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一12月月考(第三次大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一12月月考(第三次大考)历史试题

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历 史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42题,共63分)‎ ‎1.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 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C.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2.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 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6.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7.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 )‎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9.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10.‎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11.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武昌起义前命人制作铁血十八星旗时曾表示:“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角十八颗金黄星表示晚明汉地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但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却定五色旗为国旗。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1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3.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它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意义在于( )‎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14.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15.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16.“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A. 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17.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 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 ‎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 ‎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 ‎18.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 )‎ A.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 B.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 ‎19.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20.《全球通史》中说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在公元前221年,第二在1912年,第三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 A.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 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完全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1.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 )‎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 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 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2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 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   )‎ 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繁荣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24.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说明蒋介石( )‎ A. 积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 B.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 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D.改变了对大陆的敌视政策 ‎25.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大量援助。这说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后者是对前者方针的继承发展    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26.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咯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B.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 C.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  D.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27.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8.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 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 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29.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 ‎3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 ‎31.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32.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这说明( )‎ A. 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 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3.最初,执政官由贵族议会任用,贵族形成对执政官的垄断;梭伦时代,规定财产最多和次多的两个等级均可当选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时代,执政官的来源扩大到第三个、第四个等级。这反应出( )‎ A.执政官权利弱化趋向 B.雅典阶级结构的变化 C.执政官的日趋平民化 D.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34.克利斯提尼将原有的基于家族关系的四大部落变为以驻地划分的十部落;将城市、沿海和内陆三类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还废除了父姓制度。这些改革措施(  ) ‎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有利于公民内部的政治平等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扩大了雅典公民的群体范围 ‎35.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实质上是为了( )‎ A. 保护雅典的宪法 B.限制公民民主 C. 缓和阶级矛盾 D.维护奴隶主利益 ‎36.“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 ‎ 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 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 ‎ ‎ 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 ‎3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 ‎ 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 B.广大雅典公民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C.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38.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 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 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D.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39.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40.《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罗马法中最符合材料的新创制是( )‎ A. 习惯法 B. 成文法 C. 万民法 D. 公民法 ‎41.《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条款“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于死刑”“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 A. 保护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42.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当的理性。”西塞罗意在强调制定法律必须( )‎ A. 注重保护自然 B. 履行正当的程序 C. 维护人民利益 D. 体现公平与正义 二、主观题(共两题,37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论哪一国,其元始的政治,必为民主。后来虽因时势的变迁,专制政治逐渐兴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后消灭。……‎ 大抵民主政治的废坠:(一)由于地大人众,使代表会议而不能召集。(二)大众所议,总限于特殊的事务,其通常的事务,总是由少教主持常务的人执行的。久之,此少数人日形专擅,对于该问大众的特殊事务,亦复独断独行。(三)而大众因情势涣散,无从起而加以纠正。专制政治就逐渐舴成了。这是形式上的变迁。若探求其所以然,则囯家大了,政情随之复杂,大的、复杂的事情,普通人对之不感兴趣,亦不能措置。此实为制度转变的原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10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分)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3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6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6分)‎ 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ACDC 6-10 CBCDB 11-15 CBCDC 16-20 BCDAC ‎21-25 DCDCD 26-30 BCBBD 31-35 BACBD 36-40BCCDC ‎41-42 DD 二、主观题 ‎4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准许考生采用不同视角论述(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时势变迁,制度转变的环境因素—-以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发展演变为例等,下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朝议、廷议制度,与大臣共商军国大事,但最终由皇帝裁决;古代出现的谏议制度对君主权力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一制度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宰相分工协作但彼此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均能通过这一渠道入仕,但这一制度仍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取观点。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制度转变的环境因素等等。如 提 取观点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就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朝议制度、谏议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作用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 ‎44.(1)立足点:国家利益。原因: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 ‎(2)看法:基本否定或弊大于利。谈谈:肯定——“一边倒”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结果,使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无援。或者否定——“一 边倒”使中国过多依赖苏联;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限制了中国外交的发展。‎ ‎(3)变化:由盟友到战略伙伴关系。‎ 认识: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