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I卷和II卷两部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I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相对应的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土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 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项错误;C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民本思想 【名师点睛】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心。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在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发展了先秦儒家的 A. 教育理论 B. 仁政思想 C. 人性学说 D. 伦理文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因此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标准是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文化,故D项正确;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在三纲五常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三纲五常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性学说包括人本善、人本恶以及性相近,在三纲五常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 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 A. 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 B. 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 C. 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 D. 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 【答案】A 【解析】”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表明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故A正确;理学传播的主渠道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说教,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不会出现长幼失序的乱象,故C项错误;民众并不是被迫遵守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4.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相同点 【名师点睛】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5.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项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C项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积极倡导的学术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追求的精神理念。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6.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代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D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中外发明和使用火器的时间对比,故排除A项;唐末宋初,火器开始运用于军事,距今不足两千年,故排除B项;由材料“明代……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可知,明朝时火器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 7.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杂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D项;汉赋和唐诗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宋元以后”,排除C;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8.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 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团圆”戏剧模式体现戏剧世俗化发展,是市民阶层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态度,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明清时科举制逐渐僵化,故D项排除。 9.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市民文学开始兴起”错误,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无法体现“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10.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A. 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 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C. 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 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西游戏是世俗间普通百姓民众的游戏,《西游记》受西游戏影响而诞生;西游戏又受《西游记》的影响而流行,正是说明了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故选C;A项材料不能体现;明清时期,理学依然是官方哲学,传统价位观念并没有变化,B项不对;D项只是表象并非实质。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1.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以应用题集形式写成。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据此分析,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 A. 加强对于广袤国土的统治 B. 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 C. 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D. 给各级学校配备数学教材 【答案】C 【解析】材料 “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表明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一部数学著作无法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独具特色”,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2. 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A. 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 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 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 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答案】C 【解析】材料“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说明古代中医药对于以前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理论完整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和世界相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表明古代中医药与以前医药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3. 下图为“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六君子图》。前辈画家黄公望为其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据此推断,倪瓒的画作 A. 反映民间生活场景 B. 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C. 继承前人绘画技法 D. 表现文人性情意趣 【答案】D 【解析】材料“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表明这是一幅以写意为主的文人山水画,它表现了文人性情意趣,故D项正确;A项是以写实为主的,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吸收外来风格和继承前人技法,排除BC项。 14. 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这一现象源于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理学地位的动摇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雇佣关系的诱导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小说描述的僧尼还俗等行为出现,表明社会观念的变化,其根源与经济有关,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僧尼还俗气息没有联系,不可能成为其还俗的原因,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理学占统治地位不断加强,而不是动摇,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诱导的内容,故D项排除。 15. 《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 A. 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 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 C. 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 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故D正确。材料未渉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排除。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过于绝对,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16.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属于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B. 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 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D. 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反映了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突出特征。所以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核心。 17.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 不断地认识自我 B. 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 肯定美德的作用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崇尚理性和思想自由,遵从法律判决并誓死捍卫个人自由尊严。根据题目中可以得出,故A项正确;根据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故B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属于苏格拉底的观点,故D项错误。 18.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A 【解析】由“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以分析出雅典公民处理事物的时候必须要善于言辞,这有利于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智者学派的产生,故A项正确;B项错误,因为智者学派在民主政治后;C项“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具有片面性;D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内容无从体现。 点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材料的主旨,即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9. 路甬祥说:“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在17世纪,科学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主要表现为 A. 推动人文主义的产生 B. 突破经典,提出相对论 C. 促进启蒙运动的发生 D. 否定权威,证明地圆说 【答案】C 【解析】材料“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体现出科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7世纪,科学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主要表现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故C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人文主义思想产生,故A项排除;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故B项排除;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证明地圆说,故D项排除。 20. 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等西欧国家,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不顾政府和教会的禁令,以报纸、书籍、戏剧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教会的说教,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表明 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作指导 C. 宗教改革运动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答案】B 【解析】由“18世纪”“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可知是启蒙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排除C项;D项兴起于19世纪,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题干中“18世纪的法国”“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运动时启蒙运动,从而得出答案。 21.