会的战斗号召,唤起了两次政治性的起义……两次起义都失败了……。路德的宗教改革确实建立了新的信条,即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德国东北部的农民一改信路德教,就从自由人下降为农奴。 材料二 但是,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先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在经济革命时期,当一切旧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中心被新的所代替的时候,当印度和美洲已经向世界开放的时候,当最神圣的经济信条——金银的价值——也已经开始动摇和崩溃的时候,这种情形就是特别真实了。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创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的政党。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德国宗教改革的评价。(6分)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4分)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4分)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4分):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关于此次战争胜利原因的观点,(6分)结合材料二,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4分) (2)联系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在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相符,故A项正确;春秋尤其是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之一,不可能批驳了诸子百家,故B项错误;重建等级社会与材料中“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不符,故C项错误;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制天命而用之”,故不会如材料所言“五行”“阴阳”等思想,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君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而不会有材料所言“务当其义”“好仁恶戾,任德远刑”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严刑峻法治国,不会有材料所言阴阳五行思想和儒家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用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使之适应统治者需要,成为正统思想,从材料“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可知此主张体现了法家治国特征,“务当其义”“好仁恶戾,任德远刑”体现传统儒家思想特征,“若五行”“若阳阴”“能配天”反映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注意对“以民为本”的理解把握。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①强调的是为君主者的作用,他的言行会影响老百姓,成为百姓守法的榜样,与民本思想不符,可排除;③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同样不能体现民本思想,可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B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三字经》内容来分析成书的年代和作者,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区性,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主张推广,与材料中“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不符,故A项错误;抑制佛教与材料中“以版印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版印历日鬻於市”不等于整个商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表明版印历的关键在于“未奏颁下”“有乖敬授之道”,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道教的信仰比较盛行,故A项错误;“不避”,不等于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社会的价值取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由空乏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学,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A项仍然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革新与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批判君主专制,体现“革新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提出以学校限制君权,体现“革新与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得出:题意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人人平等无关,故A.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对比,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差异,不能说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古典科技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趋向近代科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发展趋势不同决定,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西方跨入近代,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无体现,“东学西渐”历程开启于新航路开辟,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时,会适当牺牲公民个人权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当二者发生冲突,优先保障国家(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苏格拉底“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属于反映的深层内容,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可知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故A项正确;材料“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体现了卢梭对理性的怀疑而不是彻底的背离,故B项错误;据材料“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可知卢梭力图摆脱理性的束缚,而不是宗教,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追求的是人身自由与思想自由,材料“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只是体现了卢梭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因此不是一种全面科学的诠释,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呈现工业部分是“钢铁、铁路和纺织”,无法反应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新经济的含义,故B项错误;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从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二、三次增长更快,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得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制度,积极追寻理想世界,故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C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故C项错误;D项是亚非拉文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题目强调的是从思想观念角度去分析,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得知: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先进的中国开始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即宣告破产,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自治” 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是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仅在海防上造船制器是欲速则不达,还要向学习西方其他先进的东西,C项不是他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郭嵩焘冲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洋务运动时期已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是洋务派的主张,不是维新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认为已经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超越了洋务派的水平,故B项错误;“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C项正确;“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科学解释,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国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家国,实现表达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外敌入侵,战争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人口增长过快,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只能缓解,而不能够解决人口问题,故B项错误;“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近代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制约了人口问题的解决,故C项正确;迟婚与节育只能缓解,而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好方法,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与材料中“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不符,故A项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9月出版”不符,故B项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9月”不符,故C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相符,故D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B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析】由材料所述此类风格为浪漫主义,属于浪漫主义的为B。 26.(22分)【答案】(1)内涵:诚信、和谐、公正、爱国(社会责任感)。(4分) (2)内涵:中国强调救亡图存;西方强调个性自由。(4分) 原因: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4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抗教会束缚和专制等级压迫的需要。(4分) (3)认识:①文明具有多样性。②文明具有传承性(延续性)。③文明具有交融性。(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27.(12分)答案:⑴属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引发了政治起义;其宗教信条有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一面;造成部分信徒政治地位、社会关系恶化。(6分) ⑵主张:先定学说;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4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商业中心和商业路线的转移。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使荷兰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 28.(16分)【答案】 (1) 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6分)原因: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4分) (2)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