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D.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民主制度申辩”说明是从卢梭提出的人民主权的思想阐述,故D正确;A是孟德斯鸠思想主张;等级制度和贫富分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和C错误。 22.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抨击了宗教神学思想 B. 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C. 都直接猛烈地批判了天主教会 D. 两者相互推动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揭露的是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还未抨击宗教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两者否定的都是天主教会而非上帝的权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间接批判天主教会,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揭露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反过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两者相互推动,故D项正确。 23.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基督教,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的形成,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是18世纪,B项是19世纪,D项是20世纪,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抓住“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4.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钟,分别放在地球的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计算表明:当速度增大时,时间将会变慢;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就停止。”这一理论 A. 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B. 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D. 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力学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爱因斯坦说当一物体以光速运动,它的时间是停止的。这是时间相对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B项正确;AD项是伽利略的贡献,排除;B项是牛顿力学的作用,排除。 点睛:关键词是“当速度增大时,时间将会变慢;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就停止。”所体现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思想。 25. 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A. 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 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 整个过程完全由政府主导 【答案】A 【解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 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 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 项错误。 26. 在历史上,中国一贯将外国视为“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提法方被“洋”或“各国”所取代。“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一时舆论之所趋向”。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屡败于列强产生畏惧心理 B. 时人对“技不如人”的体认日益加深 C. 洋务派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 D. 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传统的中华文明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科技认识从蔑视到““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变化,这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D项错误,错在“完全取代”。 27.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 B. 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 C. 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D. 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已失去”;B项错误,错在“各阶级共识”;D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28.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由九十多部小说组成,其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这一巨著被称为“社会觉醒的纪念碑”。这一作品 A. 注重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 B. 体现反帝反殖的爱国精神 C. 表现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D. 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答案】A 点睛:首先明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根据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分析出哪个选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即可。 29.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 实行全民族抗战 D. 宣传新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内容说明中共革命纲领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有共同之处,即在反帝反封建上有一致性,而反帝反封建属于民主革命任务,故B正确。AD符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目的;C只体现了反帝,说法不全面,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比较 【名师点睛】20世纪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3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排除;BC项两者都不符合,排除。 31. 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表。(单位:年)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出19世纪晚期以后 A. 市场对工业产量的影响增大 B. 新发明主要产生于工业领域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D. 科技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D 32.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 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C. 符合中国实际国情 D. 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C 【解析】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以及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建国后科技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向均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实际,故C项正确;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错误,中国科技发展遵循自主创新之道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黑色签字笔、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答在试卷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法国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黄宗羲认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的主张。 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性?在内容与实质上有何不同?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近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为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15世纪以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答案】(1)共性: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的设想 不同:①内容:明清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但未提出新社会制度构想,而只能以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提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主张,构建了新社会制度的国家蓝图。②实质:明清进步思想仍属于封建儒学范畴,西方启蒙思想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影响: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2)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 思想上: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束缚等。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本题考查中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与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进步思想家的观点。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们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政体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在内容与实质上,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又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可以这样解读:A.内容上:明清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但未提出新社会制度构想,而只能以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主张,构建了新社会制度的国家蓝图。B.实质上:明清的进步思想仍属于封建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西方的启蒙思想则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所带来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具体可以这样给予认识:明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西方的启蒙思想则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推动了欧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给予认识: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开展,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等。 (3)根据材料三相关信息,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科技,从15世纪后半叶起逐渐落后的原因,即“李约瑟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5世纪后半叶起,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密不可分。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认识。A.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B.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思想文化上: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明清海禁政策以及日益呆板的科举制选官制度,均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宋元时期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原因 34. 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斌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 (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 【解析】相同点据材料一“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以及材料二“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的信息从“仿古和学新”角度归纳作答;不同点从学习的方式和思想主张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维新主张以及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回答。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 【答案】(1)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 (2)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典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从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平斗桶、权衡、丈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提炼并逐列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根据材料二“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典定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评价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是一次全方位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查看更多